《幸福過了頭》:性別災難下,是不屈的女性之光和多重的幸福定義

2020-09-10 陋巷故人star

當一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只有看家顧娃時,那麼她們是否只能夠做著這些?當一個女性試圖實現獨立、實現夢想時,對她們並不抱有期待的社會又會給她們帶來多少侮辱和傷害?倘若對女性而言,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環境裡幸福只是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自由,那麼是否說她們的幸福是痴心妄想?其實,在一個本就不平等的世界裡,那勇於打破頑固、封建,尋找自我的方式和過程往往就已經是最幸福的存在了。


《幸福過了頭》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中第13位女性獲獎作家愛麗絲∙門羅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是由門羅的十多篇中短篇組成的小說集,裡面的故事大多講述的是女性,有孩童時期、青春時期、婦女時期以及老年時期的種種女性生活的描述。而其中《幸福過了頭》是整部同名小說中的壓軸作品,今天我們也著重講述《幸福過了頭》所帶給我們的一些關於女性成長的歷史、過程以及從中所得的感悟。



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索菲婭∙科瓦列夫斯基的生平故事,她是一個貴族家的次女,夢想是出國留學,但由於一個沒有結婚的女性是不能出國的,於是索菲婭利用假結婚,離開了自己的祖國和家庭。在謀學和謀生的道路上,她又不斷遭遇著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作為,獨自一人對抗著社會上對女性的嚴重偏見,直到最後,即使她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數學家、第一位擁有數學博士學位的女性、第一位數學女教授、第一位科學院女院士,卻也無法改變對女性的偏見,獨自一人離開了人世。


在《幸福過了頭》的創作期間,門羅早已是一個身患癌症的78歲高齡女性,而門羅為何要描寫這麼一位裡程碑意義的偉大成功女性?事實上,索菲婭∙科瓦列夫斯基的原名是索菲婭∙科娃列夫斯卡婭,是歷史上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而芒羅畢生所關注的就是社會體制對女性所能夠造成的拘束和傷害,以至於對於她筆下的女性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只要在門羅看來是能夠為女性帶來成長的,都是她的關注點。



01、一場數千年來的「性別災難」,終由被歧視的一方抗爭到獲勝為止——背景

關於女性歧視的問題要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臘時期,早在那時便有著「女人劣於男人」的記載,在亞里斯多德的資料記載中,也曾提及到:「丈夫是一家之主,要像國民一樣統治妻子」。

而對於女性的偏見由此也持續了數千年,小說將背景放在了19世紀的俄國,實際與早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除了沙皇統治下的農奴制、底層社會的階級分化外,女性承受的是雙重壓迫。在沙皇的統治下,女性無法獲得高等教育權,她們只能等待著結婚、生子的命運。除此之外,女性的自由權也遭受到了嚴重的剝削,要聽言聽計從於男性,不可抗拒。且不存在例外,對於女性人格壓迫的嚴重性可謂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因為只要是女性,無論家庭是否富裕,權勢是否浩大,所要面對的就是毫無道理可言的不平等命運。


對於出生於1950年的一個貴族將軍家的索菲婭,儘管家族擁有一個偌大的莊園,但依舊無法脫離沙皇統治的社會體制。忠於理想的索菲婭試圖利用出國改變現狀,但索菲婭不知道的是,延續到19世紀女權地位低下的問題覆蓋的是整個西方文化。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由工業革命帶動女權運動興起的基礎下,女性要求平等的呼聲才逐漸變成了常態和得以打破封建,成為現實。



封建久留的社會文化對人類精神的束縛逐漸消逝,而出生於1931年的門羅,即使是幸運避過了這場「性別歧視災難」,但女權主義崛起的艱難過程,是足以讓門羅引起巨大共鳴的,而索菲婭的經歷正是有著象徵性的意味,有感而發的門羅便憑藉索菲婭的生平故事寫下了《幸福過了頭》。


一個時代對任何一個人的期待都是能夠促成其的行為和思想,而對於女性的存世價值考量,就如同早起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一般,渺小又無法授予其重要角色的封建思想。實際上,女性也從未有過證明自己的機會,生而平等的她們遭受著扼殺於搖籃的偏見,時代下不被偏愛的一方,連被尊重都是奢侈和妄想,自由更是天方夜譚。


而後,當男女權漸漸形成平等之時,對於女性問題的話題也是持續不下的熱議話題,作為一個女性,當美貌無法成為自身的優勢、當順應時代成為安分守己的美好象徵時,那時候對抗命運的她們才是敢於對時代、人性錯誤做出批判的美麗象徵。除了單方面關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外,稍加深入也能發現這其中又不乏有著極端苦難時期的勇者精神。



02、性別歧視深處的「心理歧視」,是每一個抗爭的女性面前無形的巨大的障礙


小說中索菲婭的姐姐是個喜歡寫作的女孩,她熱情滿滿的將自己花了許多精力寫的故事投遞給了一個出版社,巧的是這家出版的主編就是當下著名的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暴躁的父親知道阿紐塔的行為後卻怒斥了她一頓,並以此辱沒阿紐塔「賣自己的故事就等同於賣自己的人格和身軀。」


放在當時的俄國社會,阿紐塔的行為卻是好比一個「觸犯法律」的犯人一般,引起了整個家庭的騷動。不明所以的阿紐塔至此放棄了自己的熱愛,將其深埋心中,等著命運的安排做個隨眾意而行,做那個父母眼中嫁個好人家,安安分分過日子的女孩。在對姐姐阿紐塔的描述下,門羅傳達的正是一個女性連愛好都被剝削的那份對現實的無力感,女性拋頭露面對那個社會而言是不可思議的,而生為貴族家的千金阿紐塔,她所背負的卻要更繁雜、更無法理解。這便是門羅筆下阿紐塔的描述,可以說是對女性束縛最為微妙細緻、鮮明的存在。



與無奈接受命運的姐姐阿紐塔不同,索菲婭反倒是個敢於挑戰局限且略備幸運的女性,但這不並預示她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當索菲婭不顧家人反對依靠欺騙獲得自由時,她所面對的局限卻從未得到釋放。從德國的海德堡到慕尼黑再到柏林,索菲不停婭輾,目的僅僅是為了求學,而她的結果就是被那些對女附帶異樣的眼光拒之門外。而幸運的是當索菲婭回到海德堡時,卻在海德堡大學遇見了「現代分析之父」的數學大師魏爾斯特拉斯教授。


對於這位大名鼎鼎教授而言,索菲婭的到來同樣是令他驚訝的,只因為索菲婭是個女人,而教授作為一個世界各地學子都愛慕的知名學者,他認為索菲婭的到來是對自己的一種貶低。於是教授隨便甩了幾道數學難題讓索菲婭一周內帶著答案交付,隨後教授便將索菲婭忘的一乾二淨。但一周後,索菲婭如期赴約,並帶著令教授吃驚的新穎題解來到教授面前,可教授還是無法信任於索菲婭,認為她是通過哪個男子幫助解的題,於是便讓索菲婭當場解答。最後無論是索菲婭的態度還是對於數學的天賦,都深深打動了教授,這個畢生在等待著一位讓自己滿意的數學天才的教授,至此也為索菲婭關上了收徒的大門,將索菲婭是為自己唯一的門徒。



索菲婭的表現,不得不說有著些許夢幻色彩的意味,運氣、天賦如約而至。但另一方面,卻是她自身對夢想忠貞的結果,她所承受的困難遠比表現壓力沉重,這一點從門羅對教授心理狀態的描述便可以看出,女性的身份是卑微的,甚至只要是女性與男人有所比較,男人首先就會有被輕視感,再就是對女性能力的懷疑,這些深層的心理側寫,才是女性之所有無法走出困境的真正難處所在。儘管是文化層度極高的教授,他所受的封建影響也是根深蒂固的,而門羅筆下所描寫的,也正是如此的一個女性生存現狀,偏見之深已成為是一種「信仰」、「文化」般難以逆轉、難以填補。


再者,小說的另一面是門羅對勇敢女性的讚揚,小說中索菲婭並非沒有感受到種種困難,但她對自己理想和自由的執著激勵著她打破重重黑暗,索菲婭對於自身幸福的理解或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別人反對自己卻始終認定那是對的、不傷己他人的事情,而門羅之所以將這個歷史真實人物的自傳故事寫作小說並起名《幸福過了頭》這其中的韻味,在索菲婭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門羅所帶給世人關於自身幸福的理解,以及最後索菲婭那不顧艱辛尋求幸福的固執,是否存在對自身幸福要求過頭的種種考量,而這種考量的參考信息體現在了索菲婭後續的故事裡。



03、對抗偏見的代價往往需要付出孤獨作為代價,但換來的卻是不可複製的幸福感

小說中,當索菲婭跟著教授做著各種研究課題並取得成就後,索菲婭開始發表自己的第一份學術論文,但出於自己是女人會遭受法國科學研究院的拒收,她只能匿名。但為了幫助自己的愛徒,教授便用自己名義替索菲婭投遞,索菲婭也由此獲得上了數學界最高榮譽法蘭西「鮑廷獎」。


授獎當天索菲婭在演講時,享受著臺下清一色男人們豔羨和難以置信的眼光,但索菲婭從未將這樣的榮譽認作是自己對抗偏見的「武器」,相反,索菲婭只將其視為自己新的開始。但索菲婭不知道的是,表面表示的那些人,背地裡卻為她關上了求職的大門。如此至高的榮譽卻換不來一份謀生的教學工作,這一切依舊是因為索菲婭是個女人。最後依舊是教授依靠關係為索菲婭求得了一份工作,是來自唯一個接受女性教學國家瑞典的一所大學的普通數學教授的職位。



隨後儘管索菲婭的名聲漸燥,她所受的歧視卻依舊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埋藏著,就連同為女性的那些婦女,她們都將索菲婭視為一個怪物,一個知道眾多學識和懂得多國語言的「奇葩」。她們表面稱讚著索菲婭,內心卻從未想著向索菲婭的學習同為女性該具備的精神。


除事業外,索菲婭在法國授教時期也遇見了自己的心愛的對象馬克西姆。小說的開頭門羅便將馬克西姆與索菲婭聯繫到了一塊,直到最後才揭示。馬克西姆同是一個出色的男性,他們互炫才華後相惜相知很快便訂了婚,在索菲婭心中,馬克西姆是她餘生所想共度的不二之選。


而當到了結婚當天,馬克西姆送予索菲婭一份分手信。而這其中的原因,同樣是因為索菲婭是一個女人,與平常接受命運等待結婚生子的女人不同,索菲婭是一個帶著光環的女人。這讓馬克西姆感到這挫敗感和忽視感,同為一個優秀人士的他,桀驁的他無法接受自己在索菲婭的光環下生活。幾個月後,索菲婭便病逝,離開的時候就如同當初獨處外出謀學一般獨自一人,並在自己的遺言中寫道:「幸福過了頭」。



在索菲婭的葬禮上,馬克西姆前去參加並上臺做了演講,但在演講中,他始終沒有提及與索菲婭絲毫戀情的關係,更多的只是對她偉大的讚揚和處於一個「朋友身份」對她的緬懷。索菲婭的一生也就此劃上了句號。


顯然,索菲婭的一生努力換來的結果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榮譽和多數虛偽的讚揚。門羅對於男人心理偏見的描寫也可謂達到了極致,除去封建影響,是男人乃至到女人心中對索菲婭獲得成就,發自內心的無法接受和挫敗感。但這一切,無論是門羅平靜無奇的描述還是索菲婭從始至終的淡然,無一不體現著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所應具備的獨有人格魅力。



小說中,另外一處是門羅對女性獨有的柔情魅力的描述,早在索菲婭遠離家庭和祖國的那段時期,她便對曾經的一切念念不忘,無論是令自己絕望的還是珍愛的,她都將一切的經歷視為自己曾經和現在的熱愛,並以此作為自己精神的糧食,她從不抱怨是社會的不公,將這一切視為是自己為了獲得尊重和平等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而關於門羅,也有著被長存的女性歧視遺留影響的經歷,就在門羅試圖去達成自己事業去申請補助時,卻以「女性首要的任務是家庭,後才是事業」所拒絕。而門羅也從未受此影響,持續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也未曾通過自己的作品洩憤,善良和溫柔是她們貫徹始終的女性魅力所在。


如今,性別歧視已漸行漸遠,對於門羅和索菲婭的經歷大概率不會再次重演,但無法被埋沒的是她們身上無處不在的女性之光,更廣泛的意義是對於每一個在困厄環境如何做出抉擇參考。幸福從來都是一個人生存下去的養料,門羅視寫作為幸福,以至於種種引起她共鳴的不幸女性經歷都無法令她在文字中體現,因為她始終認為,這是一個偉大女性所必須跨過的挫折。而對於索菲婭,她的幸福來源於尋找自由和實現夢想的過程,儘管她的結局看似那麼悲哀,但那何嘗不是屬於她的一種最幸福的活法。


相關焦點

  • 《人間失格》裡關於幸福的定義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裡有個短篇故事叫《燈籠》我很喜歡:窮木屐匠的獨生女兒咲子,一見鍾情,愛上了比自己小五歲的商學院學生水野,水野是個孤兒,父母相繼離世家道中落,被藥店的掌柜收留,每天過的抑鬱落寞,捉襟見肘。水野也喜歡和咲子一起散步,當咲子得知水野要和朋友去海濱遊泳卻不怎麼高興時,咲子在商場偷了一條男式泳褲被抓了現行送到警局,在被警察審問時,咲子像被狐狸附了身似的滔滔不絕,儼然瘋了。
  • 《天龍八部》:七種不同類型愛情的幸福指數分析
    就像《紅樓夢》一般,主線寫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而又通過二人的愛情遭遇串聯起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十歲看《天龍八部》,看的是刀光劍影,兒女情長;四十歲看《天龍八部》,看的是悲歡離合,恩怨情仇;六十歲看《天龍八部》,看的是人生宿命,天道輪迴。正因為《天龍八部》主題的多重意味,才使它的影響超越書本,滲透於生活各處。
  • 追著幸福跑
    追著幸福跑 —讀《水滸傳》有感 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幸福的生活,沒有人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由於所生活的社會制度、家庭狀況、種族信仰等不同,對幸福生活的定義也千差萬別,但是對生活最起碼的要求,如:有飯吃、有衣穿,父母身體健康,能夠得到家庭的溫暖等是一致的。
  • 《第一爐香》:充分利用性別優勢的葛薇龍,為什麼抓不住幸福?
    你想想,連《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都能再婚幸福。偏偏是這個大學生、葛薇龍,淪為了交際花還要嫁給了不靠譜的男人喬琪喬。如果,從此「洗手作湯羹」也未嘗不好。就是生活過得清貧一些、人消減一些又如何?能夠安安穩穩過日子,那是很多女人的理想啊。
  • 《理智與情感》:女性擁有怎樣的婚戀觀才會幸福?這部作品給你解答
    當她去找愛德華卻聽說愛德華已經訂婚時,極度痛苦的她也盡力克制住了自己的痛苦,並沒有以愛之名糾纏著愛德華。她也是一個講道德的善良之人,她也覺得既然露西和愛德華有婚約在前,那愛德華就理應和露西結婚。直到露西拋棄愛德華之後,愛德華和埃莉諾才終成眷屬。
  • 《等閒》第五十章 幸福是熬出來的
    雖然我們真的無法定義和說清什麼是幸福,或怎麼才算是幸福,但其實說來我們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只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暗示,幸福只是某個瞬間的感覺,當你忘卻時時地暗示自己是幸福的,或過了那個幸福的瞬間,人又會回歸不幸感。之所以我們經常不感覺到幸福,是因為我們只在乎短時期內的評判幸福與不幸福,而如果我們將生活放眼到長遠來評判,或許最後即使是貧賤夫妻也會有幸福感,因為彼此相依相伴,平穩健康地走過了一生,這些之於夫妻二人的世界就是完整的幸福。
  • 《幸福過了頭》:衝動之下的婚姻走不了多久
    他們曾經的歡樂,已經到了頭。《幸福過了頭》是艾麗絲•門羅的一篇關於愛情與婚姻的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妻,喬恩和喬伊絲,講述了他們婚後住在鄉村安定地生活,但後來又不得不面對激情消退,丈夫對別的女人產生愛意,最終婚姻破裂的故事。婚姻的一開始都是幸福與美妙的對於喬伊絲來說「冬天裡最愉快的事兒,就是結束胭脂河學校的音樂授課,開車在回家的路上。」
  • 性別歧視無處不在,女性更要自強、灑脫
    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你能感受到社會存在性別歧視,重男輕女和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嗎?如果沒發現的話,我推薦你看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看看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小說女主人公金智英是82年在韓國出生,描述了身為女性的她從小到大遭受的各種不公平對待。這部小說爭議不斷,上映的電影甚至遭到了韓國男性抵制。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她遭受了哪些不公平對待。
  • 金庸揭露的女性殘酷真相:為什麼有些女人,很難獲得幸福?
    如果我說,金庸筆下過得最幸福美滿的女人是黃蓉,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再退一步說,年輕時候的黃蓉,可以說是「天之嬌女」,自身條件極高,是一般女性望塵莫及的。但成年後的黃蓉,很多品質和能力都是後天歷練的。她從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始終保持好奇心和學習力,光是這一點,就無比值得我們借鑑。
  • 《82年生的金智英》:社會性別是種隱形體制,將女性困入迷宮深處
    這是資源匱乏的社會現狀,也是人性在不良環境下投機意識的體現。其實這種家庭歧視才是社會歧視的根源,只是由於親情粉飾,似乎顯得再正常不過。而女性真正感知到被歧視,是從入學開始的,之前只是歸咎於父母不公,尚未怪罪於社會。
  • 《父母愛情》不公平:有文化的女性收穫幸福,沒文化的女性被剔除
    羨慕安傑生活的葛老師葛美霞,嫁給了喪妻的王副政委,也過上了跳跳廣場舞、在小院中坐著喝喝咖啡的生活。安傑、安欣、葛老師在劇中都是有文化的女性,她們都收穫了幸福。兩個人會過上什麼樣的日子呢?張桂蘭不像安傑這樣有情調,會穿衣打扮。小編猜測也會像老丁和王秀娥這樣貌合神離吧!
  • 《幸福的尤剛》:當生物技術遇到鄉村倫理
    這是一場科學與愚昧之間的糾葛,也是一段關於技術和倫理的故事。《幸福的尤剛》封面 圖自豆瓣作者簡介吳楚,科幻作家,著有長篇科幻小說《長生》、《無光之地》等,作品《無光之地》獲2018年燧石文學獎最佳幻想類長篇小說獎 。
  • 18歲嫁人,50歲守寡,性別歧視下,鄉村女性無法走出的圍牆
    長大後,又因她熱愛讀書和文學,被奶奶視為「怪胎廢物」。同為女性的敵意,直到時間足夠漫長,才稍稍溶解。她十八歲嫁給我爺爺,先後生下五個孩子。她五十歲那年,我爺爺去世,當時家中還有三個孩子尚未成年。作為一家之主,她不得不拼盡全力。她所有時間都拋灑在農活和家務中,地裡的水稻花生黃豆苞谷等著她打理,家裡的雞鴨鵝豬需要餵食,抽空還要扎掃帚去集市上賣。她臥房的樓上有一輛紡車,我小時候見過她紡線、彈棉花,也常見她做鞋。除幹活外,她的生活裡沒有別的內容。
  • 「命運之子」虛竹:唾手可得的人生,真的幸福嗎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裡,有一位運氣逆天之人,他的際遇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和命運之神的關係在書裡出現虛竹這種「命運之子」,看似不符合全書的主旨,但是,虛竹得到的,真的是他想要的嗎?他只想做個簡簡單單的小沙彌,卻當了多個門派的掌門,最終被少林寺掃地出門。他對武功不感興趣,卻習得絕世武功,卷進了江湖裡的是是非非。他想守清規戒律,卻被逼接連破戒,不但娶了妻子,還統領靈鷲宮數百女性。
  • 請大仙驅逐鬼怪,保守山村為何重男輕女,孩子性別和外界因素無關
    清晨小樂還沉睡在溫暖的被窩中,突然被子被人拉上來一下子將她的頭捂住,她連忙轉醒,發現有人用繩子把她連人帶被子一起捆住了。她非常害怕,趕緊就喊爸爸媽媽,家裡是不是進賊了,自己被人捆住了,結果突然聽到了媽媽的聲音。
  • 做女王,也要做幸福的女人《穩住吧,女王》書評
    女性作為人類的半邊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為歷史的原因,有很長一段時間,女性都是作為社會的配角存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真正的走到了舞臺的中央,走到了聚光燈下。同樣,人類應有的特質,真善美,假惡醜,都暴露在了世人面前。現在以女性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多,女性作家有著先天的優勢,更加適合這類作品。
  • 《七日談》普通生活,如何活出另類和幸福
    ①作為讀者受眾來看,感覺起比較隨心,不像專門在聽一個人說書,說書感覺就單單聽的故事味,和自己讀小說就沒什麼差別了;兩個人的對話,類似聽相聲了,一問一答沒那麼單調,反而多了不少樂趣,兩個人兩種思想的碰撞,更容易讓人在聽故事之餘,對故事有新的認識和現實意義。
  • 《下一站是幸福》熱播,30歲以上的女人不配擁有幸福嗎?
    1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想先和大家聊聊最近的熱播劇《下一站是幸福》。 且不論這樣的劇情是否貼合現實,但至少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30歲不應該是束縛女性的枷鎖,她們依舊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那63歲呢? 與《下一站是幸福》的故事不同,《清單人生》的女主-布裡特.瑪麗是一位63歲的女性
  • 他懲罰了她,然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在中國的語境裡,浪漫小說以「言情小說」之名成為了通俗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中國百年現代史的背景下,言情小說及其愛情觀曾有其革命性的一面,在建立現代公民主體性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市場化改革也使得性別本質主義捲土重來——隨著企業逐漸從社會福利和家庭照料中剝離,女性發現自己在公共領域的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多阻礙,「生兒育女,操持家庭」再度被強調為女性的天職,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間進退維谷。在這樣的背景下,女性勢必對親密關係和理想婚戀狀態有著更複雜的觀感和考量。
  • 《摩天大樓》鍾美寶:性別偏見,始終是女性身上去不掉的「枷鎖」
    李茉莉家境優渥,她長得漂亮,有才華,怎麼看都是優秀又獨立的女性,但僅僅因為她是女人,就不得不受限於父親、丈夫。以前,很多人覺得「女人讀書沒用,嫁人才是根本」,於是很多到了適婚年紀的女性在父母的安排下,草草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