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 | 有養
最近,網劇《隱秘的角落》大火,不少人將它捧為「今年最牛國劇」。
尤其是劇中「朱朝陽」的人物設定,讓大家看到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傷害,令人心疼不已。
朱朝陽,在父母離異後和媽媽周春紅一起在老房子生活。
學習成績優異的他,平日裡沉默寡言,在班上沒什麼朋友。大家覺得他「假正經」,還時不時找機會欺負他。
媽媽對他的要求永遠只有一個,好好學習,其他的什麼都別管。就連班主任反映「朱朝陽人際關係有點差」的問題,媽媽都置之不理。
習慣媽媽經常值夜班不在家,朱朝陽獨立自主能力強,可內心卻始終覺得空蕩蕩。
有機會和爸爸一起出去,卻碰到後媽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總感覺無法自處。
他渴望多和爸爸交流,可爸爸心裡,從不把他當一回事,就連他考試第一名都是從別人嘴裡說出。
父母的忽視,讓他變得異常敏感。內心明明渴望得到關注和愛,可他卻不敢輕易開口表達,總是偽裝自己,讓自己看上去乖巧懂事。
直到遇到嚴良和普普,他的世界終於多了幾分色彩。
只可惜的是,父母的缺席始終彌補不了心中的傷害和怨恨。
他本可以一直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心中的好學生,可媽媽的控制和爸爸的冷落給他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大了,最終把他「逼」成了一個「壞孩子」:
敲詐勒索、見死不救、借刀殺人……
不得不說,他的成長令人惋惜心疼。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一語中的: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孩子是好或壞,走向何方,面向何處,歸根到底,都和原生家庭脫不了干係。
其實,朱朝陽最大的不幸是父母對他錯誤的愛。
媽媽將他視為驕傲、自豪,可卻不願意任何人告訴她該如何引導兒子。甚至在自己和情人開房的事情被廣而告之後,她害怕兒子從此不再理會自己,硬是逼兒子要聽從自己的話。
最激烈的那次衝突,就是喝牛奶。
朱朝陽覺得牛奶燙嘴,想緩一緩再喝,喝完自己洗杯子。
可媽媽卻覺得兒子在怪自己,故意作對。
無奈之下,朱朝陽只好一股腦把燙嘴的牛奶一飲而盡,面對媽媽要給自己擦嘴的舉動,他本能地避開。
這個「避開」,徹底激怒了媽媽。
我想,那一刻朱朝陽的心情,一定痛苦萬分。
他的難過,更多是出於媽媽對他的不信任,過分地操縱控制,這些因為媽媽的自私,而對自己的關心,只能他窒息。
而另一邊,爸爸口口聲聲說要帶他去玩,給他過生日,卻在屢次以「工作忙」為藉口被迫取消。
就連他被後媽追著打罵,爸爸也不敢第一時間出現在他身邊給予安慰。
等到爸爸終於出現了,卻悄悄帶著錄音筆,想錄下他的「罪證」。
一個是想方設法控制自己的媽,一個是從不用真心對待自己的爸,表面上似乎對他關愛有加,可背後都是用最自私的愛,來解釋自己所有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博士琳賽·吉布森曾指出,這類的父母,通常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他們非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在意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或者某個東西是否得罪了他們。
他們的自我意識過於強烈,總覺得自己的需求比別人的感受更重要。
他們也愛孩子,可卻習慣於從自我的感受出發,要求孩子配合他們,一旦遭到拒絕,就會用各種方式訴說自己的不易,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這種用「愛」的糖衣裹挾著自私的心理,只會讓孩子越發感到痛苦和割裂。
孩子承受著來自他們錯誤的愛和關懷帶來的壓力,根本無法過好自己的生活。
擁有如此原生家庭,是孩子最大的不幸。
《隱秘的角落》熱播後,原著作者紫金陳坦言,「朱朝陽」的原型是自己。
自己9歲那年,父母離婚,他跟了媽媽。爸爸也另外組建了新家,還生下一個小孩。
由於離婚這件事,媽媽始終怨恨爸爸,這樣的心態給紫金陳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爸爸之於他的存在,就像是金主,需要錢就向爸爸要。在那種極度缺乏父愛的童年中,他對爸爸也有怨恨。
特別是自己身材矮小,在學校受盡排擠和欺凌,父母也沒有給自己提供任何幫助。
這些「不幸」的遭遇,使他內心愈發孤獨,想發洩都沒有辦法發洩出來。
即便他如今名利雙收了,可回想起單親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他依舊百般感慨:
「你看現在我的物質條件好了,但我30多歲了,骨子裡還是會自卑,我明白自己有性格上的缺陷,我很會對著我進行分析,我也知道原因,但是這種原生家庭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我沒有解決辦法。」
很多時候,我們遠不如自己想像中強大。
不是長大後變大人了,就能擁有足夠的力量去修復曾經的挫敗和傷害給自己帶來的百孔千瘡。
而是父母曾對自己說過的羞辱的話,做過的攻擊的事,都深深烙刻在記憶裡。
平時明明相安無事,可等到記憶解封時,所有不好的感受和情緒都洶湧而至,令人不安害怕。
就像《安家》中房似錦,表面上看多乾脆颯爽的女強人,可看到媽媽的電話和信息,就渾身不舒服,恨自己的原生家庭恨得咬牙切齒。
有句話說了,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孩子從小感受到的家庭溫度,是溫暖是冰冷,都將深深影響他日後對未來事物的看法和態度。
越是得不到,越渴望擁有,但內心卻也害怕被拒絕、被否定。
一直很欽佩王菲作為一名媽媽的「智慧」。
雖然她兩次離婚,都很「我行我素」,然而在對兩個孩子的愛上,卻從不自私自利。
她沒有因為自己是「天后」,就強行給孩子提出任何要求,相反,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都允許孩子自由決定自己的事情,從不過多幹涉。
就連大女兒竇靖童去讀音樂學院,中途想要退學,她都只是說「你自己不後悔就好」。
縱然感情受挫婚姻失敗,她也從不去貶低詆毀任何人,而是努力做最好的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凡事都考慮孩子的需求,以孩子的感受為優先。
正是這種不照自己喜好、只看孩子需要的愛,讓她的兩個孩子過得自信樂觀,絲毫感受不到父母婚姻失敗在她們身上的傷害。
其實,我們父母,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唯有讓孩子從我們身上感受到滿滿的愛、關懷和尊重,他才能真真實實體驗到家庭的溫暖。
孩子沒辦法選擇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可我們卻能選擇為他創設一個什麼樣的原生環境。
孩子的心,就像一個敏感的小雷達,時時刻刻在搜索關於愛的痕跡。
當他想說的話,有機會表達;
有想要的東西,有機會得到;
有抗拒的事情,能主動說「不」……
相信這樣的他,一定能在父母身上體會到什麼才是「愛」。
希望我們每個人,能多覺察孩子內心的聲音,不要只從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唯有這樣,才能讓原生家庭成為祝福孩子一生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