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2期,原文標題《老派的鬼魂》,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夏日並不是讀鬼故事的好天兒,聖誕節才是。
文/李孟蘇
根據狄更斯鬼故事《聖誕頌歌》裡的場景繪製的插圖
鬼應該如何顯形
夏天的黑夜太短,不適合鬼魂出沒,留給鬼魂活動的時間太少。聖誕節前後,天在下午4點就黑了,房子古老黑暗的門道裡霧氣很濃,寒氣逼人,家裡壁爐裡的火焰忽明忽暗,四周很靜謐,聽得見雪落到地上的聲音,遠處傳來一兩聲貓叫,似乎還聽見了地下室的門被打開了,木地板吱扭作響,似乎有陰影一閃卻倏爾不見了,壁爐裡的火苗往上一躥……鬼魂出場了,「它沒有籠罩在深深的暗影之中,而是發出一圈慘澹的亮光,就像是黑暗的地窖裡腐爛的龍蝦一樣……頭髮古怪地飄動,那雙眼睛雖然睜得大大的,但卻定定的一動不動。這種神情,再加上青灰色的臉色,看起來十分可怕;不過最可怕之處倒不是某種表情,而是這張臉本身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老派、正統的鬼魂,就該像狄更斯鬼故事《聖誕頌歌》裡的馬利這般出場。
英國電影編劇羅傑·克拉克(Roger Clarke)自稱在威爾斯一幢鬧鬼的房子裡長大,他14歲加入靈媒研究協會,是年紀最小的會員,15歲出版了自己的鬼故事集。他在《幽靈的自然史:尋找證據的500年》一書中提到,聖誕節一直與鬼魂、幽靈聯繫在一起,例如1642年聖誕節前,據說很多牧羊人看到內戰士兵的幽靈在空中交戰。狄更斯重拾了這種聯繫。因此有個說法,聖誕假期應該從平安夜開始讀《聖誕頌歌》,然後在聖誕節早上躺在床上看結局。
聖誕假期裡,親友們聚在一起大聲念鬼故事,是狄更斯興起的潮流,時至今日已經固定成一種風俗。2000年,BBC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找了一間屋子,關了燈,點起蠟燭,請著名電影演員克裡斯託夫·李朗讀蒙塔古·羅茲·詹姆斯寫的鬼故事,拍攝成片,在聖誕節期間播放。
蒙塔古·羅茲·詹姆斯(M.R.James,1862~ 1936)是中世紀研究學者,曾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院長。身為作家,他是英國文學史上只寫鬼故事的小說家,他的鬼故事顯然比他的學術成果更為人所熟知,經常在聖誕節拿來誦讀。評論家讚譽他寫出了最好看的鬼故事,開創了「詹姆斯鬼故事流派」。他在劍橋和伊頓公學就任時,每年平安夜,也會邀請一些學生和朋友到家裡來,聽他讀他寫的鬼故事。詹姆斯在《埃爾伯力克教士的剪貼簿》裡描寫了鬼魂的手:「灰暗的皮膚,覆蓋的只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骨骼和肌腱;粗糙的黑毛,比任何人手上長的都要長;指甲從手指末端頂出,立刻向下和向前彎曲,顏色灰白;布滿了角質和皺紋。」成為魔鬼之手的樣板。
克裡斯託夫·李曾經扮演過吸血鬼德庫拉伯爵和《魔戒》裡的白袍巫師薩魯曼。薩魯曼屬於邁雅族,是僅次於主神的種族,沒有成形的形態,也沒有性別。薩魯曼接受使命前去中土世界,便穿上人的肉身,幻化成長發老人;他被殺後,並不會死去,只能拋棄肉身,只剩靈魂在中土大地上漫遊,最終銷聲匿跡。人們普遍認為鬼魂、幽靈是薄霧、空氣或微妙的物質組成。人類學家認為,這種認識與人類早期的原始信仰有關,古人發現,在比較冷的天氣裡呼氣,人呼出的白色薄霧很像鬼魂,可見鬼是人體內的人,即人的精神。《魔戒》並不是鬼故事,但託爾金對薩魯曼「非物質性、剝奪人身後只剩靈魂」的描寫,讓這個角色也具有了鬼魂的某些特徵。
鬼魂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人類的各種文化形態中。古希臘古羅馬的戲劇、《荷馬史詩》、《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故事集》、民間傳說、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歌謠中都有鬼魂出現。英國的鬼怪概念多樣,除了人死後的靈魂,還包括山魈水魅、木客石怪,以及佔卜術、星象術、巫術等等,幾乎涵蓋了所有超自然現象。
文藝復興到來,被壓抑束縛太久的人們有了濃厚的熱情去探索身邊的自然和未知的世界,對超自然現象,比如鬼魂學、巫術、魔法、佔卜,更是興趣盎然,在英國尤為盛行。從這個時期的英國戲劇界創作出有幾百個角色的舞臺劇,即可見一斑。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哈姆雷特》《理查三世》都塑造了著名的「舞臺鬼魂」。他自己說,英倫小島上的鬼魂數量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到處都是鬼怪嘔啞嘲哳的聲音。
小說是英國人在17世紀末的發明。此時歐洲進入啟蒙運動時代,在英國被稱為「理性時代」,唯等級、秩序、禮儀是正統,文學創作上講究文雅、恰當、和諧、雅致,即便是諷刺,也要不傷脾胃,讓讀者讀了覺得這諷刺針對的是他鄰居,從而心裡高興,不感到難堪。怪力亂神顯然不合規範。因此,在整個18世紀,英國只產出了一篇鬼故事——1706年,笛福為了替一本滯銷書《德黑朗古特論死亡》做宣傳,寫了個短故事《韋爾夫人的鬼魂顯形記實》,成功地讓書暢銷。這篇小說成為英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鬼怪小說。
維多利亞女王是鬼故事主角
經過100多年講求理性的說教勸導,本以為鬼怪這一流就要自生自滅了,沒想到1824年,浪漫主義大師沃爾特·司各特寫出一篇鬼怪小說《流浪的威利的故事》,讓鬼怪幽靈們起死回生。1828年,他又創作鬼故事《掛著掛毯的房間》,避開了哥特小說的創作路數,使得鬼怪小說獨成一派,引發了後來作家的效仿和熱情。到19世紀末,就連兒童文學作家瑪麗·路易莎·莫爾斯沃思也在寫鬼故事了。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鬼故事的黃金時期。就連維多利亞女王也被編進鬼故事裡,因為她孀居40年,服了40年喪,每天早上都為死去丈夫的剃鬚杯裡倒上熱水。人們說這40年她和鬼住在一起。
維多利亞時代的許多文學大師都留下了鬼怪小說的垂世之作。王爾德寫有《坎特維爾的鬼魂》,寫了一個來自新大陸的美國家庭住在鬧鬼的英國古堡裡的喜劇故事。喬治·艾略特也有《掀開的面紗》。這是文化、經濟、城市發展等多種原因促成的。
利茲都市大學英語文學教授魯思·羅賓斯(Ruth Robbins)認為,這一現象最直接的刺激物是期刊的興起。鬼故事自古依靠口口相傳,期刊興起後,亟需大量內容填充版面,而鬼故事的篇幅普遍短小而且很容易根據版面裁剪,閱讀輕鬆,稿酬標準低,各種刊物通用,創作近似於流水線,再合適不過。司哥特的《掛著掛毯的房間》正是發表在文學年鑑《紀念品》上,這類年鑑設計、印刷考究,發表了大量鬼怪故事吸引讀者。《倍爾美爾》《海濱》雜誌也以刊登鬼故事見長。
狄更斯的《聖誕頌歌》就發表在1843年聖誕節前夕出版的期刊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故事很簡單:聖誕前夜,固執殘忍的守財奴斯克魯奇的家中突然有死去多年的合伙人馬利的鬼魂來訪。接下來斯克魯奇在三個聖誕精靈的帶領下,看到三個幻象:一個是過去的聖誕節,他自己童年歡樂的景象;一個是現在的聖誕節,他苛待的夥計全家在過節,食物寒酸,小兒子蒂姆還是殘疾,但家人之間相濡以沫、彼此關愛;一個是未來的聖誕節,他孤家寡人地死去,無人為他守靈、送葬。一覺醒來,已經是聖誕節清晨,斯克魯奇給小蒂姆家送去火雞,向慈善機構捐款,洗心革面,變得樂善好施,「大家都說,世上沒有哪個人比他更加懂得如何過好聖誕節了」。
狄更斯是鬼怪俱樂部的成員,他的成名離不開他寫的大量鬼故事。他自己主編雜誌,先後辦了《家常話》《一年四季》。他在雜誌裡開闢了副刊《爐邊的聖誕故事》,定期刊登鬼怪小說,名家威爾基·柯林斯、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均為重要撰稿人。柯林斯的鬼故事、偵探小說幾乎都發表在狄更斯的雜誌上。
美國攝影師威廉· 姆勒的攝影作品,利用技巧拍出與死去親人幽靈的合影
城市化完成後,鬼來到了都市
鬼魂在溫情脈脈的節日裡出現,不再那麼恐怖,反倒多了幾分滑稽。《聖誕頌歌》借用鬼魂批判了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天真地寄希望於資本家良心發現,好讓小蒂姆全家獲得幸福。今天看來,《聖誕頌歌》有濃重的勸善說教意味,卻也不乏慈悲為懷的博愛精神,寄託了狄更斯拯救社會的理想。《鬼故事1840~1920》的作者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說:「狄更斯想要借聖誕節復興社區生活。有趣的是,他看待聖誕節並不是從基督教的視角。他視聖誕節為家人團聚、幫助窮人弱者的時刻,是停下來反思自己生活的機會。」
狄更斯熱衷於借鬼故事重現節日的熱情洋溢,既是他對舊世界田園牧歌式聖誕節的懷念,也出於他的社會良知。農村人口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商業社會,走進工廠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收工回到新興的陌生人組成的社區,重重生活壓力讓他們無暇慶祝節日。諷刺的是,狄更斯在《聖誕頌歌》中第一次提出「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的說法,設置了聖誕節白雪皚皚的背景,促使聖誕節成為世俗節日,卻也推動聖誕節走向商業性。
狄更斯趕上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讓英國成為陌生人組成的社會,人口流動加快,蒸汽機燃燒煙煤噴出的黑煙把建築燻得黢黑,空氣汙染帶來的濃霧掩護了開膛手傑克等兇殘的罪犯,城鎮浸在陰翳的氛圍裡。狄更斯去世一年後的1871年,倫敦成為世界首個「城市主導型社會」。
鬼故事有一個反覆闡述的主題,某地的居民如果突然從熟悉平和的生活中被連根拔起,就會鬧鬼。以往的鬼魂,出沒於鄉間的墓地、北部的荒原、貴族的古堡、中世紀的修道院。人們進城後,鬼魂開始出沒於大都市。威爾基·柯林斯擅長寫倫敦的鬼怪幽靈。他的鬼故事代表作《鬧鬼的旅館》《無名無姓》《傑洛米特小姐》《牧師》《贊特太太和幽靈》都是精品。他的鬼怪小說中寫道,都市裡非道德的經濟體系容易讓人們非法獲得金錢,使自我變成幽靈,他會塑造「英格蘭銀行的幽靈」,來闡述現鈔和幽靈之間的關係。他的偵探小說傑作《白衣女人》,開篇即是月光下的倫敦,「一個從頭到腳一身白色的女子,孤零零佇立在寬闊光亮的大路中間——好像是瞬間從地裡冒出來的,要不就是從天而降。我臉朝向她時,她神情嚴肅地看著我,一隻手指著倫敦上空的雲」。《白衣女人》並不是鬼怪小說,這白衣女子在小說中被壞人利用為鬼魂,驚駭效果不亞於任何一篇布局一流的鬼故事。
20世紀的作家更樂於把城市描寫成鬼魂。伊莉莎白·鮑恩(Elizabeth Bowen,1899~1973)的短篇鬼故事《惡魔情人》發生在閃電戰時期的倫敦,凱塞琳和家人疏散到了鄉下。某天她回倫敦舊居取東西,一進門就發現一封寫給她的信,當天送達的,要她兌現當年答應與男友結婚的諾言。男友已死於「一戰」前線,凱塞琳恐懼至極,著急要趕火車回到家人身邊。她坐上一輛計程車,卻發現司機是鬼魂。這個鬼魂是男友嗎?它似乎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知曉我們的弱點,所以知道如何給我們精確的一擊。但我們生活的城市也與我們最親密。鮑恩鬼故事裡的倫敦有殘破的煙囪和陽臺,街道被炸出鋸齒狀的缺口,路牌也被取下,屋子的窗戶都釘上了木板。她將倫敦變形成巨大又充滿威脅的幽靈,陽光下的街道上有嬰兒車和公共汽車,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正常。夜幕降臨,空蕩蕩的街道將充滿探照燈、炮聲和轟炸機沉重的嗡嗡聲。當夜幕降臨,凱塞琳會在哪裡,又會去哪兒?
意味深長的是,《聖誕頌歌》出版這一年,英國人第一次向親朋好友寄出商業化的聖誕賀卡。英國早在17世紀就建立了世界第一個郵政系統,1838年火車開始應用於郵政業務,同年共遞送了6400萬封信函。可見有多少家庭的成員分散在英國各地。鬼怪小說強調主人公的內心感受,往往將他人認定為「鬼魂」,表現的就是離開家鄉、親人分居異地後形成的新的感情結構,新的人際關係。
新的人際關係存在於中產階級與僕人之間。中產階級是英國工業革命造就的新群體,他們模仿貴族階層僱用僕人。僕人一般在11月前後招聘,英國已進入冬季,天早早就黑下來。《幽靈的自然史》一書中寫道,新招來的僕人發現自己「身處一幢完全陌生的房子裡,到處都是東西,門、木地板、床柱哪兒哪兒都在吱呀作響」,很容易產生鬼怪的聯想。
而主人、主人邀請來的客人,也下意識地把僕人看作來無影去無蹤的鬼魂。魯思·羅賓斯說:「主人希望能看見傭人,而不是只聽見他們的動靜——實際上,僕人們可能根本就沒有被看到過。如果你去海爾伍德莊園這種豪華大宅,你會看到隱藏起來的出入口和走廊,那是僕人專用的。你會不知道他們在哪裡,可是他們明明進來又出去,這可能是一種非常奇怪的體驗。你會覺得他們實際上是住在這房子裡的幽靈。」他們是《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哭泣的幽靈桃金孃,只能躲在盥洗室的水管裡。
伊莉莎白· 鮑恩(左一)和朋友們在茶話會上
對新事物有恐懼?來讀鬼故事
一個悖論是,鬼故事繁榮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科技大踏步前進的時期,1870年議會頒布《初等教育法》,強制5至13歲兒童入學,逐步普及義務教育,民眾的知識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人們又對各種超自然現象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對病喪儀式、悼念死者的迷信活動、來世也表現出病態的痴迷,湧現出很多通靈師、靈媒等自稱有超能力的人。
其實科學進步與鬼魂崇拜有因果關係。比如煤氣燈照明進入普通人家後,煤氣燈釋放的一氧化碳引起幻覺,於是很多人聲稱他們遇到了鬼魂。1848年,紐約一家姓福克斯的年輕姐妹說她們聽到了一串串敲擊的聲音,這是幽靈用暗語與她們交流。她們的故事飛速傳開,招魂術開始流行。靈媒聲稱,陰間的死者渴望與生者交流,降神會是幫生者接收到來自墳墓裡的信息的。舉辦降神會成為一種時髦。
福克斯姐妹聽到的幽靈聲音可能是發電報的敲擊聲。1845年,英國郵政局開始經營電報業務,用密碼傳輸信息,肉眼看不見,卻連通起大西洋兩岸的國家,甚至越過紅海發至印度,這一技術讓人驚嘆又驚恐,完全超越了人們的理解力和想像力。
相機和攝影技術的發展,則帶動了拍攝鬼魂幽靈照片的興起,即所謂的幽靈攝影術。有攝影師言之鑿鑿能拍出與死去親人幽靈的合影,收費不菲,其實不過是採用了各種技巧。比如美國有位威廉·姆勒(William Mumler),在林肯被刺身亡後,為總統的遺孀瑪麗·託德·林肯創作了一幅著名的「夫妻合影」:林肯夫人一身喪服坐在椅子上,幽靈林肯站在她身後,雙手搭在她的肩膀上。
接下來,電影和無線電廣播誕生了。沒有具象人形的聲音從銀幕和電波中湧出,不是幽靈的聲音是什麼?19世紀末流行起來的精神療法、對精神失常的研究引起人們對潛意識、夢境的興趣,鬼故事中的主角不再僅僅是魑魅魍魎,更是人格的延伸、人性的擴展;鬼不在身外,而在心裡。
讀者們通過鬼故事來體味恐懼,學習接受有威脅的異己事物。作家對新技術保有一種心態,那就是這些弗蘭肯斯坦式的大傢伙純粹可怕,但我們仍滿心愉悅地流連於它。這使得英國的鬼故事有個特點:主角往往是不幸的受害者的鬼魂,而不是作惡者的鬼魂。狄更斯的鬼故事《信號員》便是他遭遇火車脫軌事故的產物。
1865年6月9日,狄更斯乘火車返回倫敦,在過橋的時候火車脫了軌。7節車廂中有6節被甩出大橋,摔到10英尺下方乾枯的河床上。只有一節車廂懸在半空,一半在橋上,一半在橋外。狄更斯就在這節懸在生死之間的車廂裡。他幫助車廂裡的其他乘客脫險後,又目睹血腥的事故現場,心有餘悸,強烈的焦慮感始終揮之不去。他寫道:「這事真是太可怕了。哪怕是在回憶中寫這幾個字,我也能感到那種刺激,所以不得不停筆。」鐵路慘劇不僅擊垮了他的精神,也預兆了死亡的臨近。他在火車事故發生整整5年後的1870年6月9日去世,巧合得詭異。
1866年他利用火車事故的素材,寫了篇關於隧道中火車事故的鬼故事《信號員》,發表在《一年四季》上。故事更像寓言,背景很遙遠,一位信號員在隧道入口處值守,似乎獨立於世,最近他目睹了兩場不同的火車事故,都是由幽靈發出的警告引發的。而第三次警告也已發出,信號員對即將發生的災難充滿了恐懼。當第三次火車事故發生時,信號員成了犧牲品。狄更斯有個生財之道,以「收費表演者」的身份舉辦朗誦會。他在朗誦會上大聲朗讀《信號員》,不止一個敏感的讀者暈倒,要麼尖叫著跑出會場。
《黃昏之讀》(《信號員》收錄之中) 作者:[英]查爾斯·狄更斯 譯者:容豆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