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二的時候,接到妹妹的電話:「姐姐,我好心煩,老媽真的太嘮叨了,現在每天都不想在家裡待,一坐下就是她各種嘮叨,從小聽到大,這次真的忍受不了啦。啊,我快瘋了?」
正值青春期的妹妹發出如此強烈的掙扎聲音,我一點也不奇怪。我在電話這頭告訴她:「是吧?哈哈,其實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可是現在老媽已經不嘮叨我了,你知道為什麼嗎?」
「真的嗎?你也是受過很多嘮叨呀?為什麼啊?」
「我們每個人肯定都熱愛自由,都不願意受約束,但當我們自覺性很差的時候,媽媽就會嘮叨,等她嘮叨上一段時間,不知不覺我們的壞習慣在逐漸收斂,她也開始放心了。等我們在外求學或者工作都需要能自己獨立時,她更多的是擔心。她嘮叨的話,你只管答應就好,不要爭一時的口舌之快,等你上大學了,老媽真的也不會嘮叨你了。沒關係的,以後有煩惱了就告訴我吧,我是你的聽眾。」
一番共情和安慰之後,妹妹心裡暢快了很多,後來聽母親說妹妹最近表現很好,學習也很努力,一年多後,妹妹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的大學,畢業後又考上了公辦老師,每次領到薪水都要給父母買家裡的必需品,也時常在寒暑假陪伴在父母身邊。
她說,謝謝媽媽那些年的嘮叨。
青春年少之時,我們大部分人都在日記中默默地呼喚過「自由」,不想被「約束」。那時的我們有多少人懂的何為「自由」?只是單純的不希望被家人、老師管著罷了。等到度過一些歲月,經歷一些世事,身邊已然沒有了媽媽的嘮叨,卻發現一個成年人的生活擔當是那麼不容易「自由」。
一位職場媽媽是一家中型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孩子一開學,每天需要六點起床開始準備早餐,再趕7:40將孩子送到學校,接下來再趕到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下班後又是收拾屋子,又是給孩子輔導作業,等到一切安排妥當,發現自己睡前那點有限時間才是自己的「自由」。
「天下無純粹之自由,亦無純粹之不自由」,自由都是相對的,只是每個人每個階段有著不同的認識。
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追求自由啊。他們剛開始上學很興奮,覺得那裡有滑滑梯、雙人單車,還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耍,等過上一段時間就開始厭煩去幼兒園,覺得不自由。因為發現那裡的一切都是按時按點的進行,就連自己最愛的滑滑梯也只讓玩一會兒就結束了,而不是像在外面的遊樂場裡那樣玩的盡興。可是父母不能因為他們要求的「自由」就放任不管,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樣的結局會怎樣?
還記得那些駭人聽聞的「狼孩」故事嗎?脫離了社會環境,沒有人教養的孩子當與狼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只會擁有狼的習性,像狼那樣嚎叫,吃生肉。
人,從生下來那一刻起,就開始失去「自由」,要學會吃喝,攀爬,牙牙學語等生存技能。
生活在中國,天生就會說漢語;
生活在英國,天生就會說英語;
生活在音樂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會唱出動人的歌謠,會使用一種樂器,都是信手拈來;
生活在書香家庭,言語談吐之間都能散發出獨特的氣質。
可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環境的制約,不同的環境也就造就出不同的人格修養。
年終晚會上,當同齡人登臺跳一段優雅的舞蹈,彈奏一首動聽的樂曲時,坐在臺下的你會不會有些許羨慕;
多少年後的同學聚會上,同齡人在城裡買房買車,還把家裡的父母接住到城市裡,而自己卻還在為生計四處奔波時,有沒有感到遺憾;
一起入學的同學們都在積極準備畢業答辯,找工作時,而自己還深陷校園裡各路層出不窮的校園貸款裡,有沒有感到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接受的結果往往是追求「自由」而不約束自己留下的惡果。
有沒有發現,那些小時候沒少被父母「嘮叨」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一般不會太差。
這裡的嘮叨,不是說父母沒有節制的碎碎念,而是該嘮叨的時候一定要嘮叨。
比如,孩子出言不遜,對長輩說話沒有禮貌;
比如,孩子沒經過別人同意隨意拿別人東西;
比如,孩子在學校欺負同學,動手打人;
等等,一些原則性的道德標準一定要「嘮叨」,此時不嘮叨,就等著孩子「成精」吧。
俗話說,「聽人勸,得一半」,青春年少的你,由於涉世不深,對未來的思考都不會特別成熟,從而也會左右自己的發展出路,多聽聽媽媽或者長者的「嘮叨」吧,而立之年後,你會發現這是一道真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