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永遠也不會忘2012年,那個被傳是世界末日的一年,但對我來說真的是世界末日。」
「那一年,爺爺病重,而我在外地上班。 我永遠記得2月29日的夜裡,舅舅打電話說爺爺病重,我心急火燎得往回趕。到了醫院竟發現,白布下面躺著的的是我最愛的媽媽。」
「媽媽就這樣悄無聲息得走了,毫無徵兆,我甚至來不及見她最後一面,更別提好好孝順,給她養老了。」
「我迷迷糊糊得辦完了媽媽的喪事,就像做夢一樣。」
「打開手機通訊錄,才發現那個給我打電話頻率最高的人沒有了,再也沒有人按照一日三餐提醒我好好吃飯了。」
一時的錯過可能就是一生的遺憾,人生最痛,不過如此。
可是,這樣的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而更多的人總想要要等一等,等有錢了,有時間了,有能力了就可以好好陪自己愛的人,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殊不知,這世上最經不起的就是等待,有些等待就是錯過,是一生的遺憾。
20多歲的時候,總歸是有些東西要錯過的。可是未來可期,歲月靜好,這些錯過對於我們來說不過就是掉幾滴眼淚。因為我們還年輕,還可以面對失敗。
年輕時候的我們,面對錯誤是可以承擔的起的。而中年人的世界,有些錯誤,是承擔不起的,錯過,便是一生的遺憾。
2019年的春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沈騰演的小品《佔位子》。 講述了為了孩子的教育,幾位家長費盡心思地佔位子。
在小品的結尾,沈騰接到了老師打來的電話,掛完電話說到:「跟老師通完話,我明白了,我走錯班了。」馬麗說「這是二年級一班。」 沈騰說到:「一班我知道,但我不知道他已經上三年級了。」
最後的最後,他說:「老師剛才也笑話我,說孩子幾年級了你都不知道還在那孩搶座呢,把什麼都給孩子搶到最好的孩子就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和老師,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特別稱職的父親,現在想想,勁兒都使歪了。」
正如沈騰說的那樣,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陪伴。也許有時候在你忙著工作忙著應酬的時候,孩子也就不知不覺的長大了。真到了那個時候,你會後悔為什麼不多陪陪孩子。
《奇葩說》有一期關於父愛的辯題。尤為深刻的就是顏如晶的經歷,她稱自己很少和父親單獨相處,當她爸爸去美國回來的時候給她帶的禮物竟然是冰雪奇緣和小豬佩奇。「我已經26歲了。」這是她發自內心的無奈。
「孩子的一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
「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二十幾歲的我們,只是怕錯過喜歡的人,高薪的工作,來之不易的機會,但我們還有很多機會,我們是錯的起的。可是對於中年人來說,更怕錯過了父母的健康,子女的成長。我們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害怕錯過的背後或許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恐慌。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人生不過短短的900個月。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夠了。900個小方格,一格代表一個月,900個月,剛好75歲。
這個數字一出,讓人唏噓,原來生命是如此的短暫。
《論語》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1世紀經濟》報導中曾說到: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感知的時間過的越來越快,無論是過去的一周、一個月還是一年,年齡越大,越會覺得時間過得越快。這歸根到底,是因為年紀越大,我們的生活「重複度」就往往越高。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錯過,真的只是因為怕以後會有遺憾嗎?我們之所以會害怕錯過,其實在內心深處,是對未來的恐慌。
因為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沒有強大的經濟去支撐一個家,正所謂放下工作養不起,不放工作抱不起,變成了對未來的恐慌;因為擔心自己的時間有限,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變成了對未來的恐慌。
可是沒有哪一個人是不會害怕的,與其去擔心自己的未來,不如趁著現在,好好的生活,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你會發現,曾經的那些錯過,害怕,終將會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
電影《遺願清單》中講述的是兩個老人同時得了癌症,住進了同一間病房。兩位出身不同的老人,科爾大膽冒險,卡特保守估價,就是這樣兩位迥然不同的老人,在共同面對死亡的時候產生了深深的友誼,兩人一起列下了遺願清單,在這份清單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兩個老人是有多麼的瘋狂。
真心誠意的幫助一個陌生人;大笑到流淚;欣賞最壯麗的風景;開福特車;跳傘;親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與女兒重逢;紋身;開一次槍。
在列完清單以後兩人就踏上了冒險路程,最後清單圓滿完成,開心的掛掉了。
他們擁有了無所顧忌的心態,不怕死亡,只是在當下的時刻盡情的享受著,做著以前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所有願望。
我們沒有辦法輕易的去模仿他們做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電影得到一點啟示,在當下這個時刻,如果你想做什麼,就抓緊時間去做,不要害怕,不要猶豫。
正如《搭車去柏林》裡面說的那句話:「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
沒有什麼可以阻擋自己想要追尋目標的決心,如果有,可能就是你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面臨數不清的誘惑,障礙,挫折,可那又怎樣呢,我們終將會對那些磨難一笑而過。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未來的道路會是怎樣的,也許一路通暢,也許坎坷,但無論哪一條道路,終將會過去的。只要自己不辜負自己,就足夠了。
《後來的我們》中見清爸爸寫給小曉的信中說到:「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些可能都得等到你們老了,才能體會得到。 做父母的,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過你們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
我們無法避免時間的流逝,我們也無需後悔或者抱怨我們所錯過的東西,只需要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認真的過好每一天,活在當下,做好自己就夠了。
所謂的活在當下,無非就是做事踏實,腳踏實地的完成每一件你需要完成的事情,問心無愧。
願我們,不要等到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也沒有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