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咪小信安利的第19篇書單
最近小信在看一部網劇《我是餘歡水》,餘歡水的一生可以用「倒黴」來形容。在家庭裡沒什麼地位,經常被妻子嫌棄;在公司經常被咄咄逼人的上司謾罵、被自己帶大的徒弟嘲笑;還有一味無上限索求的親爹;在朋友方面,還有借錢故意不還的「好兄弟哥們」……
《餘歡水》劇照
餘歡水活脫脫就是現代社會中處於一個弱勢地位的中年老實人,即便再委屈,再辛酸,也只能暗自吃虧,無處訴苦。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隨著《我是餘歡水》的爆火之後,引發出一大串的「中年危機「問題。
甚至還有網友說:「人到中年,大家都是餘歡水」。
如果說中年危機是大多數人繞不過的困境,那麼它也一定是文學的主題之一。圍繞這個話題,小信想談談下面6本小說,其中有喪失藝術靈感的大作家,有平衡不了家庭和事業的女醫生,還有用出軌重拾性愛激情的戀人……每一本書都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作者對中年危機的態度的同時,或也可映照出不同讀者的取捨和出路;抑或是感同身受的同時,讓我們超越狹隘的標籤,開拓對生活更為寬廣的想像。
作者: [英]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豆瓣評分:8.8分
一個人的後半生,大多安於歲月漂流,像風箏收了線,乖乖地從理想高空落定到人間塵埃。而有些人的靈魂卻始終無法平靜,再某個出其不意的當口再度喧囂起來,《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便是如此。
本書講述的是事業有成的中年人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主動改變人生,追尋自我,尋找藝術靈感和激情的故事。在小說中,40歲是思特裡克蘭德的分界線。40之前,他是個默默無聞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有著平凡優裕的生活;40歲後,他拋棄妻子,突然著了藝術的魔,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把生命全部注入畫布和顏料。
對思特裡克蘭德而言,克服人生危機的方式就是投身藝術,在自己的瘋狂幻想與現實創作間往返,通過創作釋放天性、滿足欲望。小說最後寫道,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傾盡心血在四面牆壁上作畫。「他痛苦的一生似乎就是為這些壁畫做準備,在圖畫完成的時候,他那遠離塵囂的受折磨的靈魂也就得到了安息。對於死,他勿寧說抱著一種歡迎的態度,因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作者: [加拿大] 艾麗絲·門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豆瓣評分:8.5分
家庭主婦們雖不像查爾斯那樣身在職場,但也會陷入另一種中年危機。對此描寫最為精妙的,是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Alice Munro)。
終其一生,門羅的首要身份都是家庭婦女,只有在料理完孩子和家務後,才能得空在碎布片、縫紉機上寫作。她善於從自己、母親、朋友和鄰居身上尋找靈感,探尋家庭主婦們的危機時刻,以及逃離危機的心路歷程。
短篇《逃離》講述的是卡拉少年時期和男友克拉克為了追求新的生活而選擇私奔,然而逃離後的生活並不如她想像的那樣幸福,依然平凡而庸俗。時而還有男友多變的情緒,面對男友冷熱交織的暴力,卡拉厭倦不堪,在日復一日餵馬遛馬的瑣碎生活裡,她看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於是,卡拉精心策劃了一場逃離,進行得相當順利。但上了公交車後,卡拉突然後悔,她發現即使逃到了外鄉,那裡沒有熟悉的一切,又與自己有何相干?
如果說第一次逃離尚有克拉克與她一起承受後果,而現在只剩她一個人面對未知的生活。若逃離後痛苦依舊,無非是從這個痛苦逃到下一個痛苦,逃離的意義何在?
她於是放棄逃離,主動回到了暴脾氣男友身邊。回來後,卡拉表面與往常無異,只在傍晚時獨自漫遊。漫遊的時刻與地帶是獨屬於她的空間,在那裡她發現了渴望已久的自由。
作者: [日] 渡邊淳一
出版社: 青島出版社
在職場之外,婚姻和性愛遭遇中年,或許也面臨著種種挑戰和困境。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知名小說《失樂園》展現了中年婚姻的種種問題,被日本文壇譽為「震撼心靈的劃時代傑作」,一度成為日本婚外戀的代名詞。
書中的女主角凜子典雅高冷,是一個人如其名的書法老師。凜子的丈夫是醫院的主任醫師,在外人眼中,兩人郎才女貌、令人羨慕。實際上,凜子長期遭受丈夫的冷遇,處在婚姻破裂的邊緣。一次宴會上,凜子偶遇有婦之夫久木,兩人迅速墜入火熱的情慾之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和活力。在這段關係中,久木對深愛自己的妻女無比內疚,對指責自己的同事倍感無助。二人最終選擇自殺,「當他們在快樂的巔峰飲毒自盡時,他倆緊緊相擁,微笑著迎接了死亡。在遺書裡,他們對家人帶來的痛苦深表歉意。」
渡邊淳一用死亡表達了對出軌的不贊成,但他同時也在質問:「那曾經倍受祝福,彼此也堅信不移的愛情為什麼這麼短暫而殘忍地消失了?」如何重拾伊甸園中的純愛與信任,如何在天堂墜落後經營俗世情感,或許是每一個現代人都在尋找的答案。
作者: [英]大衛·班布裡基
出版社: 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豆瓣評分:6.7分
一提到中年,第一反應都是「油膩」「危機」,中年這個詞被時代貼上了汙名化的標籤,「人到中年不如意,保溫杯裡泡枸杞」,不養生的中年人,都不道德了。明明是如日中天的人生過半,卻給人一種行將就木的腐朽之氣。下面這本書就給眾多中年人正名。
光看書名很多人以為這就是一本描寫如何面對中年危機的心靈雞湯。其實這是一本非常科學的讀物,作者從神經學,生物學,人類學,遺傳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全角度的得出一個全新的理論:中年,是人類數百年演化出的完美階段,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因為人類成為萬物靈長的關鍵在於大腦,進入中年的時候,人類大腦也發生了一些改變。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人們發現:進入中年以後,人類大腦灰質減少,前額葉皮層活動更加頻繁,大腦在處理事情的方式和年輕人有本質上的差異,但表現會更好。所以,作者得出結論——中年是認知表現卓越的時期。
看完以上作者們對中年危機的理解,你是否也有了自己對中年危機的理解,希望你能用全新眼光去看待這個長久以來被誤解的黃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