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位於宜昌古城的大南門(今解放路附近)一帶,有一條巷子叫做楊柳樹巷,巷子不大,居然也分了三條,在這條不大的巷子裡,發生過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流傳至今。
位於宜昌大南門附近的楊柳樹巷
據說在明崇禎初年,有一位姓張的商人從陝西來到古夷陵城(今宜昌城)經商。有一天,他牽著驢來到縣府街(今天的獻福路)一個官人的家門口,沒想到,他的驢在這裡拉下幾個糞球,大門口的幾個僕人見狀,將他一把拉住,拳打腳踢,又打又罵。
據說這位官人是這一片出了名的惡棍,此時,他來到大門前,聽到張老漢說的是外地口音,便衝上前去,非要張老漢把這驢糞吃下。孤身一人的張老漢不但道歉,還磕頭求饒。然而,這個惡官人根本就不理睬他,反倒命令各位管家,壓著張老漢的肩膀,扭著胳膊,把他摁倒在地上,強行地把驢糞塞進張老漢的嘴裡。
經過如此羞辱的張老漢,踉踉蹌蹌地從地上爬了起來,要與惡官拼命,結果,惡官家的這些僕人將他團團圍住,並將他抓進了府邸,罰他在後房飼養牲畜。
示意圖
張老漢被抓進惡官的府邸後,又氣又急。到了第二天的三更時分,張老漢趁大家都熟睡後,便偷偷地逃跑了,他穿過中書街,越過幾道籬笆牆,終於找到了一間舊茅屋,在屋旁藏了起來。茅屋裡住著一位姓柳的老太婆,她隱約聽到屋外有聲響,於是拉開門栓去查看,只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在向她磕頭求救。此刻,就聽見縣府街上呼聲一片,到處喊著叫著抓人,柳老太婆趕緊讓張老漢進屋躲避。當她知道這位張老漢就是白天在惡官大門前受到屈辱的外地人時,她毫不猶豫地打開箱子,拿出丈夫的衣服和帽子,讓他換上衣服,燒水做飯給他吃。
就躲避追逃的這幾天,柳老太婆總是以魚、肉等好菜好飯款待她,但張老漢卻坐立不安,想著到這邊的生意失敗,在這邊受到的屈辱,就越想越不是滋味,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想儘快返回老家。
於是在柳老太婆的幫助下,他們化裝成一對老夫妻,偷偷地逃出了夷陵城。臨走前,老太太拿出自己僅有的幾顆碎銀,交給了張老漢,張老漢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泣不成聲地說:「如果我今生不能報答您,來世我的後人也會對您感激不盡的。」分開時,張老漢再三央求柳老太在她家門口種上一棵柳樹,以此為記號,將來好報答她的救命之恩。
楊柳樹的古巷屋頂
柳老太太只要依照張老漢的囑託,在門口種了幾棵柳樹。沒想到幾年後,這裡逐漸長成了一片茂密的柳林,於是這條不知名的小巷,就被大家稱作「楊柳樹巷」。
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農民起義的發起人張獻忠聚集家鄉百姓發動起義,他的隊伍從幾千人迅速發展到數萬人,隨著勢力的壯大,接連攻下武昌和長沙。
公元1631年3月,張獻忠的起義軍從荊州一路攻向夷陵城。到了晚上,整座夷陵城內火光滿天,殺聲一片。這支起義軍直奔縣府街惡官的府邸,惡官聞訊,嚇得四處逃竄,起義軍通過大街小巷追捕,在城外抓住了這名惡官,就地取了他的性命。
號稱「八大王」的張獻忠劇照
縣府街上的惡官被殺,夷陵城內的衙門和其他官員的官邸都被起義軍摧毀,只有楊柳樹巷像往常一樣安靜,完好無損。
第二天,這支起義軍來到巷口,站在前面的是一位高大魁梧的將軍,他向當地百姓打聽柳老太婆的下落,並提到了當年他父親在此獲救的故事。從他的身材和外貌來看,這位大將軍跟她當年所救的張老漢十分相像,而此刻躲在茅草屋內的柳老太婆心裡明白,這位將軍一定是張老漢的兒子,替張老漢報恩來了。於是,她輕輕地關上了門。
從此以後,每天早晨的楊柳樹巷,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白花花的大米,居住在巷子裡的百姓都感激涕零。這樣的一種情形持續了很久,直到張獻忠的起義隊伍離開夷陵城。
張獻忠的起義軍(示意圖)
從此,在楊柳樹巷就留下了柳老太慷慨助人的故事,至今都能聽到有些老者講起。
當初我們種下了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懲惡揚善的美德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發揚和傳承,我們堅信:善者,最終會有好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聯繫侵刪,此文只為更多的人了解宜昌歷史,關注,和您一起探尋那些消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