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和你娘去外地收藥材,忙罷時天色漸晚,我心裡盤算趕著馬車回家怕是回不去了,只好想辦法找人家借宿。最後我們決定,打算在了賣我藥材的一戶藏民家借宿,誰知那戶人家死活不讓我們住,我答應出錢讓我們留宿一晚他們都不肯,嘴裡只念叨:「我家又不開店,也不收你的錢」。我極力掩飾著尷尬的表情,臉上堆滿了笑容。無論我說什麼他都不答應,你說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我和你娘總不能睡荒山野嶺裡吧……眼看著就天黑了,我急得團團轉,最後我只好厚著臉皮將收來的幾包藥材往他家裡一扔,耍無賴的央求著說道:「老哥,實在沒地方可去了,你就收留一晚,你放心,我們雖是跑生意的,但我們是本分人,我們又不是賊,再說,如果你的東西丟了,全算我的,我的這幾包藥材我又背不走,我就到你家草房裡將就一晚就行,實在不行,我就在我收來的藥材的麻包堆裡對付一晚也行,你看如何?」話是這樣說出口了,我心裡真沒底,如果這樣他還不讓我們住,實在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
幸好,男人心軟了,答應讓我們留宿。老鄉家也是淳樸之人,有點防備心是正常的,不讓你住的時候堅決不行,既然答應了,卻有一點點熱情,騰出了一間屋子,將剩餘的飯熱了熱給我們吃了,雖說是剩飯,我心裡是還是感激不盡的……天亮了離開時,我掏出8元錢給他們,說道:「謝謝老哥昨夜讓我們留宿,這點錢留給孩子們買零食吃」,男人作謙辭只是搖頭拒絕,一旁的女主人連忙伸過手接過錢,裂開嘴笑了……
說到這裡,父親也樂呵呵的笑了……我能看出父親也在用詼諧的笑掩飾當年的尷尬和辛酸。父親喃喃自語道:「那時候的8元錢不少了」。
山上的風呼呼的吹著,太陽和人捉著迷藏,這十月的天已經涼意十足了,父親一邊喘著粗氣勞作,一邊如數家珍一樣的跟我講著自己的「故事」。父親的臉上雲淡風輕……我卻五味雜陳……腦海裡閃過祖母拿著叉在門口的場裡晾曬藥材的情景,祖父在家裡鼓搗他的木工活,想起我和弟弟給父親「打工」——拿剪刀剪柴胡葉子掙零花錢的情景,想起父親收藥材回來捎給我和弟弟那叫不上名字的但嚼起來挺好吃的藥材的味道,那是父親刻意撿出來帶給我們的,我們一邊像吃口香糖一樣的嚼著,父親一邊跟我們講著藥材的名字,一邊講著它的功效……父親和母親那是約莫就是我現在這般年紀罷,如今皺紋已悄悄爬上他們的臉頰了。不經意間就老了,正如我在春天看著滿園嫩綠的白菜對妻子感慨:「你說說,人這一生能吃多少回這樣美妙的白菜呢,一年一回,不過幾十載而已,匆匆而過,一輩子就這樣過了」。妻子當時笑著說到:「咱們可以多種幾茬嘛」我心想到:「那不同年年歲歲菜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
我成長了,卻忽略了父母已經老了。
父親邊說邊彎著腰掄起挖叉使圓了勁挖了下去,先使勁往回一扒,散落的土撒在了本就被黃土沒過的腳踝上,再彎下腰用手把土輕輕拍打碎,然後將黨參熟練的拾起後在挖叉把上輕輕一磕,黨參便白淨白淨的了,最後順手一扔,一顆顆白白淨淨的黨參就整齊的擺在了正前方,不一會就堆成了小山,我連忙將黨參抱起來挪到了更遠處……這一堆堆的黨參多像人生啊,剛挪到不遠處,一會又到了眼前,看似無垠的土地,挖著挖著就剩不多了,就好比人的一生,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老了……父親額頭上汗水正在滲出來。
多像人生,呵,看著遠,抬頭就到了跟前。
那一年,家鄉的梨子豐收了,我和你娘便收了一馬車梨子,跑山溝裡用梨子換別人的糧食,那時候人們缺錢,但地多的人家糧食還是有的,我們就拿梨子換糧食。有錢的買,沒錢的拿糧食換,沒糧食的也可以欠著,來年收成好時再還也不遲。記得很清楚——有一家人特別熱情,給我和你娘烙的蔥油餅,到現在我和你娘說起還挺想念哩!吃過很多蔥油餅,但從未吃過那樣美味的蔥油餅……可能是餓了的緣故吧!
那家人真是個熱心腸,待人太好……你瞧!這顆黨參真大……父親拿起一顆長勢很好的黨參臉上滿是笑容,衝著我說……
有一次,我和你娘用馬車拉著你爺爺做的鬥去換糧食,忙著趕路,好幾天沒回家,帶的乾糧吃完了。著實把人餓壞了,去了一戶人家,只見主人將僅有的巴掌大一點的饃藏在了火盆下,只倒了兩杯水讓我們歇歇,支支吾吾說得過說他家的饃完了。我只好「主動」將饃從火盆下拿了出來,說這還不是有點?主人家連忙不舍的解釋道:「這是給孩子留的,你吃了孩子們餓了咋辦?」我臉上堆著笑說道:「嫂子,吃完了你還可以做嘛」,說罷,那人不再說話……我狼吞虎咽就吃了起來……
那點饃太香了,說實話,那時候顧不得臉面了,出門在外,要顧著臉怕是要餓死人的。父親對我說到,最後離開時,我和你娘給了他們一些梨子作謝。
聽到這裡,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一對餓到不顧臉面近乎乞討一樣求人的模樣的夫妻狼吞虎咽吃饃的樣子。
父親說道:「唉,那個年代窮啊,吃的也緊張,人家不給咱吃的也在情理之中,我們實在是餓的不行了才那般模樣,厚著臉皮吃了人家留給孩子的乾糧」。就這樣,勞作著,父親說說停停,手裡的活一直沒停下。父親總是輕描淡寫說得很輕鬆,我卻聽得很沉重。
我有多久沒有這樣聽父親講過「故事」,父親的故事總是和糧食有關,也難怪,那個年代家中有糧才會讓人心裡踏實。記得兒時,家裡每個房間都有祖父親手做的大大的柜子,大到我和弟弟可以在裡面捉迷藏,柜子上頭又是一個大大的箱子。柜子裡箱子裡都裝滿了糧食,有青稞,有大麥,有燕麥,也有豌豆和大豆…凡是家裡的容器都裝滿了糧食,就連閒置的一口缸都不曾空著。家裡到處都是糧食,這看起來差不多一樣的糧食卻姓著百家姓,因為它們來自四面八方,東家三斤,西家五斤,這個山溝一袋,那個山頭半鬥。
父親不光用梨子換糧食,還賣過祖父做的小物件——小凳子、裝糧食的鬥等等,沒錢買的人家也換糧食,沒糧食的人家也欠著,不光收過藥材,還和祖父一起給人做過木工,油漆過家具;收過豬毛,買鋼磨給人磨過麵粉;出門打工……父親母親是商人,卻又不是,沒有書本裡商人的重利輕別離,父親和母親只是一對掙扎著想要過好日子的普通人罷了。總之,家裡人為了一口吃的奔波,從沒閒著。從沒停下折騰的步伐。
是啊,有多久沒和父親一起坐坐,聽聽他和母親當年的囧事,有多久只顧自己奔波,忘記和他們說說話,有多久沒注意到,父母開始看我們的臉色。
從前,不止車馬慢,書信遠,從前還交通不便,搬運貨物靠人力和馬車,人們還未吃喝發愁。在哪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在父母最好的年紀,父母和祖父母拼盡全力,整日奔波勞苦,雖沒有給我們多麼優厚的生活條件,但卻讓我們一家沒有餓過肚子,這就足夠了。
父愛如山,偉岸厚重,母愛如水,溫柔清澈,父親和母親的人生,是普普通通的,但在我眼裡他們的人生是一部傳奇,更像一本有趣的讀不完的勵志書,一直激勵我成長,值得我細細翻越品讀,一生回味。
2020.10.28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