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看完老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腦海裡不由得就想起了木心先生的這首《從前慢》的詩來。一個「慢」字幾乎概括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那山那人那狗》拍攝於1999年,改編自彭見明的短篇小說《那山那人那狗》,講述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一對父子兩代人在一次送信過程中慢慢達成和解的溫情故事。
滿目蔥翠的綠和寧靜的鄉村生活,構成了一幅幅水墨畫般的畫面,看著非常純粹唯美。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年代,回頭再來看這部電影,觀影的整個過程中,心情都會變得異常平靜、放鬆,另加幾分感動和溫暖。
但就是這樣一部難得的好電影,當年國內上映時遭受了幾乎零票房的慘澹記錄,不過在日本卻大受歡迎,票房累計高達8億日元。
在日本如此受歡迎,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影片不僅展現出了南方鄉村美麗的綠色風景,還讓他們體會到了長久以來在日本喪失的父子親情,而這種父子親情恰好是當時的日本最為缺乏的。
這份父子親情,對於生活在中國南方的大多數人來說,電影裡傳達出來的那種細膩情感,其實會更加感同身受,因為有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情感經歷。
父親慢慢變老了,腿腳也因為常年走山路、淌河水而落下了疼痛的毛病,而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好可以接替父親的這份工作,將這條他走了大半輩子的郵路繼續走下去。
一輩子敬業、責任心強的父親說,這份工作只有交給兒子他才放心。
但母親不太願意,因為她知道丈夫走這條路有多辛苦,一年到頭都在外面跑,出去一趟就要幾天回不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父子之間的隔閡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
但高考落榜的兒子願意接替父親的崗位,畢竟這是一份體面的工作,成為一名國家幹部,他覺得比出去打工強。這個時候的兒子,還不能理解走這條郵路的辛苦和孤寂。
兒子第一次走郵路,三天兩夜的路程,父親不放心,帶著黃狗老二陪著兒子一起出發。這條黃狗是父親送郵路上的好夥伴,陪伴他走過了一趟趟漫長而孤寂的郵路,而今以後,他將繼續陪伴兒子走下去。
踏上不平整的石板路,穿過大片的水稻田,翻越崎嶇的山頭,村莊與村莊之間,總有一大段渺無人煙的路途,除了蔥翠的樹木和清涼的山風,路上走著的就只有父子倆和黃狗了。
這大概是父子倆長久以來最難得的一次相處。
兒子從一開始的對郵路充滿興奮和好奇,到中途對父親的不理解和埋怨,再到最後與父親和解及主動承擔起送信的責任,這是一個兒子成長的心路歷程,也是一個父親將擔子交給兒子的放手過程。
而父子倆的身份轉換就在那子背父的親密接觸過程中。
為了少走8公裡的山路,他們選擇了走水路。不下雨的時候溪水不深,挽起褲腳就能淌過去。父親想像往常一樣走過去,但兒子說:你呀就享受一回吧!
兒子先把郵件送了過去,再回頭來背父親。
伏在兒子寬闊肩背上的父親,既欣慰又心酸,就如山裡的那句俗語說的:背得動爹,兒子就長大了。可父親自己也老了。
在過溪的途中,兒子說:你還不如郵包重,以前覺得你高大,想著什麼時候才能背得動你。
兒子的這句話讓背上瘦弱的父親潸然淚下,他回想起兒子小時候騎在他肩膀上的情景,那時候的父親還很年輕,兒子還很小。
而如今,父子間調換了角色,他們也在這一刻,完成了時隔多年的和解。
這部電影的主角甚至連名字都不曾出現,可給人的印象卻無比深刻,父子間傳遞出來的那份親情雖含蓄克制,但依然打動人心。
就像現實中的許多父子間的關係一樣,父親深沉寡言不喜表達,只是一直默默關注著孩子的成長;兒子對父親的感情看似冷淡,但內心依然喜歡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光。
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時間也無法隔斷的。
最後,我想用三個字來概括這部電影:綠、靜、慢。
看多了灰朦的顏色,聽多了嘈雜的聲音,習慣了快節奏步伐的我們,正好可以在這部電影裡尋求一份雖短暫但放鬆的靜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