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一幅水墨畫,一段慢時光,一種父子情,溫暖人心

2020-11-04 米儷米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看完老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腦海裡不由得就想起了木心先生的這首《從前慢》的詩來。一個「慢」字幾乎概括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那山那人那狗》拍攝於1999年,改編自彭見明的短篇小說《那山那人那狗》,講述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一對父子兩代人在一次送信過程中慢慢達成和解的溫情故事。

滿目蔥翠的綠和寧靜的鄉村生活,構成了一幅幅水墨畫般的畫面,看著非常純粹唯美。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年代,回頭再來看這部電影,觀影的整個過程中,心情都會變得異常平靜、放鬆,另加幾分感動和溫暖。

但就是這樣一部難得的好電影,當年國內上映時遭受了幾乎零票房的慘澹記錄,不過在日本卻大受歡迎,票房累計高達8億日元。

在日本如此受歡迎,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影片不僅展現出了南方鄉村美麗的綠色風景,還讓他們體會到了長久以來在日本喪失的父子親情,而這種父子親情恰好是當時的日本最為缺乏的。

這份父子親情,對於生活在中國南方的大多數人來說,電影裡傳達出來的那種細膩情感,其實會更加感同身受,因為有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情感經歷。

父親慢慢變老了,腿腳也因為常年走山路、淌河水而落下了疼痛的毛病,而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正好可以接替父親的這份工作,將這條他走了大半輩子的郵路繼續走下去。

一輩子敬業、責任心強的父親說,這份工作只有交給兒子他才放心。

但母親不太願意,因為她知道丈夫走這條路有多辛苦,一年到頭都在外面跑,出去一趟就要幾天回不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父子之間的隔閡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

但高考落榜的兒子願意接替父親的崗位,畢竟這是一份體面的工作,成為一名國家幹部,他覺得比出去打工強。這個時候的兒子,還不能理解走這條郵路的辛苦和孤寂。

兒子第一次走郵路,三天兩夜的路程,父親不放心,帶著黃狗老二陪著兒子一起出發。這條黃狗是父親送郵路上的好夥伴,陪伴他走過了一趟趟漫長而孤寂的郵路,而今以後,他將繼續陪伴兒子走下去。

踏上不平整的石板路,穿過大片的水稻田,翻越崎嶇的山頭,村莊與村莊之間,總有一大段渺無人煙的路途,除了蔥翠的樹木和清涼的山風,路上走著的就只有父子倆和黃狗了。

這大概是父子倆長久以來最難得的一次相處。

兒子從一開始的對郵路充滿興奮和好奇,到中途對父親的不理解和埋怨,再到最後與父親和解及主動承擔起送信的責任,這是一個兒子成長的心路歷程,也是一個父親將擔子交給兒子的放手過程。

而父子倆的身份轉換就在那子背父的親密接觸過程中。

為了少走8公裡的山路,他們選擇了走水路。不下雨的時候溪水不深,挽起褲腳就能淌過去。父親想像往常一樣走過去,但兒子說:你呀就享受一回吧!

兒子先把郵件送了過去,再回頭來背父親。

伏在兒子寬闊肩背上的父親,既欣慰又心酸,就如山裡的那句俗語說的:背得動爹,兒子就長大了。可父親自己也老了。

在過溪的途中,兒子說:你還不如郵包重,以前覺得你高大,想著什麼時候才能背得動你。

兒子的這句話讓背上瘦弱的父親潸然淚下,他回想起兒子小時候騎在他肩膀上的情景,那時候的父親還很年輕,兒子還很小。

而如今,父子間調換了角色,他們也在這一刻,完成了時隔多年的和解。

這部電影的主角甚至連名字都不曾出現,可給人的印象卻無比深刻,父子間傳遞出來的那份親情雖含蓄克制,但依然打動人心。

就像現實中的許多父子間的關係一樣,父親深沉寡言不喜表達,只是一直默默關注著孩子的成長;兒子對父親的感情看似冷淡,但內心依然喜歡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光。

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時間也無法隔斷的。

最後,我想用三個字來概括這部電影:綠、靜、慢。

看多了灰朦的顏色,聽多了嘈雜的聲音,習慣了快節奏步伐的我們,正好可以在這部電影裡尋求一份雖短暫但放鬆的靜謐時光。

相關焦點

  • 《那人那山那狗》:父與子,一趟郵路,一次心靈的旅程
    文|每日說彩前言: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編於同名小說《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陳好主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於1999年上映。該片先後榮獲第23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影片、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第31屆印度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銀孔雀獎。
  • 那人,那山,那狗,那個籬笆牆的影子
    大家都叫他狗剩,誰也不清楚他的官名叫什麼,他總是笑嘻嘻的面對所有人。 孩子們都叫他狗老師,他卻一點也不氣惱,反而與孩子們打成一片。 時光一點點過去,他還是一個人,守著這個村子,種著地。但唯一不同的是,不用他教書了,村裡的孩子們都去鎮上了。
  • 那人,那畫,那狗
    「上次那篇護衛犬很火,咱倆聊聊吧,聊狗。」「不要!」她扔了蓋碗,聲調又升了八度,更細了,還拉長了許多,兩手也高高舉了起來,在空中揮動。她人頗瘦,十指纖纖,這樣的手最適宜舞文弄畫。男朋友從裡屋出來,掀起的珠簾擺個不停,發出輕輕的碰撞之聲。「你知道她怕狗,還要講。」他很是不滿。「要是狗是一副畫呢?」我鍥而不捨。
  • 遇見一個人,溫暖一段時光
    那連我手機都不知道,又能是誰?心中帶著幾分疑惑,倒也沒有放在心上。因為真要找我的人,自然會主動聯繫。結果幾天過去,手機並未發現有陌生電話或信息。正當我把這件事忘了差不多時,又遇到一熟人。他說前幾日那誰誰來找你的,找到沒有?我一聽這個名字,愣了一下。那久遠的一段時光,像時光機倒轉,一幕幕電影似的呈現眼前。仿佛清風拂過,找到久遠的自我。
  • 那是一段多麼難忘的時光
    娘見此情景,趕忙悄悄移動著她的那雙小腳,顫顫巍巍地退到灶屋去了⋯⋯ "大毛、細毛,站過來!"哥哥拉著我的手,趕緊站到爺(ya))的面前,"從明天起,你們兩個一人一天過,輪流到祠堂去認字,上學。我十分不解地看著爺(ya),哥趕緊揑了我一把。爺(ya)接著說:"因為,屋裡,"黃牯"吃草、喝水沒人放不行,煮飯的毛柴、豬吃的"食"斷了也不行!主要是"上學"的毎伢要向先生交一鬥米!
  • 那山,那水,那裡的小夥伴
    ①夏天的山村五歲那年的夏天,媽媽帶著我到鄉下的外婆家住了一段時間。那是山裡面一個幽靜的村落,有山、有樹、有小溪,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小鳥,還有魚兒和很多的小夥伴,非常美。我很喜歡那兒,至今做夢的時候,常常還會回到那裡。
  • 瘋狂博主——那人那狗,那丟失的人和狗
    「啊……」人群中有人大叫一聲,像是突然被人用錐子在尾椎上扎了一下,一蹦老高。「這樣的重賞,你們家真有錢啊,看來是不錯的。肯定找得回,這天二是你什麼人啊。」「兒子,我兒子。」「相片不對啊,那相片上畫的是你兒子嗎,怎麼是一個狗頭。」 「不準你說它是狗,它是我兒子,是天二。」 「真是狗啊。」人群一陣鬨笑。
  • 那山,那水,那人……(真實故事)
    娘得是的一種叫什麼淋巴癌的一種病。從發現病情到死亡,中間短短相隔不到一個月。娘就這撒手去了,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死的時候,還不到48歲,人們都說,這是老天不長眼,康華剛好可以拿錢了,可憐的娘卻沒福消受,就這樣去了。常言道好人不常命,偏偏娘又是一個可憐的好人,所以,娘死的時候,整個山村的人都為之惋惜,為之落淚。更有兩個男人是哭得死去活來,肚腸寸斷,連山水也為之動容。
  • 暗夜裡,那束溫暖的燈光
    我緊趕慢趕坐上了回縣城的客車,望著車窗外越來越大的雨,只能心一橫,下了車再說吧,車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走回家。忽然,遠去的燈光回來,暗夜裡的燈光,對於我這個疲憊的行人來說也是一絲溫暖,一份安心,它說明我不是一個人在這荒郊野外。車停下來,燈光照著我前行的路,我不抱希望的走著,走到車旁邊,看到真的是過去了的拖拉機,司機問我去哪裡,我說去鎮上。司機說我不去鎮上,但是我可以捎你一段。即使不能直達鎮上,能捎一段對我來說就已經很感激了。
  • 那年,那人,那情
    三十多年前,我曾在這個小站留下過一段難忘的回憶。在列車的高速運行中,小站很快撞入眼帘,我眼前迅即閃過小站的一幅幅圖像。變了,小站變了,變得漂亮了。原來小站一排陳舊的紅磚平房已被一棟現代、氣派、美觀的三層小樓房取代了,站臺全部裝修一新,新鋪打了水泥地面,點綴著幾個盛開鮮花的花壇。哦,那立崗接車的不正是過去的扳道員小蕭嗎?!
  • 那年那鎮那狗
    我們這些冒著鼻涕泡的頑童,某天玩膩了泥巴,閒來無事又重新把狗墳刨了。找來家裡的破銅鑼,抬著狗頭骨,繞著村子敲敲打打,給老黑狗補辦了一場風光且熱鬧的葬禮。而我自己第一次養狗是在十年前,那會兒於Z鎮開店餬口,前後收養了兩件活物。其一是一離家出走的女孩,其二是一流浪狗。小羅莉這茬就不贅述了,免得跑題。流浪狗初來時,渾身毛髮髒亂,整體造型與犀利哥同一流派。
  • 狗爬界插隊的故事
    的偉大號召,我們五名知青從省城被分到桂北一個名叫「狗爬界」的山村插隊。狗爬界村四面環山,與當年的中學語文課本中陸定一老先生寫的紅軍長徵時《翻越老山界》中的老山界直線距離不到100來公裡。人們進出小村都要經過村東頭一道近5米高的石崖小道,由於經過這段山道時要手腳並用,所以當地人形象地把這道山崖稱為「狗爬界」。而小山村也因此而得名。這狗爬界雖然沒有老山界「上山30裡,下山15
  • 時光時光慢些吧
    每當到了冬天,我總愛賴床,外婆可狠啦,見叫醒我無果,便大力地把蓋在我身上的厚棉毯往下一抽,我失了溫暖來源,狠狠冷地一抽搐,一下子便驚醒了,我俶地坐起,懊惱不爽地撐開還帶著眼屎的眼睛,自以為十分「威嚴」的眼神瞪向阿嫲,阿嫲亦是一臉氣鼓鼓。一天的清晨,兩個老小孩好氣又好笑地對視著,這是個很美好溫馨的早晨喲!
  • 海峽那邊,那山那水那人家(下)
    我三十年前教過的一些學生,看過我發於朋友圈的幾篇說茶拙文後,不遠千裡,通過物流送來江西的鶩綠、杭州的龍井,弄得我好長一段時間不敢再寫品茶拙文,生怕又讓學生們破費。有一年夏季,我應邀去參加他們大學畢業三十周年紀念活動。
  • 人總是人,人總有一顆心‖《寂寞和溫暖》,汪曾祺筆下的人心向暖
    同樣的,在《寂寞和溫暖》中,我們感受最深的是溫暖,是人心的向善與向暖;至於那些反面人物,故事中自然也有,不過,汪老是以幽默與淡淡的諷刺將其呈現,讀來少了一份沉重感,卻是更深刻地體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鹹。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個故事,感受下沈沅的感受:寂寞。溫暖。
  • 不如讓那隻小貓待在老太太的膝蓋上,記時光罅隙裡的世之介
    如果,我沒有看過《橫道世之介》,我相信在看這本《續橫道世之介·找不到工作的一年》時,一定會覺得溫暖又有趣。可是,我忠實於出書的順序,看完前作再看這本《找不到工作的一年》時,我更多的是一種傷感,無法釋懷。
  • 那堵最溫暖的牆
    一個年輕的父親騎著電動車在我前面不疾不慢地行駛著,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為他的手腕上飄著一隻可愛的梅花鹿玩具,那隻梅花鹿圓圓的腦袋上長著一對樹杈形的鹿角,鹿角下面藏著小喇叭似的耳朵,非常可愛。我放慢速度,一直看著那只可愛的小梅花鹿。
  • 【原創】春夜裡,那兩束溫暖的光
    孫麗的家離醫院不遠,但是要走過一段長長的巷子。這是一條新巷子,還沒有來得及裝路燈。孫麗每次走過這條巷子的時候都格外小心,因為她在這個巷子裡摔了不下三次跟頭了。 轉眼,孫麗就走到了巷子口,這時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新婚丈夫,要是他現在在自己身邊多好啊。 孫麗的愛人是一名軍官,兩人年前剛結婚。
  • 上學的那條小路 ( 1)
    我依然記得上學時的那條小路,那是兒時的記憶。 我家是後大門,開門出去過第三家北面是老於家,他家有一條很厲害的狗。我每次走過他家都心驚膽戰的,不知道他家那隻狗啥時候會心血來潮的衝出來追我,嚇得我沒了命往家或者往前跑。我記得後來教我們那個梳著大長辮子的老師就嫁給了他們家的兒子,我們叫他於三的傢伙。
  • 《那五》:她是那五的親人——紫雲,一個善良、重情義的妾室
    當紫雲離開那家之後,便勤儉持家,將院子租了出去收房租。那五父子已經敗光了家產,福大爺也去世了,紫雲卻還堅守著當初福大爺分給她的院子。紫雲的勤儉持家與那五父子的大手大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試想一下,如果那五父子也如同紫雲這般過日子,那五也不會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