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說彩
前言: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編於同名小說《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陳好主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於1999年上映。該片先後榮獲第23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影片、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第31屆印度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銀孔雀獎。
影片講述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西南部山區郵路上的一個故事:即將退休的鄉郵員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一路翻山越嶺、風塵僕僕。父子的一路相伴卻改變了原來的微妙親情關係,父子二人漸漸消除了彼此心中的困惑。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中國田園詩般的影片,安靜唯美、清新雋永。整部電影有一種蘇軾筆下「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境,隨處瀰漫著一股山水風情,回歸田園的生活氣息。瀰漫在光影、音樂之間的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愫,父子之情,郵遞員與山民之情,人與動物之情,人與自然之情。
這是一部安靜的電影,一個人安靜地看完,總會感覺自己也遠離了塵囂,沉浸在這對父子間的溫厚情感當中。乾淨清新的構圖和相得益彰的悠揚配樂,用平緩的語調向我們展示了山裡人的那一份淳樸與堅持。
在我看來,整部影片的畫面都充斥著東方特有的空靈和自然氣息,像是在燈紅酒綠的都市鑿開一道通往本心的門,田野的鄉風,靜寂的山坡,純樸的大山人,父子之間無言的感情幾度升華,他們的足跡溫暖了整趟郵路。父與子,共赴鄉郵路,無疑也是一次心靈的旅程。這是一個父親陪兒子走郵路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父親與兒子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子之間由原來的生疏、誤會、隔膜到親近、理解、融合的過程。
兒子當差的第一天,父親拿起鈴鐺,帶上鬥笠,決定陪兒子走一趟自己已經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狗在前面帶路,兒子反倒覺得有些彆扭。村口翠綠的稻田仿佛在朦朧的煙雨中流動,小石橋上長滿了青苔,兩個人就這樣上了路。山路崎嶇,越往上走郵包越重,好幾次兒子都想放下包歇歇腳,可父親這麼大歲數都能背得動,他也不能就這麼服軟。看著氣喘籲籲的兒子,父親招呼他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父子倆愣愣地各坐一旁,好像也沒啥可說的。本來父子二人在路上應該聊些什麼,可他們實在不知道該聊些什麼。 因為工作的原因,父親一年到頭都在外奔波,常年的不在家,兒子從小到大幾乎沒挨過打。可兒子還是很怕父親,父子之間似乎有種天然的疏離感。父親不了解兒子的心思,兒子也不了解父親的性格,長這麼大連爸都很少叫一聲。
一直以來,父親的印象在兒子眼中總是那麼陌生、忙碌。小的時候,兒子的心中一直都有一個困惑,「為什麼別人家的父親都很顧家,自己的父親三天兩頭地往外面跑」。這個困惑一直從童年保留到了成年,儘管兒子準備接替父親的工作成為一名鄉郵員,可兒子總認為父親不會變通。要知道,和父親一起開始工作的另一名鄉郵員如今也成為了一名國家幹部,郵局支局長。
郵路上的前一段,父子二人一前一後,始終都沒能說上一句話。明明是一對血濃於水的父子,卻因為一個在兒子心中壓抑已久的困惑默然無語,二人的關係總像隔著一層紗。
面對生活,我們常常會問: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正如老郵遞員的兒子無法理解和體會在孤獨的郵路上行走了一輩子的父親:這樣孤獨地走,有意思嗎?這樣只是一味付出,沒有任何回報,甚至連一封感謝信都沒有的人生有意義嗎?其實,這豈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詰問?這難道不是人類面對冥冥上蒼所發出的詰問?我們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我們應該喊向自己的內心告訴自己,這樣的人生是無悔的。
連續走了八十裡的上山路後,他們翻過了大山來到瞭望風村。村民們熱情地和父親打招呼,父親逢人便指著兒子介紹,這是他兒子。父親常說,山裡人幾天不見縣長沒關係,幾天不見鄉郵員可不行。父親看似詼諧的一句話,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鄉郵員對村民們的重要性。這樣平常、重複的工作背後,實際上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山區的巴望與渴盼,而兒子也漸漸地理解到這份工作對於父親的價值和意義、理解到這份工作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村支書將父親退休的消息通過廣播的形式通知了村民們,不一會兒,村民們都不約而同地來到村委會門口,歡送他們心中的英雄,大家臉上掛著純樸的笑容,低聲議論這個高大帥氣的小夥子。父親跟大家正式宣布,這是他的兒子,以後就由他兒子來跑這趟郵路,給大家送信。離開的時候,父親沒有回頭,兒子卻不停地和鄉親們揮手告別。這樣盛大的「歡送場景」與父親常說的「村民們幾天不見鄉郵員可不行」相互照應。的確如此,兒子對父親的交代深信不疑。慢慢地,兒子開始明白父親的心情,開始明白這份工作的價值,開始明白那個藏在自己心底的困惑之因。
離開望風村後,父子二人又趕到了寒婆坳。父親告訴兒子,一般收發郵件一般都是去村委會。碰上幾家有特殊情況的,必須要親自送上門去。五婆是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父親帶著兒子去了五婆家,接著遞給了五婆一封信。她把信貼在心口,又拿在手裡摸了又摸。五婆小心翼翼地從信封裡拿出十塊錢和一張白紙,父親和往常一樣開始幫她念信,五婆臉上露出了笑容,可信上面一個字也沒有,有的只是父親的慰問和同情。父親已然知道五婆的孫子早已身居繁華之都淡忘了至親,卻仍舊堅持月復一月地以孫子的名義給五婆寫信、讀信。父親的這一封信,承載的不是文字,而是一腔熱情、一種希冀、一份關懷、一股力量。
父親告訴了五婆,鄉郵員換成了他兒子,接著兒子順著父親的意思往下念信。五婆一下子紅了眼眶說道,「聽你念信就像跟我孫子說話一樣」。兒子便緊緊握住五婆的手說,「我會經常來看你的」。
兒子不僅接替了父親的工作,也繼承了父親的熱心。父親將自己的關懷和溫暖融進了這善意的謊言之中,也讓兒子深刻地體會到山裡山外只是一封信的距離。父親之所以常年不在家,對自己缺失關愛,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全心全意投入到了這光榮的使命之中。
三天兩夜的郵路,每一處落腳點都是父親與兒子交心的地方。儘管在這其中有矛盾,有不解,還有困惑,但都在父親的指導、示範、幫襯下雲開霧散。這趟郵路雖長,但走著走著,二人的腳步漸漸地一致起來,彼此的心也在慢慢靠攏、貼近。
影片的末尾處,夜幕降臨,父子倆在村民家留宿。他們倆在一個木盆裡泡腳,兒子說村民們祖祖輩輩住在山裡,除了山沒有別的。父親卻說,誰說沒有,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誠然,人有想頭就什麼都有,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滋味全無。父子二人走的這一趟郵路,說苦也夠苦,可走的久了,記掛的人也就多了,慢慢地,也就不會覺得苦了。
後來,兒子再也不會埋怨父親,有的只是對父親無限的理解與敬意。
再看影片倒數10分鐘的情景,父子二人坐在廊橋上。正當兒子整理郵件時,忽然一陣風颳來,郵件被吹得滿天飛,父親不顧一切地衝了上去。他拼了命地搶回了郵件,狗也跟著飛身一躍搶到了一封。父親高興地撫摸狗,兒子也抱著狗狠狠地親了一口。毫無疑問,對父親來說,每一封信都代表著一份牽掛、一份思念、一份希望,這些郵件一封都不能被弄丟。
這一刻,兒子不再心懷困惑了。一路送郵、收郵、護郵,兒子從心底理解了父親。對父親而言,鄉郵員不僅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更是一項神聖的事業。而這一份神聖,在一趟郵路中一點一滴地印在了兒子的心底。
郵路的開始,兒子逞強走在前面,越走越遠,幾次悄悄回頭望自己的父親,山路彎彎,兒子在等待好一陣後仍不見父親的蹤影。兒子慌亂地丟下郵包跑了回去尋找父親,正在焦急暴躁的時候父親從林中走出,提拉著褲子,兒子的笑容一下就露在了臉上。
我們大抵都有過在人群中或者不經意中,彼此慌亂焦急地尋找對方。那一刻,我們才會強烈地感受到對方的不可或缺。而在彼此找到的那一刻,我們又是那麼的安慰與輕鬆。不管兒子曾經與父親發生過多麼激烈的爭執,始終,父親是溫暖的,不可或缺的。
父親帶著兒子給盲眼的五婆送信。五婆頗受安慰地接過信,小心收起信裡的10元紙鈔,再小心遞出信紙讓父親念。父親拿過信紙便『』念」了起來,隨後兒子又惶惶然地接過父親遞過來的信紙,繼續把信「念」完。兒子對父親的安排是遵從的,他理解父親的用意。這份工作,父親遲早要告別,可換成別人就不一定能做好。父親相信兒子,兒子也信任父親。
兒子與父親的對話中,多次問到,『』山裡人為什麼要住在山裡呢,難道不苦嗎?『』父親也只是淡淡地答道,「神仙會飛,山裡人是神仙的後代」,「不苦,山裡人有想頭」。
兒子背父親趟河,兒子說,有我在,你就不用趟水了。父親因為經年走郵路,經年趟水,所以落下腿病。父親心想,這麼多年,自己一直沒有享受過,今天也享受了一回。父親心裡滿是歡喜,他知道兒子終於懂得他了,也終於可以放心了,兒子是真正地長大了。
夜裡,兒子準備歇息。臨睡前卻沒忘對父親說,家裡的農活,別人可以幫忙,下水田的事就不要再做了。父親唔了一聲,兒子要父親認真地答應,父親便點了點頭,兒子這才安心地躺下。
故事的最後定格在了兒子和狗在青山間的背影上,一人一狗漸漸遠去。一條普通的郵路,承載著年輕人的迷茫,曾經弱不禁風的少年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他將會繼續走下去,學會面對那些自己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一如當年父親年輕時一樣,走上自己人生的「郵路」。
雖無直言理想,卻給了理想最清醒最初心的認知——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了想頭就什麼都有了,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滋味;雖無直言態度,卻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踏實——該幹的能幹的我就幹,天花亂墜的想法,幹不成也無用;雖無直言親情——這一路上的點點滴滴,哪裡不是父子間最深最暖的親情,一趟郵路也是父子二人的親近之旅。
在那個網際網路和通信還不夠發達的年代,鄉郵員的工作條件無疑是非常艱辛的。影片中,鄉郵員父親在一條郵路上連續走了二十多年,來回一趟有二百多裡地,時間長達三天兩夜,全程步行。
路程是輪迴的,從家門口出去還要從外頭進家門。父親在路上跋涉了幾十年,兒子要接著跋涉。兒子曾經到過山外的世界,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就好像父親在影片中說的:山裡的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山裡,那就像是腳放在鞋裡舒服一樣。
大山裡,陰晴不定,風吹日曬,路不好走,包不好背。這樣的工作條件,相信很多人都無法欣然接受。而鄉郵員父親一幹就是半輩子。兒子也在成長,他接過父親身上的擔子,背著父親過河,肩負起了家庭與社會所賦予的的責任,也自願承擔起了這一神聖的使命。當一陣風吹得信件亂飛時,他同樣會跟著父親追逐,他也會在夜裡整理好第二天要送達的信件。
這段旅程是兒子對父親生活的臨摹和父親對自己生活的重演與總結。原來兒子從來沒有陪同父親走過這樣一趟郵路。在這趟郵路中,兒子體會到了父親的辛勞和父親對他默默流露的愛,而他以後也要像父親這樣生活。兒子沒有後悔,只因他深知這份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他會繼續踏上那條父親已走過二十多年的郵路。
伴隨著清脆的鈴鐺聲響,父子二人走上了山坡。可能由於前一天晚上沒有休息好,兒子看上去有點無精打採。看到山下有班車經過,兒子覺得可以搭乘便車。可父親卻說,「郵路就是郵路,該怎麼走就怎麼走,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路才踏實,才有準頭,整天想著投機取巧就別做鄉郵員」。
父親並不是不知道班車可以坐,而是在他心中,坐班車就是「走捷徑」。一趟郵路,有規定的到達路線和時間安排。父親也不是同意走近路,而是不願意「走捷徑」。挑近路走是順其自然,而坐班車是投機取巧。在後面,父親就帶著兒子走了條近路,趟過一條河,便少走了幾裡路。
走在郵路上,人的心裡是踏實的。搭在便車上,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郵路就是正道,便車代表捷徑。父親的言傳身教讓兒子更堅定地走腳下的路,走正道,不走捷徑。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也面臨著很多的選擇。選擇走什麼樣的道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決策,儘管走正道不一定需要吃太多的苦,但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不斷的堅持。走捷逕自然是比走正道來得便捷輕鬆,但也始終不如正道海納百川,堅實穩固。
郵路上的最後一晚,父親和兒子在村民家留宿,還一起泡了腳。這一次的停歇,父子二人聊了很多,彼此交心。這一晚,父親跟兒子說了很多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兒子也與父親說了一些從未提及的話。
兒子向父親問道,「山裡人祖祖輩輩都呆在山裡,除了山,什麼都沒有。」
父親答道:「山裡人除了山,還有想頭,也叫理想。」
對父親而言,鄉郵員這份工作就是他的理想,父親也希望兒子也能把這份工作當成理想。父親的理想就是給山裡的村民們帶去來自遠方的牽掛與思念,帶去信上的言笑晏晏。人有了理想,就不會覺得工作有多苦,生活有多難。父親教會兒子樹立自己的理想,對生活抱有希冀。
可兒子對父親的交代恰恰相反,兒子告訴父親,「回到家裡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老根叔,平時家裡缺東少西,母子倆就會找村裡的老根叔。還有,村長是個厲害人物,愛貪一點小便宜,看不慣的話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父親則詫異道,「這是鄉下,這些人事可真複雜。」
父親常年不在家,不太清楚家裡的處事關係。兒子口述著平日裡生活的瑣碎,心裡卻擔心著父親今後賦閒在家的人際關係。與父親相比,老成的兒子更像家裡的支柱,往來應酬,柴米油鹽都由兒子擔待。兒子對父親的交代也正好印證了生活的現實,兒子更希望父親能分清虛實、快樂地生活下去。
父子二人共處的這一晚,理想和現實仿佛並排在了一條線上,沒有拉扯和糾結。或許,只是因為代表理想主義的父親和現實主義的兒子相互走進了彼此的心裡。人的一生中,要懷有豐滿的理想,總會面對客觀的現實。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影片,我們能從中感受到親情的力量。通過父子兩人感情的不斷升溫,我們愈發能感受到樸質情感的可貴之處。現如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這種情感卻越來越難以體現出來。父子間的脈脈溫情、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令觀眾備受感動。
那路,那情,那父子。父與子,個與群,山裡與山外,雖有著罅隙,卻又不可分割。一趟郵路,一次心靈的旅程。父與子通過鄉郵員這份工作將十幾年來的分離隔閡重新紐結在一起,再多的不解與困惑通過這一條路上的陪伴以及郵遞生活的艱辛全然消弭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