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對原著進行了哪些地方的改編

2020-11-09 韓國電影天堂在線觀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以來,豆瓣評分一直很高,票房也是破了49億。咱們今天不說別的,就說一下這部電影對原著《封神》進行了哪些地方的改編。

一、哪吒原著中原身叫「靈珠子」,在這部電影中叫「混元珠」,不管怎麼說都是珠子,改的不算是很離譜。靈珠子在封神中是女媧娘娘的童子,這部電影中改成了被原始大神練成了靈珠和魔丸。

二、太乙真人在原著中是一個法力無邊的得道金仙,而在本劇中卻是一個長相滑稽、說話辦事不是很靠譜的一個搞笑大胖子。

坐騎由仙鶴變成了一個可愛豬。更有意思的是:太乙真人是一個地道的重慶人。

三、李靖夫人在原著中基本上沒有多餘的文筆來描寫她,在本劇中卻是不可缺少的配角之一,不但說話彪悍,還有一身降妖除魔的好本事。

四、三太子在原著中被哪吒殺死並抽了龍筋,可在本劇中,化身靈珠子的三太子卻和哪吒成了好朋友,最後一起抵擋天劫咒並成功救下哪吒。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敖丙?
    要想評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敖丙,我們先來看看原著裡面的敖丙!敖丙為東海龍王的兒子,小龍女的三哥,為人霸道、衝動,欺善怕惡。哪吒因寶物兵器混天綾和乾坤圈被扔進東海而功力大減,向來霸道的敖丙出現了,非說只要在東海裡的東西都是自己的,隨後與哪吒動起手來。沒想到就在這附近,東海的鎮海之寶————龍珠被盜,也正在此時東海龍王回來了,衝動的敖丙一口咬定龍珠是哪吒偷走的。這之後,敖丙、東海龍王等人與哪吒之間的鬥爭總也沒停止,哪吒憤怒之下曾將敖丙的龍鱗剝下,雙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直到後來四海的龍王合夥水淹陳塘關,直逼得哪吒自刎 !
  • 哪吒之魔童降世:為李靖正名,所謂的父愛如山,原來如此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打破了原有框架的作品,雖然進行了很大的改動,但這樣的改動卻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從主角到配角,每一個人物不管是 形象還是性格,都塑造的非常到位,讓看過的人們覺得這些人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話,而是和大家一樣有著各種煩惱的平凡人,就像平時仙氣十足的太乙真人,在這裡卻是一副蠢萌的模樣,還有那幹盡壞事的申公豹,在這裡卻有點口吃的倒黴蛋。
  • 從魔童哪吒到隱秘角落裡的朱朝陽,拿什麼來拯救我們的孩子
    關於暗黑系,在影視劇裡面,上一次引發大家廣泛討論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黑眼圈熊孩子哪吒,而這一次是迷霧劇場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裡的學霸朱朝陽。如果你仔細對比,會發現這兩個孩子的心路歷程極其相似。原著小說中的惡《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原著小說《
  • 《哪吒之魔童降世》|你是誰?你自己說了才算
    《哪吒之魔童降世》|你是誰?你自己說了才算!作為中國玄幻神話小說典範,《封神演義》架構了一套完整的神話體系,由此衍生了諸多神話故事,靈珠子轉世投胎而為哪吒,便是其中之一。不同於以往的影視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改之前神話塑造的乖巧可愛、友善親和、法力無限的形象,將哪吒描述為離經叛世、冥頑不靈、錯誤不斷的「魔性」小孩。然而,正是這個「魔性」小孩創造了50.70億的票房奇蹟,也颳起了國漫崛起的颶風。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01《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海報一句「一粒靈丹吞入腹」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開頭,李靖夫人懷胎三年,太乙真人帶來一顆靈丹,終產一子——哪吒。一句「始知我命不由天」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結尾,史上最醜也最燃的哪吒眼瞪著觀眾
  • 為什麼說《封神演義》在某種程度上比四大名著更適合改編?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獲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而近些年以四大名著為基礎改編的影視劇都難以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世界觀的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改編空間,導致加入脫離原著的改編很容易破壞整部作品。
  • 哪吒之魔童降世:改變哪吒的三個選擇
    豆瓣8.5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將哪吒鬧海,水淹陳塘關的劇情重新構造影片中出現的哪吒更是打破了人們以往的認知。本該成為靈主的哪吒,陰差陽錯之下成為了人人厭惡的魔丸,更是有著醜萌的外表,調皮搗蛋的心性。這樣的哪吒,應該是最容易誤入歧途成為真正妖怪的,但他的命運並沒有如此,相反他拯救了陳塘關,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 《哪吒》,你喜歡這樣的他嗎
    去年熱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受到了好評,這部電影想讓人產生想去二刷的衝動,不管是劇作上的創新與內核深度的新呈現,還是動畫新元素,都打破了原本給人刻板的印象。在這部電影中,也有很多的笑點,比如說口水鼻涕的胖子太乙真人的形象,根據主人量身定製,變成了一頭肥豬的坐騎,在這部動畫中,去掉了原著中的,割肉還父剔骨還母,《哪吒》變成了父慈子孝的故事。
  • 魔童哪吒:我是誰,我自己說了才算
    不同於以往的影視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改之前神話塑造的乖巧可愛、友善親和、法力無限的形象,將哪吒描述為離經叛世、冥頑不靈、錯誤不斷的&34;小孩。然而,正是這個&34;小孩創造了50.70億的票房奇蹟,也颳起了國漫崛起的颶風。
  • 這樣的《哪吒》燃爆了:命運不公,就與它鬥到底
    戕害百姓的龍王三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四海龍王找上門來要水淹陳塘關,哪吒的親爹李靖同樣勃然大怒,卻是對自己的兒子。原著中,李靖斥他:累及父母,是為不孝。哪吒是神話中的少年英雄,也是公認最無助最寒心的小孩。他削筋斷骨,將一身血肉還給父母,後以蓮身重生,渣爹李靖還好意思端著寶塔來鎮壓他。
  • 哪吒的雙手「插兜」到底是在掩飾什麼?
    最近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有句話: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憑你怎樣努力都無法搬動。對一個人的看法就像貼標籤,在別人的眼裡你被貼上了好的或者壞的標籤,就像一道符一樣與你緊緊相隨。就連他拼了命從妖怪手裡救出來的小孩村裡人都說是被哪吒搶去的孩子。
  • 哪吒也會開車了?國漫都市題材新鮮上線,敖丙引發高科技戰爭
    通過名字我們不難了解,新封神很顯然是在告訴我們,這次追光人不想用傳統的神話故事套路進行動漫的表達了。傳統神話雖然很有魅力,但是常年的運用早就讓大家厭倦了,就連魔童降世也是推陳出新才有了爆款的可能。與哪吒重生同期上映的還有《唐人街探案3》、雷佳音和楊冪的《刺殺小說家》,更有往年黑馬《無名之輩》的導演饒曉志的新電影《人潮湧動》上線。
  • 《哪吒》穿越《陳情令》?藍湛魏嬰身體住著一魔童
    《陳情令》是萬年坑,越看越有味兒,最後,某天無意間發現,藍湛和魏嬰的身體裡,都住著一個魔童。這魔童有分身術,他們的名字都叫做: 哪吒。這座冰山上的雪蓮其實心裡住著卡卡卡充滿破壞力的魔童。魔童被憋壞了,後來和魏無羨在一起的時候,魔童終於撕扯掉人世間給他的種種禁錮。什麼雲深3000條!去他的。一杯酒,倒也。喝醉,再出去抓雞!
  • 哪吒的身世之謎,他的母親究竟是誰?紅拂女與李靖不得不說的關係
    《哪吒之魔童將世》自從上映之後,就刷爆了朋友圈,作為好評如此之好的電影,小編也去看了。在觀影過程中,一個念頭油然而生,既然《封神演義》這本名著中很多角色借鑑自各種傳說和歷史人物,那麼在最早的版本中,小哪吒真正的母親究竟是誰?
  • 現代哪吒即將上線,《白蛇緣起》原班人馬打造,硬核劇情或將封神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版本的哪吒,和去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有著一點非常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主角在一開始的形象,看起來竟有點像魔童中稍微年長一點的模樣。》,雖然人物還是那個哪吒,老對手也依舊是敖丙,故事卻大不一樣。
  • 最經典的哪吒,最嬌豔的妲己
    >是2019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但如果你讀過《封神演義》,那一定會發現哪吒的人生觀絕對是人若犯我,我必殺之。原著中哪吒一出場就攪亂海水,就命李靖處死哪吒,李靖為報帝乙之恩,便把哪吒放逐到兇險非常的飛虎澗自生自滅。
  • 最經典的哪吒,最妖豔的妲己!
    是2019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丸? 哪吒形象自古就有,到了明代,許仲琳寫了《封神演義》,使其形象更加完整。但如果你讀過《封神演義》,那一定會發現哪吒的人生觀絕對是人若犯我,我必殺之。
  • 哪吒和他的父慈子孝
    隨著暑期《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哪吒的形象再次鮮明的出現在大眾眼前。因為如此,無論是動漫還是哪吒本身固有的形象故事,再次引起人們的討論,甚至前段時間出現了所謂「家長要求停播哪吒」的傳聞。哪吒的出現似乎總帶著爭議,其中最精彩,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哪吒鬧海」後「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這是哪吒最為傳奇的一部分,也是哪吒整個故事中所注入的精神內核。哪吒究竟是何出身?
  • 新神榜哪吒重生投資一份需要多少資金?總成本多少?怎麼參與?
    劇名:《新神榜:哪吒重生》類型:動作/奇幻/動畫導演:趙霽編劇:沐川製作人:路晞上映時間:2020.12待定電影劇情:該片講述了3000年前哪吒一縷魂魄投胎轉世,在這一世以「新晉哪吒」李雲祥亮相,但他尚未與哪吒元神合二為一。而「哪吒」的前世仇敵「敖丙」在現世成為了德興集團三公子前來尋仇。面對內憂+外患,李雲祥又能否成為真正的哪吒?這一世的他將面臨怎樣的挑戰?電影亮點:1.
  • 3個細節,看直男李靖如何從「喪父式育兒」變為哪吒心中好爸爸
    在《封神榜》裡,是哪吒「割骨還父,剔肉還母」的決絕悲情。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裡,則是李靖「以我一命換哪吒一命」的深沉父愛。這部餃子導演團隊的改編作品細節2:在生命的重量和長度之間選擇前者李靖和太乙真人一同上天求天劫咒解咒之法,回到人間已經是一年以後。這一年吒母擔起了斬妖除魔的重任,一面又努力擠出時間陪伴哪吒,身心俱疲。得知天劫咒無法破解之後,她無比絕望,索性破罐子破摔,提出辭官伴子,遊山玩水,讓哪吒快快樂樂度過人生最後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