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狼子呼嗥踞樹巔,老狼樹底走盤旋。
休言蠢類無知識,舐犢私情亦可憐。
聊齋先生
有兩個牧童在山中放牛,偶然發現一處狼窩,悄悄摸進去看時,見窩裡有兩隻小狼,於是商量著各捉一隻。
出了狼窩,他們帶著小狼分別爬上了附近的兩株大樹,兩樹之間相距十餘步。
不久,母狼覓食回窩,驀地發現小狼沒了,失裡慌張竄了出來,四下眺望。
一個牧童坐在樹杈上,見母狼急得團團亂轉。於是故意扭動懷中小狼的爪子耳朵,小狼吃痛,低聲嗥叫。
母狼聞聲仰起頭來,見到自己孩兒就在他手中,不禁發怒,奔到樹下呲牙咧嘴,躍躍欲上。
另一牧童見狀,也看樣學樣,母狼聽到另一個孩兒叫聲,忙四面環顧,豎耳傾聽,果然發現在另一株樹上,於是先丟下這邊,急奔到那邊樹下,連抓帶嗥。
於受萬《聊齋全圖》之牧豎
前一樹上的牧童更覺好玩,又拿捏手中小狼,母狼又趕忙奔回。如此反覆,二牧童興致愈濃,愈是把弄小狼,令它們持續發聲。
母狼愛子情切,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兩邊奔走,邊跑邊嗥,彷徨無計。
這樣來回跑了百十趟,母狼腳下漸漸慢了,嗥叫聲也低了,終於一跤栽倒,再也不能動彈。
二牧童又攀折樹枝丟它,見母狼果然一動不動,這才小心翼翼溜下樹來細看,母狼已經氣絕。
聊齋先生說:有些豪強人家的子弟,動輒舞刀弄劍,氣勢洶洶,像要吃人似的,而那些引逗他們發怒的人,所幸關閉門戶,遠遠躲開,眼不見為淨。這些豪強子弟喊得嗓子啞了,站得雙腳麻了,還沒見著半個人影,卻以為人人懼怕他們的威風,於是就以英雄豪傑自居。卻不知這不過是禽獸蠢笨之威,被人家當猴耍而已。
舐犢情深,母性天然,人與禽獸都是如此,可惜這母狼救子心切,疲於奔走,最終搭上了自己性命,而小狼猶懸在牧童手中。
二牧童頗有智謀,卻也犯險,假若洞中非止小狼,豈不有去無回?假若回洞非止一狼,你在樹上它無計可施,它在地下,你也不敢下來,長此僵持下去又無外援,後果又會如何?這就不敢設想了。
此處權當一則小小故事去看,凡遇事還是應當審時度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處置,不可不加變通地照葫蘆畫瓢。
牧童
來源:素材選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