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許多內容是和狼有關的,其中的狼基本都是代表反面角色。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狼三則》。屠夫和狼都是狠角色。在屠夫和狼的對決中,屠夫殺掉了兇狠而狡黠的狼。在這三個故事裡,儘管屠夫也很兇狠,但是在和狼的生死對決中。屠夫憑藉智慧,殺掉兇狠的狼,作者對狼的評價也只是黠(狡詐),最後狼不過是個笑話。這三篇故事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為屠夫的聰明叫好。
《聊齋志異》插圖
然而,另一篇故事關於人和狼的故事。讀起來,心情卻有點兒複雜。這篇故事的名字叫《牧豎》。故事不長,我抄在下面。
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豎於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其一豎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輟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前樹又嗚,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豎下視之,氣已絕矣。
牧豎,是牧羊的僕人,「豎」在古代不算是好詞兒。像「豎子」、「閹豎」,都是用來罵人的。這個牧豎卻不是。豎有僕人的意思,畢竟主人是不放牧的,放牧這種活兒一般都是有僕人幹的。所以這裡的「牧豎」,只是一個工種,不含貶義。關鍵是,這兩個牧豎是很聰明的,最起碼,在蒲松齡的眼裡是。
故事並不複雜。
牧豎
兩個牧人在山上找到一個狼窩,裡面有兩隻小狼。於是,兩個人商量要把母狼也捉住。他們想了一個絕妙的法子。兩個人分別攀登上了兩棵樹,兩棵樹中間相距有幾十步遠。
不大會兒功夫。母狼回來了。樹上的一個牧人使勁兒扭動小狼的爪子。小狼吃痛,嚎叫起來。母狼抬頭發現了自己的孩子,狂奔到樹下,一邊嚎叫著,一邊爬樹。狼不會爬樹。但是牧豎並不知道。另外一個牧人在另外一棵樹上,開始開始了同樣的表演。於是,另外一隻小狼也開始哀嚎著向母狼求助。母狼聽到嚎叫,自然本能地奔著這隻小狼跑過來。於是,第一個牧人又開始了表演。
兩個牧人輪番讓小狼嚎叫。這隻母狼在兩棵樹之間玩命的奔跑,一會兒也沒有停下來過。就這麼跑了幾十遍之後,母狼跑得越來越慢了,嚎叫的聲音也漸漸低了。終於,這隻母狼累倒了,趴在地上一動不動。
過了很久,看到狼一直不動。兩個人才從樹上爬下來。走近跟前一看。狼已經死透了。兩個牧人輕鬆收穫了三隻狼。
從結果來看,這兩個牧人的智慧勝過那三個屠夫。沒怎麼費力就消滅了三隻狼。然而,這個故事讀起來,心情並不那麼舒暢。
作者在這裡並沒有做出評價。而是寫了另外一件事兒。
今有豪強子,怒目按劍,若將搏噬;為所怒者,乃闔扇去。豪力盡聲嘶,更無敵者,豈不暢然自雄?不知此禽獸之威,人故弄之以為戲耳。
混混找人幹仗,對方關上了大門。結果混混堵在人家門口,罵了半天,一直罵到聲嘶力竭。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他並不知道對方是在戲弄他。
蒲松齡用這件事兒評價了上一件事兒。旗幟鮮明的讚賞了那兩個牧人的做法。把尋釁滋事的混混看成是和狼一樣的惡人。蒲松齡站在了牧豎(老百姓)的一方。
顯然,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狼是弱勢的一方,而兩個牧人勝利,是利用的是母狼和小狼之間的親情。這個是讓我心裡糾結的原因。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借花妖狐魅來鞭撻社會不平現象,諷刺各種社會弊端。其中,作者對很多鬼狐精怪是讚賞,甚至是歌頌的。只有對狼,他是滿滿的厭惡。因為在他心裡,狼代表的是邪惡,是橫行鄉裡為虎作倀的官差和酷吏。在《夢狼》中,他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異史氏曰: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為虎,而吏且將為狼,況有猛於虎者耶!
這是因為蒲松齡一輩子事業不順,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鄉村,見慣了貪官汙吏的兇狠殘暴,對百姓的橫徵暴斂。因此對他們深惡痛絕。然而現實又讓他無力反抗,只能把把這種憤恨付諸筆端。
在蒲松齡筆下,狼大多是反面角色,刻畫起來也毫不留情,除了前邊的幾處之外,《於江》裡的於江殺狼為父報仇也讓人心情愉悅。
夢狼
《夢狼》裡的官差為狼的描述入木三分。白甲當官,父親白翁去探望,
(白翁)又入一門,見堂上、堂下,坐者、臥者,皆狼也。又視墀中,白骨如山,益懼。
忽一巨狼,銜死人入。翁戰惕而起,曰:「此胡為者?」甲曰:「聊充庖廚。」
這就是當時顯示赤裸裸的反映,難怪,蒲老對狼沒有好感。
儘管我理解蒲松齡對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也還是對《牧豎》裡牧豎的行為不太贊同。
在當時,狼的確是個危險的物種,而且,經常對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危險。人們也在採用各種方法捕殺狼。但牧豎這種捕狼法卻看得人脊背發涼。
人心惟危。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魯迅也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聊齋志異》裡的故事大多是勸人向善的,善有善報,可以說是這本書的基調。古代知識分子講究立德、立功、立言,目的也是勸善。蒲松齡也是自覺地堅持了這一點,儘管有時很牽強,他還是能引導這兒來。像《促織》裡的成名,明明是受迫害的一方,最後受益最大的是巡撫,受益最小的是他,蒲老卻本末倒置,
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成名
他這麼做,目的很明確:勸善。好好幹,好人有好報。
他筆下的狼也不全是反派,像《毛大福》裡的兩隻狼就是知恩圖報的。
不過,《牧豎》這篇小故事裡,卻很難說兩個牧豎是好人,因為他們逮狼,利用的是母狼和小狼之間的親情。說不定他在寫這篇故事時,正好官吏在找他的麻煩,當時心情極度不愉悅也未可知。
總之,他是要站在人這一邊的,儘管人心有時不那麼好。
我是,多謝您的閱讀和關注,覺得不妥,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