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和狼的對決中,蒲松齡堅定地選擇了人,而不是人性

2020-09-05 月淡風青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許多內容是和狼有關的,其中的狼基本都是代表反面角色。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狼三則》。屠夫和狼都是狠角色。在屠夫和狼的對決中,屠夫殺掉了兇狠而狡黠的狼。在這三個故事裡,儘管屠夫也很兇狠,但是在和狼的生死對決中。屠夫憑藉智慧,殺掉兇狠的狼,作者對狼的評價也只是黠(狡詐),最後狼不過是個笑話。這三篇故事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為屠夫的聰明叫好。

《聊齋志異》插圖

然而,另一篇故事關於人和狼的故事。讀起來,心情卻有點兒複雜。這篇故事的名字叫《牧豎》。故事不長,我抄在下面。

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豎於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其一豎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輟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前樹又嗚,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豎下視之,氣已絕矣。

牧豎,是牧羊的僕人,「豎」在古代不算是好詞兒。像「豎子」、「閹豎」,都是用來罵人的。這個牧豎卻不是。豎有僕人的意思,畢竟主人是不放牧的,放牧這種活兒一般都是有僕人幹的。所以這裡的「牧豎」,只是一個工種,不含貶義。關鍵是,這兩個牧豎是很聰明的,最起碼,在蒲松齡的眼裡是。

故事並不複雜。

牧豎

兩個牧人在山上找到一個狼窩,裡面有兩隻小狼。於是,兩個人商量要把母狼也捉住。他們想了一個絕妙的法子。兩個人分別攀登上了兩棵樹,兩棵樹中間相距有幾十步遠。

不大會兒功夫。母狼回來了。樹上的一個牧人使勁兒扭動小狼的爪子。小狼吃痛,嚎叫起來。母狼抬頭發現了自己的孩子,狂奔到樹下,一邊嚎叫著,一邊爬樹。狼不會爬樹。但是牧豎並不知道。另外一個牧人在另外一棵樹上,開始開始了同樣的表演。於是,另外一隻小狼也開始哀嚎著向母狼求助。母狼聽到嚎叫,自然本能地奔著這隻小狼跑過來。於是,第一個牧人又開始了表演。

兩個牧人輪番讓小狼嚎叫。這隻母狼在兩棵樹之間玩命的奔跑,一會兒也沒有停下來過。就這麼跑了幾十遍之後,母狼跑得越來越慢了,嚎叫的聲音也漸漸低了。終於,這隻母狼累倒了,趴在地上一動不動。

過了很久,看到狼一直不動。兩個人才從樹上爬下來。走近跟前一看。狼已經死透了。兩個牧人輕鬆收穫了三隻狼。

從結果來看,這兩個牧人的智慧勝過那三個屠夫。沒怎麼費力就消滅了三隻狼。然而,這個故事讀起來,心情並不那麼舒暢。

作者在這裡並沒有做出評價。而是寫了另外一件事兒。

今有豪強子,怒目按劍,若將搏噬;為所怒者,乃闔扇去。豪力盡聲嘶,更無敵者,豈不暢然自雄?不知此禽獸之威,人故弄之以為戲耳。

混混找人幹仗,對方關上了大門。結果混混堵在人家門口,罵了半天,一直罵到聲嘶力竭。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他並不知道對方是在戲弄他。

蒲松齡用這件事兒評價了上一件事兒。旗幟鮮明的讚賞了那兩個牧人的做法。把尋釁滋事的混混看成是和狼一樣的惡人。蒲松齡站在了牧豎(老百姓)的一方。

顯然,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狼是弱勢的一方,而兩個牧人勝利,是利用的是母狼和小狼之間的親情。這個是讓我心裡糾結的原因。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借花妖狐魅來鞭撻社會不平現象,諷刺各種社會弊端。其中,作者對很多鬼狐精怪是讚賞,甚至是歌頌的。只有對狼,他是滿滿的厭惡。因為在他心裡,狼代表的是邪惡,是橫行鄉裡為虎作倀的官差和酷吏。在《夢狼》中,他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異史氏曰: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為虎,而吏且將為狼,況有猛於虎者耶!

這是因為蒲松齡一輩子事業不順,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鄉村,見慣了貪官汙吏的兇狠殘暴,對百姓的橫徵暴斂。因此對他們深惡痛絕。然而現實又讓他無力反抗,只能把把這種憤恨付諸筆端。

在蒲松齡筆下,狼大多是反面角色,刻畫起來也毫不留情,除了前邊的幾處之外,《於江》裡的於江殺狼為父報仇也讓人心情愉悅。


夢狼

《夢狼》裡的官差為狼的描述入木三分。白甲當官,父親白翁去探望,

(白翁)又入一門,見堂上、堂下,坐者、臥者,皆狼也。又視墀中,白骨如山,益懼。


忽一巨狼,銜死人入。翁戰惕而起,曰:「此胡為者?」甲曰:「聊充庖廚。」

這就是當時顯示赤裸裸的反映,難怪,蒲老對狼沒有好感。

儘管我理解蒲松齡對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也還是對《牧豎》裡牧豎的行為不太贊同。

在當時,狼的確是個危險的物種,而且,經常對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危險。人們也在採用各種方法捕殺狼。但牧豎這種捕狼法卻看得人脊背發涼。

人心惟危。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魯迅也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聊齋志異》裡的故事大多是勸人向善的,善有善報,可以說是這本書的基調。古代知識分子講究立德、立功、立言,目的也是勸善。蒲松齡也是自覺地堅持了這一點,儘管有時很牽強,他還是能引導這兒來。像《促織》裡的成名,明明是受迫害的一方,最後受益最大的是巡撫,受益最小的是他,蒲老卻本末倒置,

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成名

他這麼做,目的很明確:勸善。好好幹,好人有好報。

他筆下的狼也不全是反派,像《毛大福》裡的兩隻狼就是知恩圖報的。

不過,《牧豎》這篇小故事裡,卻很難說兩個牧豎是好人,因為他們逮狼,利用的是母狼和小狼之間的親情。說不定他在寫這篇故事時,正好官吏在找他的麻煩,當時心情極度不愉悅也未可知。

總之,他是要站在人這一邊的,儘管人心有時不那麼好。

我是,多謝您的閱讀和關注,覺得不妥,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

相關焦點

  • 蒲松齡《狼》
    於是屠夫就把肉掛在鉤子上,踮起腳(把帶肉的鉤子)掛在樹上,然後把空擔子拿給狼看了看。就這樣狼就停下來不再跟著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曉,屠夫前去(昨天掛肉的地方)取肉,遠遠的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巨大的東西,就好像一個吊死在樹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夫因為害怕)小心地(在樹的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樹上懸掛著的)是一條死狼。
  • 通人性的狼
    對狼的認識,我想大多數人是從外婆的故事中聽來的,第一感覺是害怕,第二是狼的聰明靈性。「再哭,狼就來了」是大多數鄉下外婆故事的開頭,也是孩童對於狼產生恐懼的源頭。記得小時候父親給生產隊餵養牲口,晚上就住在牲口棚裡,冬天父親帶著我和弟弟一起住在那裡,睡在燒的熱乎乎的土炕上,感覺我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家裡因為缺少柴火,母親和姐姐只能睡在冰冷的炕上。
  • 蒲松齡耗費38年心血創作的《聊齋志異》,寫盡了人性的貪嗔痴慢疑
    窮苦一輩子的蒲松齡,估計也沒想到幾百年後,他的作品竟然如此受歡迎。其實《聊齋》被人喜愛,不僅是因為故事奇幻瑰麗,而是因為他雖在寫花妖狐魅,但實際背後反映的卻是人性。最近我重讀了《聊齋》原著,結合原著,跟大家聊聊蒲松齡如何借花妖狐魅,寫出人性的種種弱點:貪、嗔、痴、慢、疑。
  • 蒲松齡:高考落榜後,我做兼職那些年
    更悲催的是,兄弟們鬧分家,蒲松齡爭不過哥嫂,只分到了"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枝"。這哪兒是房?分明是個沒有牆壁、四面長滿小樹和蓬蒿的房架子,"惟剩破屋數間,與妻臥牛衣中"。日子這麼苦,是得過且過還是發奮尋找出路呢?蒲松齡選擇了後者。他首先託親戚求朋友,謀得一個教師的工作。專業對口,蒲松齡當老師再合適不過。
  • 多名男子變乾屍,是女妖現世還是人性所致?蒲松齡的人與妖世界
    聊齋》的主題歌中唱到: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一起那個都到那心頭來。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愛!的確如此,《聊齋》中那些敢愛敢恨的女妖們比一些虛偽的人更加可愛。聊齋》中就有《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故事。王子安,是東昌府的名士,但屢次科考不中。一次,他考過試後,眼巴巴地盼著考中的消息。快臨近發榜時,他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後睡在臥室裡。
  • 頃刻斃掉兩隻狼,人之智慧勝籌攥—屠夫殺狼歌謠(改寫《狼》)
    擔中只剩幾根骨,帶回送給鄰家犬。天色漸漸暗下來,忽覺身後有氣喘。回首一看兩隻狼,眼射邪光露貪婪。兇惡面孔嚇煞人,屠夫頓時打冷戰。突然一狼走開掉,一狼假寐蹲前面。頃刻斃掉兩隻狼,人之智慧勝籌攥!此時此刻夜色黑,一輪明月掛中天。屠夫又哼小曲行,大步流星回家院。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是什麼樣的人呢
    說起蒲松齡,有些人可能還不太知道,大家可能還有的人想問一下,蒲松齡是誰呀?但是如果說到《聊齋志異》的話,相信大家就都恍然大悟了,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童年陰影,肯定有好多人小的時候看這個電視劇或者是電影,都被嚇到過,以至於晚上不敢一個人走夜路,不敢一個人上廁所。
  • 狼與人的讀後感
    人活在這個社會中,最可怕的不是狼而是人。狼雖然看著很兇殘,但是直來直去,強取硬奪,不會玩心眼。而人雖然看著很溫和善良,但是巧取用計,愛耍小心眼,玩手段。因為,我在三十年前為了生活去山裡倒販羊,從山裡用七八十元錢買一頭羊,趕到我當地集鎮上賣給羊販子,從中可以掙差價對半利。有一次去柞水縣山溝去收羊,我和朋友倆人合夥共販了五隻大羊,外帶了四隻小羊娃。
  • 唯一一次天地大對決,二郎神和孫悟空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二郎顯聖真君觀音菩薩堅定看好二郎神。二郎神和孫悟空的天地大對決,一觸即發。「真君與大聖鬥經三百餘合,不知勝負」,而後他二人都「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以「法天象地的規模」繼續打鬥。不得不說,二郎神的開天目絕不是浪得虛名,他鳳目圓睜,即刻就識破了孫悟空的把戲。至此,二郎神和孫悟空的「賭變化、弄神通」拉開序幕。
  • 狐仙魅影:《聊齋志異》中寄託人性理想的狐女
    (碼字不易,關注鼓勵)人性美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所描寫的狐精,與人的性情幾乎相同,卻超越了封建社會中的世俗男女,因為她們代表著未被汙染束縛的人性。她們純真率性、善良寬厚、情義兩全,對愛人也生死不渝,處處散發著閃光的人性美。
  • 少年,敢擼狼嗎?
    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是清代蒲松齡寫的。這個蒲大膽,除了寫鬼故事,還寫小孩子去抓狼。古代的小朋友有這麼勇敢的嗎?狼穴都敢入,調皮搗蛋到野外去了,這也太熊孩子了吧。放到今天,去動物園的小朋友,遠遠看著那些兇猛的動物都怕得不行。至於擼狼,估計只能在手機遊戲裡過過癮吧,哈哈。
  • 酒館故事:我希望你可以被堅定地選擇
    我還沒有被人堅定地選擇,也不曾成為誰的不可替代。可是我還是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會遇見一個滿眼是我的女孩,會遇到一個非我不嫁的女孩子。我會竭盡全力的愛她。我希望你也是,我相信,你也會是。我是塵夕。相信我,明天會很好。
  • 聊齋裡的故事,何嘗不是你我的夢!我們又何嘗不是蒲松齡!
    聊齋聊齋,聊的不只是狐仙鬼怪,聊的更是無數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人心中的夢。小時候讀聊齋,害怕的躲在牆角瑟瑟發抖,長大後再看聊齋,情到深處,便會淚流滿面。不是因為害怕,只是因為世界這麼大,哪裡是你我的容身之處?所謂伊人,又在何方?初聞不知曲中意,在看已是曲中人。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她傾國傾城,溫柔賢惠,與寧採臣一見鍾情,為了報恩,她心甘情願地做寧採臣的妾,終日勤勤懇懇操勞家務,實屬難得一見的好媳婦,直叫人忘記她女鬼的身份。一生未中舉的蒲松齡坎坷且潦倒,孵化出《聊齋志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歷代士人的人生追求。要達到這個目標,唯一的途徑就是中舉。所以他們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無非就是「學而優則仕」,把讀書作為晉升官階的一種手段。明清之際,恰恰也是中國科舉制度到達巔峰的時期。
  • 《三體3:死神永生》這場考驗人性的思維實驗中,究竟誰做錯了?
    面對宇宙重啟時,明知道要歸還所有物質宇宙才能重啟成功,卻主觀而幼稚的留下了五公斤的物質…… 這樣一個人,乍一看簡直是罪大惡極,沒什麼可洗地的,但是,如果我們跳出三體宇宙,離開大劉的思維實驗場單獨看程心這個人,你會發現,程心其實是一個極具代表的人物,她代表的是人性,是大眾的意志,代表了民主。
  • 你越喜歡,我越可愛:蒲松齡的最愛不是小倩竟是她?
    那麼,蒲松齡心中最愛的狐仙是誰呢?聶小倩?辛十四娘?連城……都不是,蒲松齡最喜歡的是那位最愛笑的女子——嬰寧,她的形象傾注了蒲老先生對世間女子所有美好的幻想。而且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覓得良人,並非所有的女子都能在婚後過得美滿,遇上刻薄丈夫和婆婆的情形並不少見。所以這是蒲松齡對每一個女子的美好祝願,希望她們能破除門戶之見,有美好的歸宿,婚後擁有幸福的生活。
  • 無論何時何地,你都是我唯一堅定的選擇
    三年後,家族聚會上許懷星饞竹子酒,喝著喝著醉倒在馮聽白旁邊,趁沒人拽著他的胳膊,燦燦眸子看著他,問他:「馮聽白,你還要我麼?」馮聽白怔住,隨後把她撈進懷裡,他說:「許懷星,無論何時何地,你都是我唯一堅定的選擇。」隔天兩個人清醒過來,馮聽白靠在搖椅上,睨著裝作和他不熟的她,挑了挑眉:「許懷星,昨晚的事你不打算負責了?」
  • 蒲松齡的傳說·新編·(十三)·【狐仙白蘇蘇】·中
    蒲松齡話音未落,門外響起了輕輕的叩門聲。蘇蘇和蒲松齡嚇了一跳。他們不知道敲門者是好是壞,是人是妖。蒲松齡定了定神,說了聲請進。房門被輕輕地推開,走進來一個五短身材、手拿拐棍的老頭兒。這老頭可有意思,全身的衣服包括拐棍都是烏黑烏黑的,頭髮和鬍子卻雪白雪白。他朝蒲松齡做了個揖:「小神見過文曲星。」又朝蘇蘇拱了拱手:「見過狐仙蘇蘇姑娘。」蒲松齡有點懵。
  • 兩段感情、三種命運,《美人皮》故事背後的深刻人性命題
    但這一點點善意,對一直泡在世間險惡中的賓娘來說,意味的太多、太重,以至於讓她緊緊地抓住這一絲善意,當作黑暗一生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毫無保留地動了心。沒有反面的人物也許不夠真實接地氣,但出現在文藝作品中,卻是用來表現創作者對於美好人性的讚頌和推崇。書生這個「完美的聖賢讀書人」,也正是飽受儒家思想浸染的蒲松齡,對人性之善最美好的嚮往。
  • 兩隻狼的故事
    "老人簡單地回答。"你餵養的那個人。"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 ..."哪只狼贏了?"老切諾基簡單地回答。"只要你餵得對,他們都會贏。""你看,如果我餓死一隻狼,另一隻狼就會力量不平衡。比如說,如果我選擇只餵養光明的狼,陰影的狼就會變得飢餓和怨恨。它會躲在各個角落裡,等我的防禦力下降,然後再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