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這個說法似乎一直都在,一到一些關鍵年份就會被提出來將人們嚇唬一番。而從地理學上來講,日本列島自古以來就有「地震列島」之稱,日本人一直以來從幼稚園就接受防震教育,日本的災難文學也有了盛行的土壤。
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用9年時間,在1973年完成了科幻小說《日本沉沒》,出版後不到一年,狂銷近400萬冊,加印100餘次,被稱為「戰後日本第一暢銷書」,他還憑藉這本小說獲得第27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和第5屆星雲獎。他更是與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稱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
《日本沉沒》自出版以來還數次被改編成電影,每每都奪得票房冠軍。並且深深影響了劉慈欣,他說:「我看《日本沉沒》後很震驚,一部科幻作品竟然能把一個民族深處最敏感、脆弱的對未來的恐懼感體現出來,我就想寫一部中國的《日本沉沒》。」那麼這本書為什麼會這麼大魔力呢?
這本小說可以說是日本硬科幻小說的扛鼎之作,將文學幻想和地質學科普知識進行完美「聯姻」。可能之前很多人只知道同名影片,對原著小說不甚了解。這本小說是日本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末期所完成的,整個社會急劇變化,在這樣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作品中所體現的「災難文化」有其產生的根源和價值。
《日本沉沒》中的主題與時下日本大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相契合,給大眾以強烈的震撼,日本大眾自然會選擇這本「災難性」的科幻小說,這也是為什麼暢銷的原因之一。雖然這是本科幻小說,但在字裡行間可以看到當時日本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情趣,反映出了他們的心聲和審美走向。
可以說,《日本沉沒》的成功是應運而生,也得益於但是日本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電子、原子動力、IT等領域的發展崛起,而科技與科幻小說是比翼雙飛的。
在小說開頭作者的描寫就預示著災難的來臨,東京缺水,酷熱異常,中暑、發病、死亡等現象出現,更令人恐慌的是南方一個無名小島竟然「無緣無故就突然下沉了」,「下沉的速度和戰前潛水艇注水下潛的速度一樣」。後來又有伊豆地震、天城山火山噴發等,這一切預示著日本列島行將沉沒,從地球上永遠消失。
末日即將到來,日本之人不會平靜如水,民族存亡,乃至整個人類的生存問題尖銳地擺在了人們面前。雖然這樣的境況可能很多很多年以後才會出現,也可能不會出現,但是小說作者在科學的基礎上,通過翔實的動力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科學依據來展示了自然的變遷,從而通過自然的危機來影響了人類的危機。
在災難來臨時,人類社會的動蕩和危機充分顯示,嗅覺如狼狗一樣的資本家開始發自然災害財,男人們疲於奔命,女人們露出紫色的頹唐。而政府的政客們也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日本首相、K黨領袖、M黨領袖、第三在野黨領袖等人心中都打著自己的算盤。
而自然條件的巨變不但是在日本,「大陸漂移說」在《日本沉沒》一書中又一次實現,日本列島沉沒後自然對世界上的其他勢力也有極大影響,華盛頓、莫斯科、北京、巴黎、倫敦等關注的是:「日本沉沒後,遠東和世界形勢特別是軍事形勢將發生什麼變化?東南亞會發生什麼變動?地震和海嘯對亞洲大陸東部,對朝鮮半島、蘇聯沿海州、中國大陸的黃海、東海沿岸、臺灣等地又將產生多大影響呢?」
在日本沉沒的同時,各個國家也開始了行動,地球上的世界似乎正在向複雜化、多角化、多機會變化。書中塑造了地質學博士田所的形象,他六十二歲,終生未娶,因為他選擇了地球作為自己的情人,他周邊名山大川、陸地海洋,最後還是一往情深地愛上了日本列島。當情人病入膏肓的時候,他用盡一切辦法進行科學研究,甚至為之而死。
書中雖然像田所這樣的人很少,但是所表現出的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的憂患意識和民族危機感一點不弱。本來就是島國環境,日本國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民族危機感,已經滲透到了日本民眾的血液和骨髓中去了。
試想一下,假設日本遭遇海上封鎖,經濟命脈被切斷,糧食進口受限,南北極冰層融化,地震和火山爆發等諸如此類問題一旦發生,日本民族必定難逃此劫。而這樣的場景恰恰在《日本沉沒》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逼真的顯現,在日本引起一片轟動,日本民眾為是否不久的將來日本將迎來所謂的末日而憂心忡忡,從而引發了日本民族對自身未來命運的優患心理和深度思考。
而表現這種憂患意識的災難文學,就要有關於災難場景的刻畫和描寫。作品中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自然災難交織在一起呈現在讀者面前,瞬息間充斥著山崩地裂和殘垣斷壁的恐懼,瀰漫著生靈塗炭和哀鴻遍野的慘烈。作者雖以第三者的身份展開敘述,文字看似平和,但隱藏文字之下的卻是血與淚的交融、愛與恨的糾結。
在《日本沉沒》這本小說中的「災難文化」不管是自然災害的描寫,還有在大難之中美好的愛情、珍貴的親情以及無私的愛國之情,彰顯著美好人性光輝。《日本沉沒》在突出場景描寫的同時,撇卻傳統災害小說對災害場景的簡單勾勒,而是採取情景描寫與心理刻畫相契合,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所以,《日本沉沒》中雖然分析著日本的「災難文化」,其實是對日本人「危機意識」的真實解讀,也是對自我生存空間的思考。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日本大眾的內心狀態,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