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典災難片《日本沉沒》也是一部科幻電影,由於討論的是未來,電影採用大膽預設,小心論證的原則,闡述了日本沉沒的可能性,有沒有辦法避免災難?並且討論了災難如果發生,日本人將去哪裡?
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科幻小說《日本沉沒》,電影拍攝花費了20億日元,是近年來少有的一部花費巨資拍攝的科幻電影。
劇情中日本突然爆發了一場超級大地震,緊接著各國科學家對這場地震進行了分析,美國科學家通過對地殼展開研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日本在未來30年內沉沒的概率為50%,在50年後沉沒的概率為80%。得到這一恐怖結論後,日本舉國震驚,這意味著日本即將毀滅。但是幸好,災難被提前預測,人們還有時間轉移。
但是隨後另一位日本科學家田所對地殼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調查,他多次潛入海溝做實地檢索採集數據,最後得出結論,日本將在338天後沉沒,這一結論讓本來已經前景黯淡的日本國民徹底死心。
日本政府經過最初的懷疑後,立即採取行動,首先是在災難發生前,盡力轉移日本國民去其他國家,中國也是其中一個目的地之一。
不幸的是,日本首相的專機在飛行途中被火山爆發的熔巖擊中墜毀。新首相上位後,對國民瞞報消息,欺騙國民說災難會在5年後才發生,讓大家不要驚慌。
鷹森是政府的一位有責任心的女官員,她希望田所能夠想出辦法解決目前日本即將沉沒這一災難。田所指出,日本島之所以沉沒,是因為日本群島之間在地質運動中形成了一種石體,石體過大後將拖著群島一起下沉,如果炸毀石體和群島的聯繫,就有可能避免災難,但是也有可能會加速日本的沉沒。此時已經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冒險一試。
鷹森找到了十多臺先進的挖掘機,其中有中國生產的向日紅號。挖掘機日以繼夜工作,終於挖掘出了合適的爆炸點。接著動用了當時最先進也是唯一的一艘深海潛艇前去深海裝填炸藥,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潛艇下海後碰上了海底泥石流,潛艇毀滅人也犧牲,日本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就在此時,小野出現了,他希望能夠嘗試一下。此時那艘先進的深海潛艇已經被毀,小野只得駕駛普通潛艇去執行任務,此次任務九死一生!幸運的是小野在最後的15秒內裝填好了炸藥,但是他也無法返航!
炸藥依次爆炸,炸開了群島和石體之間的聯繫,群島終於不再下沉!
電影是文化的反映,通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本人心目中,日本和我國的關係。電影有兩處相關情節,第一個是危機移民,世界各地有不少地點,中國也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情節是尋找到了當時最新進的挖掘機數十臺,其中有中國的向日紅號,說明日本認可我們的科技能力,也認為我們會在災難之中援手。綜合以上,可以看到,日本人還是認可雙方關係的。
電影也反映了日本對災難的憂慮心態,日本人一直都有很深的憂患意識,擔心資源匱乏,擔心被敵人入侵,擔心大災難發生,同時他們也擔心自己的政府作惡。所以他們的文化作品中也經常表達出來,用這些作品不斷提醒國人,時刻警惕,也因為如此,他們才能進行預防,不斷進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的觀點,也不斷提醒著我們要居安思危,暢所欲言,多多思考各種危機,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