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到,宋江兩次婉拒晁蓋的邀請,沒有在梁山落草,直到第三次白龍廟聚義之後,才上梁山,成為二把手。
從此,梁山便確立以晁蓋為首,宋江為輔的領導班子。兩邊的明爭暗鬥,也逐漸拉開序幕。
那宋江如何從老二變成老大的呢?可別小看了這一步,從副到正,可是質的飛躍,很多人奮鬥一生,都沒有實現過這種飛躍。
按照以往對於小說和影視劇的理解,大家可能覺得晁蓋和宋江自始至終相敬如賓,感情和睦。
其實不然,從白龍廟聚義開始,晁蓋和宋江,就有了不一樣的見解。書中描述了這樣一段:
宋江起身與眾人道:「小人宋江、戴院長,若無眾好漢相救時,皆死於非命。今日之恩,深於滄海,如何報答得眾位!只恨黃文炳那廝,幾番唆毒要害我們,這冤讎如何不報!怎地啟請眾位好漢,再作個天大人情,去打了無為軍,殺得黃文炳那廝,也與宋江消了這口無窮之恨,那時回去如何?」
但是晁蓋並不同意:「我們眾人偷營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賊,已有提備,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隊人馬,一發和學究、公孫二先生並林衝、秦明,都來報仇,也未為晚矣。」
宋江仍然堅持:「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夠得來:一者山遙路遠;二乃江州必然申開明文,各處謹守,不要痴想。只是趁這個機會,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準備,難以報仇。」
這時宋江的親信開始出手,花榮道:「哥哥見得是。」結果,支持宋江的人佔了上風,梁山攻打江州城,大勝無為軍,活捉了黃文炳。宋江在梁山的地位由此確立。
宋江憑藉自己的實力,成為足夠與晁蓋分庭抗禮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式走上前臺,為日後成為梁山的實際領導者奠定了基礎。
在人類的社會裡,誰擁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誰就最有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宋江自從殺死閻婆惜之後,其實就已經有了上山稱王的念頭。但是稱王需要實力作為保障,於是宋江就慢慢地積攢自己的實力。
首先是對人才的吸納,宋江不管遇到誰,只要有能力的,被主流社會所淘汰的人,都被他吸納起來。不管遇到誰,一定銀子相贈。讓這些得到幫助的人知道,跟著宋江就有飯吃、有錢花,很快,江湖各色人等,紛至沓來,進入宋江麾下。
除了吸納人才,宋江可以說是古代最會營銷自己的人,妥妥的宋朝大V。宋江無時不刻都在營銷自己,提升自己的軟實力。一個縣城公務員,擁有「呼保義」「及時雨」這樣的外號,可是絕非一般人能做到的。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及時雨」就是救命雨,誰有苦難,他都可以幫助解決。一個「及時雨」,已經把宋江捧上天了。
「呼保義」這個名字則更加厲害,「呼保義」有兩重含義,第一是謙虛。保義是保義郎的簡稱,在宋代保義郎是個很低的官職,呼保義就是「自呼保義郎」的意思,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第二是說宋江不是等閒之輩,宋代皇帝有時自稱保義郎,宋江被稱為「呼保義」,就是說宋江是完全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禮的。
宋江在這些綽號的效應下,主動投靠的人越來越多,宋江在風頭上壓過了晁蓋。
再者,想要當梁山老大,光有人馬和群眾基礎還不夠,必須要擁有患難與共的死黨,才可能成功。宋江身邊有李逵、花榮這樣的死黨,是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利益團體裡面,每一步都關乎到自身的利益,就算宋江不當老大,這些成員都不答應。
除了吸納人才和自我營銷,宋江對於晁蓋集團的分化也是非常厲害。你肯定想到,這是在說吳用。宋江究竟是如何讓吳用投靠到自己帳下的呢?
吳用和公孫勝都是早期晁蓋手下的智囊,但是後來兩人的處境卻不一樣。吳用在宋江時代,一直是真正意義上的二把手。而入雲龍公孫勝,在宋江上山不久即回薊州老家,並且以伺候老母、侍奉師父為名,不再回梁山。宋江凡次相請,都沒有結果。最後李逵大鬧紫虛觀後,公孫勝才不得不重回梁山。
如果真以為公孫勝是要照顧母親和師父,就錯了。伺候母親可以將她接到梁山,梁山的好多「好漢」都是接了家眷上山的,而公孫勝卻偏偏要回家侍奉母親。當時戴宗和李逵來到公孫勝的家門口,公孫勝也不相見,還讓母親告訴戴、李二人,說自己出去雲遊了。
直到李逵拔出大斧,先砍翻一堵牆壁,又威脅說:「你不叫你兒子出來,我只殺了你!」公孫勝才從裡面奔將出來,叫了聲:「不得無禮!」公孫勝不願回梁山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不願卷進權力鬥爭的旋渦。
當時,在宋江的收買下,吳用已經死心塌地成為宋江盟友。公孫勝則進退兩難:背叛晁蓋,於心不忍;不投靠宋江,而將來梁山必然是宋江的天下。於是公孫勝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在事情尚未明朗之前,先離開是非之地。吳用的「留」和公孫勝的「走」,折射出了宋江對梁山所做的功課。
當這些鋪墊的工作做好,當上一把手的事情就提上議程了。但是如果用當年幹掉王倫那一套去滅了晁蓋,顯然不妥,這樣宋江在江湖上積蓄多年的人氣和威望,會瞬間崩塌。
所以,晁蓋就死在了一次意外之中。
這場戰鬥,發生在攻打曾頭市的戰役。從字眼上看,晁蓋因為聽了曾頭市詐降的假情報,在半夜親自帶隊前往曾頭市劫營,半路遭遇伏兵,中了毒箭,死於箭傷。
但事實與我們看到的可能相去甚遠。你可能會說,明明射中晁蓋的那支箭還刻著「史文恭」三個字,不是史文恭殺了晁蓋,還能有誰呢?其實,這裡面的破綻是很多的。
黑夜裡,遠距離一箭射中對方主帥的面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史文恭並不以箭法見長。再者,這支毒箭是小說裡絕無僅有的毒箭,書中其他戰鬥並未提及。既然毒箭效果這麼神奇,為什麼曾頭市的人不多準備幾支呢?後來曾頭市被梁山攻破,陷入危急時刻,史文恭也沒有再射出第二支毒箭。
至於箭上的「史文恭」三個字,曾頭市的人從未承認是史文恭所為,曾升在送給梁山的乞降書中表示冷箭可能是手下部卒所射。如果真是史文恭一箭射死了梁山的一把手,曾家肯定會對史文恭大肆褒獎的,還應向朝廷請功才對。可事實上,曾頭市對於晁蓋的死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平靜。
將所有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可以聯想到晁蓋真正死在誰的手。很大的可能,就是宋江派人在黑夜裡的掩護下,向晁蓋放箭,並在箭頭抹毒,力求一死。同時,為了嫁禍給史文恭,在箭上刻下他的名字。
這件事,晁蓋並非完全不知情,他已經懷疑到了。所以在臨終之前,當著梁山眾兄弟,對宋江說:賢弟莫怪我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江湖規矩就是「一把手」死了,「二把手」上,這樣做,從客觀上講也是有利於梁山的生存發展的。可晁蓋將原本的規則置之一邊,將繼承人的事與報仇聯繫到了一起。
晁蓋無非要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宋江不能順理成章地坐老大的交椅的;二是要求大家一定要設法查出真兇,為自己報仇。可在當時,再說這種話還有什麼意義呢?
經過多年的曲折,宋江終於成為梁山老大,實施自己的政策,實現自己的抱負。
從此,梁山從晁蓋時代的「聚義廳」,變成了宋江時代的「忠義堂」,招安的目標得以進入實質性進展,梁山的規模愈發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