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齋:城隍與縣令

2020-08-20 靜月齋文化

新聊齋:錢塘城隍

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

明朝正德年間,看似天下太平,但那正德皇帝貪淫享樂,無比荒唐,完全正不了德行。放著後宮佳麗無數,卻非要去外面尋花問柳。

世風如此,全國各地青樓盛行,滋生出般般罪惡。可那些當官的,大多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只管自己玩樂,哪在乎百姓疾苦。

在浙江錢塘縣,更是青樓無數。最大的一家叫做醉春樓,是縣令王正的一遠房親戚開的。這其中賺取的金錢和利益,大多都是被王縣令拿了好處。

每次有府城和上面來的巡視官員,王縣令便親自作陪,帶著他們來醉春樓吃喝玩樂,以拉攏上面的各種關係,為他的升官之路創造條件。

青樓當然離不開姑娘,但天下女子,心甘情願入青樓的,又能有幾個?

可以說,青樓姑娘大多都是來路不明的,是那些青樓老闆,通過種種不光明的手段,巧取豪奪而來的。

當時百姓人家,就怕生女兒,若生個醜女兒還好,生了漂亮的姑娘,那必須要時時看好,否則搞不好就丟了,被人偷走入了青樓。

在城郊有一個沈家灣,此村是出了名的美人村。但從前些年開始,就老是丟小女孩,村民們報官後,總是查不出個所以原因來。

但人們都知道,這些孩子們,多是被抓到青樓中去了。這些青樓中大多都設有育兒堂,從小訓練那些被偷來的女孩。

這天,沈家灣又丟了一個小女孩。這不是被偷的,而是被搶的。

半夜裡,村中的農戶沈福家,大門被一腳踹開,衝進來一夥明火執杖、手拿長刀的蒙面強盜,硬生生搶走了這個村裡最漂亮的6歲女孩。

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絕,他們沒想到,這種事竟然發生在他們家裡。

第二天一早,夫妻倆雙雙去縣衙告狀。縣令王正立了案,吩咐衙役查探。但他也說:這事兒很難辦啊!那夥強盜,你們一個也不認識,說了半天也沒個準確特徵,能找回孩子可能性極小。再說你夫婦倆都年輕力壯,不如回去再生一個吧,本縣看你們傷悲,心中也難受,你們到縣府領五兩銀子補償吧。

夫妻倆不要銀子,跪地苦求縣令緝拿兇手。

最後這王縣令不耐煩了,一聲令下,二人被轟出了大堂。妻子吳氏極度悲傷,回家的路上,一下跳入了城外的河中。河水又深又急,轉眼沒了影子。

半天后,沈福在河下遊數裡的水草中找到妻子時,她早已死去多時了。沈福把妻子背回家,買一口大棺材,在親戚相勸下,第二天將妻子安葬了。

兩天時間內女兒被搶,妻子身死,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只能詛咒這吃人的世道,可如此大冤,他又到哪裡去申訴呢?沈福蹲在妻子的墳頭前痛哭,村裡的人勸不住他,只好由著他。

轉眼到了黃昏,沈福正悲泣之時,突然耳邊響起一聲無量天尊的道號來。

沈福抬頭一看,見是個仙風道骨的老道長,手執拂塵,就在他身前不遠。

那道長問他為何如此傷心,沈福就把自己家裡發生的事,對道長原原本本的說了一遍。道長說:貧道數十來未曾下山,想不到天下已這般模樣。你有冤無處申,心中之氣也難平。還有一法,你可去陰間申冤,那錢塘城隍甚是清廉,乃貧道好友,他或有些法子,你可願找他申冤?

沈福聽得此言,連忙起身對著道士跪下,求他相助。

那道士對著身前的沈福手指一點,他身子便軟軟的倒了過去。沈福只覺得靈魂飄飄蕩蕩,來到了一間陰森的大堂外。他心知這便是城隍殿,便在外面叫冤。

四個小鬼走出大殿,將他帶了進去。看著威武而可怖的城隍,沈福將自己家裡發生的事情,一一說了出來,請求城隍老爺作主。

這城隍老爺果真正直,聽完後大怒,直罵陽間貪官,說一定會徹查此事。

城隍看了看沈福說,你妻子既是冤死,她魂魄目前仍在我處,我讓小鬼隨後送他還陽,你先回去接應。你女兒之事,我查明後,自會給你一個說法。

沈福醒來時已是半夜,老道長早已不見了。他想起夢中之事,連忙回家拿來一把鋤頭,飛快的掘墳,然後撬開棺材。

他跳進棺材中,把妻子抱進懷裡,不斷呼喚著她的小名。

突然間,吳氏的身子不住顫抖,接著緩緩睜開眼睛,她活了過來。夫妻倆抱頭大哭,沈福將妻子抱出棺材,回到家中服侍她躺下休息。

三天後,那王縣令在府中與小妾親熱時,突然屋中出現了三個黑衣人。正中的一人是錢塘城隍,邊上的兩人,則是兩個青面獠牙的勾魂鬼使。

那小妾看見三個鬼物,頓時嚇得昏了過去。

那王縣令也是戰戰兢兢,不敢說話。鬼使看了看城隍說:城隍大人,真的要勾他性命嗎?此人原本還有33年可活,這樣辦不合規矩,怕是閻王會責怪啊!

王縣令聽得此言,臉色雖然煞白,但他大叫起來:我陽壽未盡,你們不能勾我。我乃陽間官員,你們是陰司官員,不能這樣做擾亂規則的事。

城隍大人聽了鬼差之言,原本有些猶豫,可這時突然動了火氣,說:你們怕勾我來勾!他拿過判官手上一支黑色的判官筆,一下點在那王縣令腦門上,將他的魂魄拉了出來。小妾過了半個時辰醒來時,王縣令早已死去了。

王縣令突然暴亡,此事驚動甚大,前來調查的人都查不出來原因。不久後,錢塘縣新來了一個周縣令,此人為官清正,上任不久就徹查腐敗。將錢塘府城的青樓,統統查了一遍,將那些來路不明的小女孩,全部集中到縣府讓百姓認領。

沈福夫婦聽見驚喜異常,連忙趕到縣府,果真接回了自己女兒。

只是這天下之大,錢塘城隍這樣的陰間好官,又有幾個呢?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阿飛),民間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目的是借古喻今、以故事明事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圖片源自網絡,喜歡請關注小編。

微信公眾號:靜月齋文化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故事:城隍打書生,縣令打城隍,三者之間前世今生的恩恩怨怨
    殷天顧告到縣衙,縣令秉公處理,將行兇者判處死刑,秋後問斬。案子上報州府,批文同意判決。到了秋天,兇犯被處決在菜市口,觀者如雲。當天晚上,殷天顧在父親的墳上燒紙,把這一喜訊禱告給父親的亡魂。 過了幾天的晚上,父親託夢,哭著說被關在陰間的監獄裡。
  • 故事:縣令夢見城隍讓他找笑茭,原來笑茭竟是書生的嫂子
    次日,縣令已接到按察使的命令,精心審問,一改往日粗暴武斷的作風。縣令派人暗中偵察,查不出一點蛛絲馬跡,便向城隍禱告,請求神明指點。虔誠地等待許久,卻不見一點靈異,縣令感到疲倦,坐下來打起瞌睡。夢中城隍對他說:「如果找到笑茭,就可以案情大白了。」
  • 《聊齋》開篇《考城隍》:秀才在陽間屢試不中,在陰間一舉中城隍
    《聊齋志異》開篇第一則故事,不是人鬼情未了的《聶小倩》,不是至孝至誠的《田七郎》,不是以笑對待世俗的《嬰寧》,更不是詭譎怪誕的《畫皮》,而是這篇寓意滿滿的《考城隍》。嶽父一家人非常驚疑,不知道他已成了城隍。急忙跑到宋公家問過後才知道,宋公已經死了。二、《考城隍》有什麼深意?《考城隍》的故事讀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人死後在陰間通過科舉考上了城隍,後因陰間的考官們感念其孝道而又準其起死回生的故事,作為《聊齋志異》的開篇之作真就這麼簡單嗎?恐怕沒真麼簡單。
  • 聊齋故事 考城隍
    考城隍(聊齋故事)《聊齋志異》第一篇叫做《考城隍》,說的是講故事的人姐姐的丈夫的爺爺宋濤,在縣城做廩膳生員。有一天,因為有病躺在床上休息,恍恍惚惚中看見有一官吏拿了一枚尺牘,牽了一匹馬,這匹馬頭頂上是白色的。見到宋公對他說:「請你去參加考試。」
  • 夢裡都在參加考試丨也談《聊齋志異》裡的一場虛幻考試《考城隍》
    想起來以前看過的虛幻的考試,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寫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和考試有關的《考城隍》,也給你分享一下。》的故事情節《考城隍》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在《聊齋志異》編排上是第一篇故事。現在我們如果去細細翻找,你會發現目前市面上就有多家競相翻印的版本,歷經多年演變下來,比較著名的版本就有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新齊諧》《諧鐸》《夜雨秋燈錄》等模擬之作也在蒲松齡之後紛紛而起。就連紀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是在其影響下產生的一部筆記小說。
  • 《聊齋》:考上城隍,不願上任,只想復活奉養七十歲的母親
    說起《聊齋》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小時候給人的印象太深。光是聽到片頭的那個音樂,就嚇得人膽戰心驚!《聊齋》中有很多故事,不過電視中很多都沒有拍出來。這裡就有一個考城隍的故事,是電視中沒有拍出來的。話說從前有一位名叫宋燾的秀才,有一天,他臥病在床,恍惚間看到一位手持公文的衙役,那個衙役牽著一匹額頭上有白毛的馬來到他家中。
  • 新聊齋:縣令為官清廉,卻遭誣陷身死,託夢好友終沉冤昭雪
    新聊齋:縣令申冤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天啟年間,揚州城有兩個摯交書生,年齡稍大的叫胡生,稍小則叫蔣生。大概半個月時間,蔣生風塵僕僕到達滁州,聽聞此處換了新縣令,而舊縣令胡生的事早被百姓遺忘。於是,蔣生來到衙門操起大石錘,欲擊鼓鳴冤,無奈那石錘有三十多斤重,非一般人勉強能舉起,可是那伸冤鼓又有大半個人高,蔣生瘦子瘦弱,加上遠途趕路疲憊不堪,根本無力氣擊鼓。
  • 聊齋故事:忠正城隍深受百姓愛戴,卻因小錯遭免職
    聊齋故事:城隍徇私成化年間,丈崖縣有一個姓謝的老漢,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謝德,一個叫謝才。謝老漢以種地為生,他一生為人耿直只希望兩個兒子能考取功名,將來為國效力。兩個兒子都很孝順,明白老父親的一片苦心都用功讀書。
  • 聊齋《李司鑑》殺妻虐民,惡人終有惡報;揮刀自宮,自作還須自受
    永年縣令接了狀子,一看殺人兇手竟是本縣舉人,他不敢自專,一邊派人監視李司鑑,一邊飛報同城的廣平府府衙。廣平知府詳文上報藩臬衙門,同時發下文書,委派專人協助永年縣詳查審辦。永年縣令接到批示,這才命令公差將李司鑑拘來公堂。這李司鑑是本地鄉紳,素來是知縣老爺的座上賓。
  • 新聊齋故事:劉縣令施毒計害人,卻被老虎精嚇死了
    不要臉的秦大爺一怒之下,當真將這事兒告到了縣令劉文廣那裡。這個劉縣令也是個老奸巨猾之徒啊,很早就聽說這個陳善人家財萬貫,可他去年想從他那裡「借」一千兩銀子出來「救急」,卻沒有「借」到。原因很簡單,陳善人知道這個劉縣令借銀是假,敲竹槓是真,所以直接搖頭拒絕了。
  • 新聊齋:書生借宿深山道觀,遇見已亡故友,從此當縣令娶嬌妻
    新聊齋:冒牌縣令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嘉靖年間,泉州有一位書生叫陳賢,鄉試落榜後,性情開始變得好吃懶做接著林木七說出了自己的冤情,原來在半個月前,林木七被升遷為錢塘縣令,殊不知在赴任的路上,遭遇山賊洗劫,自己的財物被搶走,還因此丟了性命,屍體則被壞人埋在附近的山腳下。
  •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的第一篇,是宣揚仁孝之德的寓言故事
    他們便把宋先生召喚到殿堂上去,對他說:「河南那個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擔任這個職務很合適。」宋先生一聽,這時才開始明白過來,連忙跪下去,一邊叩頭一邊哭著說:「我能得到這樣榮耀的任命,怎麼敢再三推辭呢?但我的70多歲的老母,身邊無人奉養。請你們允許在她去世之後,我再聽從你們的任用。」堂上一位好象是帝王樣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親的壽祿。
  • 故事:新聊齋:蘆葦斷案
    新聊齋:蘆葦斷案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嘉靖年間,有一日,商丘縣出了一樁奇事,一個大戶人家丟失了許多財物,屋內又沒有盜賊入侵的痕跡商丘縣令名叫陸尋,他剛剛到任不久,對本地治安狀況並不太了解,可根據失主所說,他仔細分析之後,認為這應該是屋內有人作案。於是陸縣令單獨把失主夫婦叫到內堂,將自己的猜測都說了出來,聽完縣令的說法,失主夫婦也仔細想了想,就說出了三個可能盜走財物的人。
  • 新聊齋:火燒夜叉
    新聊齋:火燒夜叉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正德年間,廣東縣令一聽有這樣的事情,當即就想要派人跟著他一起去,可轉念一想,那嗜血的夜叉必然非常兇猛,又何必冒這個險呢?於是縣令並沒有派人跟著他一起去清剿夜叉,只是下令讓縣裡以及周邊的居民沒事不要隨意出門。
  • 聊齋故事之考城隍
    古時候城隍在陽間被如今的一縣之長,在陰間被稱為地方官,專管陰間的事務。而非人人都是可以做的,而是上天選人找些找品德端正,有善心之人參與考試來。考中者招他任職位。祖宋公 姓宋名燾,有一天在家發燒夢到有一位官員牽著一匹白馬來到他面前說:請他上馬去考試。「宋燾覺得奇怪就問了:牽馬官員朝廷大考還沒開始要考什麼試。官員不說話只是催他上面考試。
  • 新聊齋:女鬼小憐
    新聊齋:女鬼小憐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嘉靖年間,汾州有個叫盧川的寒門秀才。入陰司後,那城隍見我美貌,便將我拘押下來,讓我在陰間接客,賺錢供那地府貪官花天酒地。與小憐一同被拘押的,還有這數百年來,整個汾州的美貌女子。我們受盡了屈辱,賺了許多冥錢,可那貪官還不滿足。盧川一聽很是氣憤,原來如此啊,想不到女鬼小憐竟如此可憐。
  • 聊齋故事《鳥語》:遊方道人解鳥語,貪墨縣令拒忠言
    《聊齋志異圖詠》之鳥語縣令聽了頷首稱是。縣令又問,道士隨口解答:「它們今日說的,跟往日卻不一樣。今日是在替大人您算帳哩!」縣令疑惑道:「算什麼帳?」心下甚是詫異。道士含笑道:「它們說『蠟燭有一百八,銀硃有一千八。』」縣令聽了,耳根子一陣發熱,以為道士在故意譏諷他,當即也不接話,哼一聲起身就走。道士人雖粗卻不傻,怎能不知縣令已對他起了嫌隙?事後忙找個由頭,向他辭行。
  • 重溫聊齋《小人》:採生折割古來有,幾人能得縣令救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聊齋志異圖詠》之小人清朝康熙年間。掖縣(今山東萊州),縣令聽聞後覺得古怪,就派人將甕索要了來,又仔細審問小人兒的來歷。小人兒起初還不敢說,經不住縣令一再地盤問,這才小心翼翼道出自己的家鄉和姓氏。原來他本是讀書人家的書童,從學堂回家的路上,被賣藝人拐了去,又強行給他灌了湯藥,導致四肢急劇收縮,成了現在這副模樣。後來,便被賣藝人脅迫著走南闖北的賣藝,徹底淪落為人家雜耍賺錢的玩意兒。縣令聽後大怒,當即處決了賣藝人,收留了小人兒,打算尋醫問藥醫治好他,只是一時半會兒不得其方。
  • 故事:新聊齋:金劍鎮鬼
    新聊齋:金劍鎮厲鬼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嘉慶年間,山西連年大旱,無數的人為了生計,開始紛紛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這具屍骨的胸膛上插著一把金色古劍,當地縣令率人來到之後,有一些老人出面勸阻,說這棺槨裡面並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曾經一個禍害地方的鬼。原來賀蘭山早年曾經有個一頭兩面的獨眼鬼,他每到夜裡便出來活動,不僅襲擊在山中的人們,還多次下山去襲擊附近的村莊。
  • 故事:新聊齋:盧氏女案
    新聊齋:盧氏女案明嘉靖年間沒想到盧員外回去之後,當夜他在夢中就見到了城隍,城隍告訴他,要想找出殺害自己女兒的兇手,就要到南直隸去找一個叫做葉公的人。得到城隍託夢之後,第二天盧員外連忙啟程,等他到了南直隸之後,一打聽才知道這位葉公,曾做過十多年的官,向來以善於斷案而出名,如今致仕還鄉,在這裡稍作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