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褒貶,因時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樣變化多端。我的眼珠不過忽大忽小,而人間的評說卻在顛倒黑白......《我是貓》
《我是貓》,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一篇長篇小說。書裡帶有幽默的語言,代入感極強,卻極具有時代的諷刺性,和文人墨客的酸性味道。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家裡養的一隻貓作為書中的主角,更為有意思的是從貓的觀察視角,用貓的思想講述了當時社會人們的行為意識,並闡述出自己的觀點傳達給讀者。
而作者當時的背景及家庭情況又和書中主角苦沙彌的境遇如出一轍。這本書仿佛是作者與自己內心的對話。
這兩個身份分別是:一個是真實的自我書中的苦沙彌,一個是超越現實的超越自我的評判家書中的那隻貓。
一個真我與一個本我的自然對話,也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矛盾結合體。對社會的看不慣,對自己的不認可,對環境的無能為力,可在骨子裡又潛藏著一股叛逆,一個超我的存在,不停地自己與自己在內心中做鬥爭,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真實狀態。
夏目漱石是本日人很受歡迎的作家,那就去看看1984年到2007年日本發行千元紙鈔吧,他的頭像被印在上面了呦!
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說:
「如果從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近代文學作家中投票選十位」國民作家」,那麼夏目漱石無疑位居其首。
夏目漱石原名為夏目金之助,夏目漱石這個筆名出自中國的古成語「枕石漱流。」即睡則枕石,洗則枕流的隱居生活。
據說戰國時期,有個叫孫子荊的大臣,年齡不大就想告老隱居,就對國王武子說,想過「枕石漱流」的生活,不知怎麼卻口誤為「枕流漱石」了。國王一聽馬上反問道:「河流可以當床睡、石子可以用來漱口的嗎?」孫子荊反應非常敏捷,馬上答道「枕著河流是為了洗淨耳朵,用石子漱口,是為了將牙齒磨練得更加堅硬」。最後大臣孫子荊隱退成功與否不得而知。但後人都將「枕石漱流」或是「枕流漱石」比喻為隱居生活。
夏目金之助得筆名「漱石」,便是由此而來。
夏目漱石
1、
夏目漱石出生於1867年,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1893年,大學畢業的他在校長的推薦下順利進入東京高等師範任教。兩年後辭職到四國島松山市中學任教,次年轉入九州島熊本市第五高等學校任英語教師。此後便一直擔任教職到33歲。
1905年,38歲時在(杜鵑)雜誌發表短篇小說《我是貓》,備受好評,應讀者要求而一再連載。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創作的力量,此後10年是他創作的高峰期。
從夏目漱石的出生一直到《我是貓》的完結,他經歷了整個明治維新時期。所以在《我是貓》的這篇小說裡可以讀出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的狀態,即日本經歷的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發生的變化,積極吸取國外的科學技術等。夏目漱石在這期間就被派去英國學習英語。雖然他的任務是學習語言,但是他對英國的文學更感興趣及熱愛,也在此期間學到了很多關於文學的知識。
1853年四艘黑色的戰艦停靠在江戶灣口,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去世,睦仁繼承天皇之位,慶應四年改元為「明治」,從此日本明治維新開始,直到19世紀90年代基本結束。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一改之前的封建落後,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大道上一路狂奔,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長。在之後的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皆取得了勝利,兩場勝利極大的鼓舞了日本本土的士氣。
在這期間日本的資本主義對日本人的思想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經濟的迅速增加,使實業家的地位不斷增高,同時文人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低。而在這本書中,夏目漱石便講了一個關於實業家金田家族想讓苦沙彌的學生寒月當女婿的一個現代諷刺故事。
1984年到2007年日本發行千元紙鈔
2、
要爬就要爬到頂端才行,不然,在下面做事,就得到處做些無迎或陪人喝酒,真蠢。
要想發財,也必須應用三角學呢!去義理、去人情、去廉恥......《我是貓》
書中實業家金田家想讓苦沙彌的學生寒月當女婿,這也是整書中最完整的故事。
苦沙彌的學生寒月生得一表人才,學識很棒,是理學學士。於是被苦沙彌的鄰居金田家看中,想讓寒月當女婿,金田夫人就來到了苦沙彌家,希望從苦沙彌那裡得到一些寒月的消息。
但是苦沙彌的心裡對實業家很不屑,覺得有錢人都非常的俗氣,根本不想幫助金田家去撮合這樁婚事,導致金田夫人沒有得到那種高高在上的禮遇,因為金田夫人在苦沙彌家遭到了冷遇,心裡便憤憤不平,並對苦沙彌進行報復,找了一些學生去罵苦沙彌,用壘球砸他家院子,不停地騷擾他們家,當然,這樁婚事最終也沒成。
藉此書中的貓說:「要想發財,也必須應用三角學呢!去義理、去人情、去廉恥......」
所表現出來的是當時社會那種金錢主義至上,缺少道德、缺少倫理、嚴重的個人主義。
作者用苦沙彌的行為表現出來,然後又用貓咪的思想表達出來,諷刺至極。
3、
魯迅先生說: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像豐富、文詞精美見稱。早年所登在俳諧雜誌《子規》上的《哥兒》、《我是貓》諸篇,輕快灑脫,富於機智,是明治文壇上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在魯迅的《狂人日記》等文章也能看到諷刺的味道,但是比夏目漱石表達更加直接一些,語氣更加堅定。
夏目漱石的《我是貓》更多的是一些辛辣的諷刺,基本上都是由這隻貓來闡述,在這本書將要第九章裡,有段這樣的話:「說不定社會全都是由狂人構成的。狂人聚在一起舌槍唇劍、抓作一團、互相謾罵、你爭我奪。而其整體做為一個集團又如細胞一樣忽而分裂忽而膨脹、忽而膨脹忽而分裂,如此生生不息——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其中約略通情達理、明辨是非的傢伙反而礙手礙腳,因而建造一個叫瘋人院的東西,把他們關進裡面不許出來。這麼著,關進瘋人院的是普通人,院外上躥下跳的反倒是瘋子。或許,瘋子孤身一人之時無論如何都是瘋子,而若化為集團有了勢力,就成了健全人。大瘋子濫用財力和威力驅使眾多小瘋子為非作歹,卻被稱為正人君子——這樣的例子絕不為少。何是何非茫無頭緒。」
作者把對社會的不滿,環境的不滿通過一隻貓來表達出了,而這隻貓用它旁觀者的獨特思想寫出了對當時明治維新時期的一種批判,因為資本主義使整個日本民生經濟兩極分化,也是因為貧富的差距讓人性與道德上出現了淪喪,凸顯出了一部分人為了財富而顯露出的人性劣根。
結語:夏目漱石《我是貓》前兩部分讀起來很有意思,通過這隻貓偷看苦沙彌的日記把故事展現出來,而偷看完的同時這隻貓會從它的角度去評論人類的思想與行為。
後半部分,大都是通過故事的主要人物的對話來詮釋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而這隻貓變成了一個看客,它像是一個畫面的播放員,引導讀者去思考、感受、評論。
這隻貓從來到苦沙彌家到偷喝了啤酒醉死在水缸裡,這隻貓一直沒有名字,它既是真實的存在,也是作者心裡的理想人格,當作者想表達最純粹想法的時候,理想人格就會浮現出來,當故事結束的時候,理想人格便悄然離去。
這本書像是一場作者借用貓與自己內心的一場思想對話,通過貓與社會現象的間接對話,批判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的功利、利己主義,和一種在心裡嚮往美好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