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幾天重看《如懿傳》,看到皇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後位和兒子的太子之位,把貼身宮女蓮心嫁給了皇帝身邊的貼身大太監、大內副總管王欽。
宮女配太監,眾所周知,這是件悲苦的事情。況且蓮心對這樁婚事是打心眼裡抗拒的,但人輕言微,身為奴婢,哪敢反抗呢?所以結果可想而知。
對於這樁婚事,後宮嬪妃們大都替蓮心惋惜,一眾宮女都感慨她的可憐。但同為宮女的阿箬,卻表現得大不相同。
在蓮心還未出嫁之時,阿箬陪著嫻妃,在御花園碰到獨自躲起來哭泣的蓮心,嫻妃還未開口問話,阿箬便急不可耐地奚落起蓮心來。明知蓮心正在為婚事悲傷不已,她卻明面上恭喜蓮心婚事,實則直戳人痛處。連嫻妃都忍不住責備阿箬這樣不地道。
蓮心出嫁那天晚上,從王欽住處傳出兩聲悽慘的呼叫聲。第二天大家對此事議論紛紛,在貴妃就此事詢問嫻妃時,阿箬搶先就要回答,幸虧嫻妃給她擋了下來。
面對嫻妃的責備,阿箬仍然沒當回事。
在蓮心追出來歸還嫻妃落在皇后那裡的手帕時,阿箬逮著機會又當著眾人的面刻薄,給蓮心難堪,說蓮心嫁給王欽這個太監,少了生兒育女的苦楚。
連嫻妃都生氣地說道:「阿箬,你再要這樣放肆,本宮就要好好地罰你了!」,然而讓蓮心沒想到的是,自己刻薄蓮心的一番話正好被貴妃聽到,貴妃以「出言不遜,嘲笑宮人,無視中宮,冒犯祖宗」為由,當場處罰了蓮心,不僅讓她挨了幾個耳光,還罰她在石板地上跪了六個時辰。
哪怕就這樣,阿箬從頭到尾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2、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怎樣去看問題和處理問題。
阿箬覺著自己是嫻妃的陪嫁大宮女,自認為在宮女中就要高人一等。甚至仗著自己有幾分姿色,加之自己的父親在工作中辦事得力,受到皇上嘉獎,她覺得憑什麼自己要低人一等呢?所以哪怕皇后倡導節儉,她也敢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向皇上暗送秋波,想要飛上高枝,為嬪為妃。
奚落蓮心算什麼?於她而言,那是蓮心命不好,活該受罪。
就算嫻妃一再提醒她要謹言慎行,但她卻越來越霸道跋扈,最後被貴妃狠狠地處罰了一頓。面對她的被罰,嫻妃並沒有為自己的這個貼身宮女過多維護,在阿箬受罰向嫻妃求情時,嫻妃對她說:「自己的過錯,自己擔著。」
而同為嫻妃貼身宮女的惢心,與阿箬的表現便大相逕庭,處處謹小慎微,時時留心細緻,設身處地對蓮心的婚事同情不已「好好的一個姑娘家,可惜了」,從頭到尾沒有說過蓮心一句壞話,反而還替蓮心鳴不平,批評那些說說三道四的嬪妃「當面給人道喜,背地裡卻說別人的笑話」
也許是惢心比阿箬善良,但其根本原因,是兩個人的思維方式迥然不同,導致個人遭遇和命運的不同。以至於到後來,阿箬把自己所受的一切委屈,都怪罪到如懿身上,黑化後背主求榮投靠皇后,最後卻沒落得個好下場。
3、
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理方式,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會決定這個事情的走向,不同的走向,則必然導致不同的結局。
有一個故事,一隻駱駝在沙漠裡行走,一塊玻璃碎片把他的腳掌硌傷了一下,本來他可以選擇不理會這點小事,繼續往前走,偏偏這駱駝大動肝火,覺得這碎玻璃實在礙事,抬腳把玻璃碎片狠狠地踢了出去,這用力的一踢,一下子把小傷痕裂變成了大傷口。
血跡的腥味引來了禿鷲,兇狠的狼和黑壓壓的食人蟻,活活把這頭駱駝逼上了死路。駱駝在臨時之前,追悔不已:我為什麼要跟一片碎玻璃過不去呢?
英國著名的女首相柴契爾夫人曾經講過一段話: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為,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為,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決定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你的想法,是你思維方式的體現,它決定了你的言辭和行為,決定你的習慣和性格,最終決定了你的命運。
4、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當然不是,它是可以得到提升的。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會隨著知識面,交際的範圍等的變化而變化。
知識的提升會擴展一個人的認知,提升一個人的眼界。而閱歷和交際的拓展,則會使你對人對事從多角度出發去考慮,不至於鑽了牛角尖。
曾經有一幅廣為流傳的漫畫,不讀書的人蹲在牆角,只看得到牆角的小草,讀了一些書的人,頭已經探向牆外的世界,讀更多書的人,已經站到了半空中,而學識淵博學富五車的人則已經穿過了層層迷霧,得以見到雲霧之上燦爛的陽光和雲霞。
不斷深入的學習,會讓你的認知隨著知識的充盈而不斷得以提升。
跳出那口困住你的井,你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大地和風景。
這個時候,你的思維方式才能得以改變,你的處事方式才能得以改變,你的人生才有可能得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