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夜之間,「平安經」成了一個熱詞。不僅有廣大網友的熱議,並且也已經引起了官媒的熱議和官方調查的啟動,大家紛紛表示,等待大瓜的出現。
瓜有沒有不知道,反正以當前黨建的形勢和作風,估計很快就會有明確的回覆。
當前網友對於這件事、這本書的態度,幾乎是一致的反面評價。當然這裡也輪不到我也沒資格為其洗地,只求提一些客觀思考問題的角度,以豐富大家對一件事物的認識。
畢竟任何觀點都因為其視角的局限,而天然具有片面性。多一個角度總是好的吧。
第一個角度,就事論事,大家對這部名為「平安經」的書,其書名很大,但其內容卻似乎極其「水」,之間的巨大反差十分「辣眼睛」。
當然,在我初看之時,確實也有幾分類似的感覺,但深入結合自己以往的閱讀體驗,不免在開始吐槽前又冷靜了一些。
其實一本書寫的「水」,實在正常。在這個商業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幾乎各行各業都充分的開放,充分的競爭。出書的門檻已經很低,正規的出版社可能為了招牌,或是官方背景會強調質量,而一般的出版社則是為了賺錢的。一個作者,只要會打字,並且願意花些小錢,甚至連自己的小學時寫的日記都可以出版出來。可見內容水不是關鍵。
而名字起的夠大,竟然敢用「經」這個字眼,似乎讓人難以接受。但其實這也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導致的。
我們一般人的認知之中,佛家裡佛言佛語才能稱為「經」,道家裡能稱作經的也無非《道德經》、《法華經》,儒家之中「四書五經」更是赫赫威風,成為數千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晉身之路,清朝編修《四庫全書》,還是「經史子集」分類,「經」部排在首位。
所以大家感覺能稱作「經」的,肯定是有些分量的東西,而「平安經」中那些流水帳似的鋪排,竟然也冠上「經」字,真是「可笑不自量」,實在是可笑之極。
但是真的如此可笑嗎?其實也不盡然。我認為這個作者起這個名字對標的是佛經,而不是道家儒家的經。
何出此言?其實真的如果有網友真的讀過一些佛經的話,可能就會比較容易理解了。
首先這種鋪排的形式,和佛經之中最常見的禮讚和回向的形式是差不多的。
大家經常接觸的佛經不多,可能很多網友就看過《心經》、《金剛經》,這兩部經書之中的文本,相對來說是乾貨比較多的。
但是很多其他的佛經之中,就不全是如此了,其中很多佛經中篇幅很長,但其中真正有分量的話只有少數幾句,加入幾個小例子後,就是很大篇幅反覆的重複「南無某某佛」、「南無某某菩薩」、「某某佛娑婆訶」、「某某菩薩娑婆訶」等等,用以向佛、菩薩表示敬意等諸多意義。
大家知道,這些佛經中的佛菩薩,背景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而恰恰其弟子又眾多,所以往往一部佛經之中,稱頌佛號的文字篇幅就很長,並且和這個「平安經」的形式差不多,就是簡單直接和重複。
當然需要特別聲明的是,這裡本人對佛教並沒有什麼不尊重的意思,表面上看把佛和菩薩,同那些火車站和一二歲的名詞等同比較聯繫起來了,但是畢竟佛也曾說過,不要著相,所以不要深究。
其次就是這本「平安經」核心方法和佛經是有些一致的。
佛家講精進,還有「八萬四千法門」,即是說成佛的方式方法很多。甚至在過去的舊時代,很多人根本不認識字,也讀不了經,就靠翻來覆去重複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在任何場合下進行修持。
其核心方法就是通過不斷的重複,來增強印象,把一種行為變成習慣,變成肌肉記憶,甚至成為潛意識,這就實現的了宗教傳播的目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平安經」讀上一遍,且不說發願不發願,回向不回向,念誦那數十百次的「平安」二字,還是能給人一點作用的。例如即使不會真的讓我們都事事平安,但催眠效果估計一流,睡在家裡的安全性肯定還是比出門要高一些的。
笑話歸笑話。當然了,形式雖然是這麼個形式,有其內在的一些邏輯。但完全沒有乾貨,那可就和佛經差的遠了。
第二個角度,大家都覺得作者的身份和內容的水準實在反差太大。
其實這一點,似乎也容易理解。一個嚴謹的學者,並非就不會寫出水平低的文字,內心的才華,也不見得真的就一定能反應在自己的文章中。
例如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清代人物,憑藉著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而風靡全國的「紀大菸袋」,此人學富五車,名稱一時,被皇帝安排作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中宣部國家重點文化建設工程的總監製,這身份已經足夠顯示其學問水平了。
但紀曉嵐如此學識之下,一生流傳下來的卻是一部描寫鬼狐精怪故事的《閱微草堂筆記》,不可謂反差不大。雖然《閱微草堂筆記》故事神異,語言練達,但與其才氣相比,實在不相稱。
一個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先不能先入為主就認為其學術水平就是假的。畢竟這些東西可不是說一個人能夠隨隨便便就能達到的,博士雖然有那些造假的明星作為先例,但從博士進步到教授,還成為博導,稍微有點教育背景的人都明白是何等的難度。
那些只是拿文憑當敲門磚的人,肯定不會走這條路的。造假就是為了省事和謀取不當的利益,如果造假的投入比利益還大,何必去造假?所以單純拿這「平安經」來否認作者的學術水平,還差那麼點意思。
其次,一個人的學術水平是不太能夠跨越專業的局限的。其實讀起網上傳播的隻言片語,推測其文章結構,不難發現此書和其本專業的法學沒有什麼關係,而像上文論述的那樣,更加接近於吸收了點佛家的路子,來隨便就一個話題,來展示下自己寫作的新套路而已。
論學術價值,可能沒有,對其自己,或許倒有那麼幾分。這也挺像一些在某一學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轉身就要對他不怎麼了解的領域的事情指手畫腳,這種情況雖然經常「貽笑大方」,但也並不罕見,其實不過也是博點額外的公眾注意力罷了。
再次,一個人的智商高低和智慧高低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能在學術上取得如此成就,自然智商不會太低,法學的學術水平畢竟不是一些表演專業,需要十分動腦子的。但是一個人智商高,不代表自身的境界就會高,相反,從網上這些隻言片語的行文之中,最多也就感受幾分「返璞歸真」的感覺。
當然或許連這麼一點感觸也還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自作多情而已,也並不是他真實的意思。
現在幹部的政策是提倡德才兼備,但這個德卻往往只是小德,例如不違法亂紀,清正廉潔等等,看似標準很高,其實只是私德層面,算不上高層次。而真正的大德,定義標準都很難,做到更是不容易,那也自然沒必要強求。
智慧也是如此,知識可以傳授,智商也可訓練強化,但是智慧卻真要機緣和悟性,教不來的。
最後,還有一層底線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飯不可以亂吃,話也不可以亂說,特別是這種官員身份的人,更是如此。
書要出版,是要經過編輯和審查的,此人的書中,雖然也沒啥內容。但至少一不反黨反國家,二不宣揚暴力淫邪,可以說除了「沒內容」,完全沒有觸及出版的紅線問題,甚至硬要拔高,確實能像那些拍馬屁的人說的,滿滿「正能量」啊。
第三個角度,大家對此文在當地官方受到了超乎尋常的「追捧」,實在難以理解。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屁股決定腦袋,而嘴也是腦袋的一部分。在那些所謂的研討會上,坐著的大多數是臨時拿來湊數的。而那些所謂的給出高度讚譽的專家,其實估計也根本沒有打開書來看過。
畢竟大家都很忙,每天工作生活都已經夠忙了,想讀書,時下的暢銷書估計都沒時間看,誰會去真的把自己的寶貴認知資源,浪費在這種書上。
相反,如果反正必須要開展讀書學習活動,這裡有領導送的不要錢的書,那還能省一些買書的辦公經費,何樂不為?當然這句純屬猜測,希望如此。
回過來,沒辦法,作為體制內的人,總得顧及團結和諧,所以言不由衷,言之無物的說幾句漂亮話,也就完了。
特別是中國人是非常講究禮貌的,路邊商家找小姑娘搞促銷活動,送你一包紙,一個氣球,還要感謝兩句呢,別人(還是領導)好心請你來開個會,甚至還專門給你安排發言時間(大家都懂,能發言就是地位的象徵),你好意思不說幾句好聽話嗎?
有人把這稱為「腐敗」的一種,其實也有那麼一絲過了。畢竟這種事情並不罕見,就像那個著名的爛片《逐夢演藝圈》,不也是有很多領導大咖為其站臺嗎?
沒辦法,利益所在,大家都在一個圈子裡,好意思整天互相懟嗎?懟人厲害的,一般都落不了什麼好下場。
圈子越小,越是如此。
第四個角度,大家都覺得作者的背景不正常。
還拿紀曉嵐寫神鬼故事舉例,有人說其編修《四庫全書》時閱盡天下文字,感覺自己的文章怎麼也超越不了古人,所以乾脆不寫。也有學者說這是因為當時乾隆朝大興「文字獄」,為了避禍,所以只好借鬼狐故事,來寄託一些東西,看似寫鬼,其實是寫人。
那麼作為「平安經」的作者,寫出如此文字,是否也有一些別的因素呢?
首先考量的肯定是利益因素。
作為一個相當級別的官員,雖然不知道其收入如何,有無灰色收入,但料想是不會太過困難的,也犯不著像一些網文作者那樣,拼命碼字來維持生活。
另外據一些媒體報導的,其之前有過幾十部學術專著了。而大家也都知道,當前的教育體制內,一個人想評教授等職稱,都離不開一定數量的學術著作和論文。
而「平安經」這本書明顯無論如何也和學術也靠不上邊,所以也不可能拿來評職稱,和他自己的職業發展利益掛不上鉤,所以和「學術腐敗」也沒什麼關係。不然的話,如果要拿來評職稱什麼的,這個「平安經」肯定不會用這個名字,改成「強化平安理念與穩定社會治安心理教材的創新研究」,豈不美哉?
回到最基本的書上面,看看能否帶來利益,據說此書首版印製了6000冊,標價五十多元,兩者相乘三四萬元,其實剛剛好,和一個普通人找個野雞出版社印本小書的價格差不太多。
並且這種定價策略也是符合這種出版物的定價套路的,標價即總體成本(包括買書號、編輯費用什麼的所有費用),別看和暢銷書比較也不便宜,但真是沒有包括利潤的價格。因為這種書往往也就是作者印完拉回家裡,到處見人送一送,展示個廉價人情,根本不為錢。
通過這些,也就是大概能推論,這本書自費出版的可能比較大,根本不是為了賣書賺錢。但是後面為什麼在網上能標價到近300元,那其中的邏輯就確實不太清楚了,是不是有藉機搞腐敗的問題,咱不知道,所以此處不多評論,看後續的發展吧。
這裡插一段,從個人理解來解釋一下30年寫30部學術專著的問題,首先這個數量看著很多,但其實不算多,對於一些真正的專家學者來說,只要有話題有時間,還是能寫出來的,畢竟很多號稱的學術專著,不過是東拼西湊,甚至就是編纂的書籍。
其次,大家要注意其博導的身份,讀過研的人,大家都懂得,作為學生畢業都要發論文,而要發論文的話,往往會把導師寫進作者之中。學校要求第一作者的話,導師就在第二位,不要求第一作者的話,導師往往還是第一作者。
發表專著更是如此,而法學的博士想要畢業,單純發核心期刊的論文,估計還不如編發專著簡單,所以很容易就能知道,30部專著之中想必有不少是學生寫的,其不過是署個名而已。當然作為老師,如果真的給學生選了題,指導了寫作過程,署名也實屬正常,算不得什麼。
如果排除了利益的因素,那難道此作者真的是如此純粹,就為了做好事嗎?其實也不然。
最後這裡就要嘗試說明一下,這本書在我看來最為突出的問題。
作者是個共產黨的官員,而黨員是不能有宗教信仰的,因為他們是唯物主義者,要信仰的是馬列主義。但是就從這隻言片語之中,就能看出作者的信仰並不單純。
前文也論述了其書中與佛經形式上的一些共通之處。內容上就更不多說了,其中原文「眼平安,耳平安,鼻平安,舌平安,身平安,意平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是從佛教的「六根」而來。
而客觀上的聯繫,如果沒有主觀的動機相統一,也成不了刑法上的定罪標準「主客觀要統一」。
而主觀層面,其實也有跡可循。
佛教有個名詞叫「布施」,其內涵大家也很熟悉,就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布施大概包括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當然也有人說還有「身布施」(例如佛以身飼虎,割肉飼鷹)的。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送東西,也就是「財布施」,但是「財布施」沒有「法布施」的福報深厚。而「法布施」最簡單和最方便的,就是傳播佛法,教人為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佛教徒會湊錢印製很多小的冊子,免費發放的原因,這是很大的布施,比單純的給人東西,能得到更大的「福報」。
這裡就「小人之心」一下,這位作者寫作此書,明顯不會對其仕途和學術生涯有所助力,定價策略以及實際內容也可以看出其基本沒有靠賣書牟利的可能,而人又不可能真的完全沒有私心雜念,那所有的可能都排除了,那就只剩下這種可能,這位作者就是在做「法布施」,以勸人向善,求得雖然外人看著虛幻,但在信徒心中卻實際無比的「福報」。
至此,主觀客觀層面相互統一,雖然不敢論定其一定是佛教徒,足可以證明這位作者思想層面受到佛學影響很深。
如果是個普通人,信佛可以勸人向善,是個好事,倒也罷了。但不湊巧的是,作者作為共產黨的官員,如果卻真有這種信仰,那就算是個問題了。
當然還是只能希望只是我個人的「小人之心」吧。
最後再附加一點,看了這麼多新聞報導,我們作為普通人其實更應該慶幸。這位在相當領導崗位上的學術型官員,並沒有拿自己的學術去和手上的權力綁定,去影響司法的公正。
要知道,法學領域很多法學問題上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學術意見的,而作者本人既然已經擁有相當的學術成就,自然也會有其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其同時又作為司法機構的重要領導,如果動不動就在爭議性的問題上寫幾篇重要的研究文章,然後讓下級看到了,奉為圭臬去執行,那可就麻煩大了。
公安系統是司法系統中,涉及公民利益最直接的,很多公權力可是和公民的私權是有衝突和模糊邊界的。如果一個學術型的官員,用自己片面的學術觀點,給自己下屬的行為背書,甚至指導下屬的行為,那豈不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局面?
當然這些東西,也只是猜測,是不是真的沒有,畢竟關於深度的調查和報導也沒有出來,一切就還是「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吧。
對待這種熱點話題,冷眼旁觀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