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源文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道理,所有矛盾其實都是溝通不到位所致。《讓子彈飛》這部劇中沒有溝通,其實就是說話,往沒往心裡去先不說,聽不聽得進去也是一回事。不服就幹,管它是領導還是小兵還是老百姓?這麼看起來還不如歐美的喪屍片情節好理順,不管怎樣就是奔著生肉去的。
其實如果說每個人都奔著自己的生肉去,好說還算的高尚了,《讓子彈飛》最讓人頭疼的問題所在就是遇見了混不吝的存在。
譬如老百姓,他們以為縣長和黃四郎該是怎樣就是怎樣,自己日子都一樣,從來也不想也不敢想去改變和改善。
譬如黃四郎,他認為這個新縣長和其他人都一樣,其他人具體的數據參數就不一一作解答了,反正黃四郎認為自己該怎樣就該怎樣。
譬如新縣長,他認為黃四郎的所作所為就是可恨,他不知道之前的縣長如何,整個城裡的情報他也不耐煩知道。
整個劇中感覺看到壞人了嗎?好像沒有,但是能看到一幫人火拼到劇終,什麼原因?不溝通唄!老百姓當然是好人了,不然黃四郎吃什麼?縣長吃什麼?黃四郎當然是好人了,沒有黃四郎整個城裡的人說不定就不會按時吃飯?新縣長當然是好人了,他的出現可能會讓整個城裡的經濟更加繁榮?
問題出在哪裡?都不認為對方是好人,這是慣性的存在。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認為當官的黃四郎和縣長都一樣,對他們來說都沒有好日子過,不過話說回來,好日子和不好的日子老百姓的感受似乎就是舒不舒服而已。譬如黃四郎失勢,老百姓就會拿一些家具一類的東西,對於學習絲毫不提。沒有思想是個體化體制的貧窮,個體化體制貧窮可以說是一窮到底。
對於黃四郎來說,沒有黃四郎,整個城裡不會有安定的存在,就像看到的黃四郎的一些有損害的表現一樣,更多的像是一種抱怨。什麼抱怨?譬如有人跟黃四郎提出了給城裡加福利待遇的事,黃四郎這方面沒有應諾。事情傳出去就會對黃四郎造成不好的影響了,而對於老百姓來說聽風就是雨,老百姓只能感受自己的日子舒不舒服,感受福利待遇給不給力,好了鼓掌,不好就。
問題就出在了新縣長這裡了,劇中沒有任何一方去了解對方,去了解對方的意圖,都是按照以前的模式在自動進行。看著劇中都在談交流合作,其實沒有交流,沒有合作。黃四郎沒有發現這個新縣長有何不同?新縣長沒有心情認識結交黃四郎,老百姓只會鼓掌!打包帶走消耗品。其實只要黃四郎和新縣長知己知彼,他們就是加強的關係存在。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武俠劇和商業劇或者任何一種劇,只要遇見對手能說出幾天不見本事見長的話語來,一般都能從第一集打到大結局,菜鳥能成鳳凰,壞人也能變好人。而整個劇其實都是在收拾混不吝的存在,僅此而已。只會提要求而不想想自己的貢獻何在,耽誤的事是所有人的事,包括混不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