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第十兵團戰前會議上廖傑在盧參謀的煽動下主戰,唐思遠起義計劃泡湯。松江,秦鶴年為堅守楚軍軍規,寧願衡州爆發大戰也不願勸降廖傑。殷千粟再三努力卻只換回秦帥一句「我再考慮考慮」。可殷千粟卻沒時間再讓秦帥考慮了。
殷千粟即將趕往前線,楚軍數萬將士將何去何從?
見第十兵團起義無望,唐思遠決定帶領手下的雜牌師先起義,幫助共產黨拿下衡州。雖然唐思遠「開價」極高,但是中央軍委為減少傷亡,全部同意。
唐思遠的起義讓死神的鐮刀離楚軍又近一寸。按計劃,唐思遠會擋在楚軍和嫡系部隊前面,阻止他們與共軍交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戰場之上,槍炮無眼,廖傑能坐視唐思遠起義?唐思遠要真能擋住廖傑,第十兵團早就成功起義了。
唐思遠和他的雜牌師想要起義成功,就要先解決來自廖傑和楚軍的威脅。雖然唐思遠手下的雜牌師戰力不高,但也是兩個師的兵力,裝備齊全。而且唐思遠勢必會選擇偷襲楚軍,這樣一來,楚軍就算能鎮壓唐思遠的起義也必將元氣大傷。與此同時,楚軍還要與共產黨3萬先頭部隊作戰,老蔣的嫡系部隊又不一定會幫忙。
此情此景,楚軍可以說是孤立無援,危機四起。
秦帥絕不是薄情寡義之人,這一點從他時刻關注楚軍動向就能看出來。衡州前線,事關廖傑與楚軍數萬將士的生死,秦鶴年怎能沒有惻隱之心?但「寧死不降」的軍規是楚軍建立之初就定好的,多年來,楚軍憑此軍規所向披靡,斷不能輕易改變。
一邊是兒子的生死,一邊是楚軍軍規,這是親情與原則的抉擇。秦鶴年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十分擔心兒子,可他覺得勸降兒子就是背叛楚軍軍魂,這是他不能容忍的。因此,秦鶴年陷入兩難的境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根生,相煎何太急。
秦帥最後還是動搖了,他內心的天平向廖傑和楚軍傾斜,他想讓兒子活下去。所以他親筆寫下曹植的七步詩,希望廖傑能夠停止兄弟相殘。
秦鶴年寫完詩,就讓副官帶著他出門,很顯然是想給殷千粟詩。但秦鶴年心裡有個坎兒,自己始終邁不過去。他堅持認為幫助共產黨之後,自己將成為三民主義的叛徒,成為楚軍的叛徒。他不願如此,所以才中途改道去看外孫女,這是他最後的掙扎。秦鶴年還是太固執,不懂變通。
多虧秦帥改道,才能堅定他勸降廖傑的決心。
秦鶴年每次看孫女,必去學校對面的小吃攤,點上一份花螺,邊吃邊看。這回吃完小販沒收他的錢,不是因為上次秦帥中毒而愧疚,而是因為這是他最後一次擺攤,明天他就回老家了。秦鶴年很是詫異,一般回老家的都是在松江混不下去的人,老頭的小吃攤生意紅火,怎麼突然就回老家了?
老頭解釋說,國民黨統治時期,全家挨餓,兒子被抓壯丁,自己也差點充軍,無奈之下才跑來松江。後來共產黨解放湘北,給農民分田地,兒子運氣好被共軍俘虜,安全回家。所以,他準備回老家安度晚年了。
秦鶴年聽了商販的一席話,內心波瀾起伏。在自己眼中最為恥辱的「當俘虜」,在老頭眼裡竟然成了「運氣好」。國民黨讓全國民不聊生;共產黨讓百姓安居樂業,其實孫中山先生也好,三民主義也罷,不就是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嗎?
商販的話讓秦鶴年發現共產黨正在逐步實現他們當年革命的最終目的——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在百姓的笑容面前,他堅守「寧死不降」的軍規顯得如此可笑,如此過時。
我相信那一刻秦鶴年邁過了那道坎兒,老頭兒的話觸動、改變了秦鶴年,也間接拯救了前線數萬楚軍將士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