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微去年做了媽媽,聊起懷孕到生產,她就會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而最讓她津津樂道的就是"一千塊的事兒"。大大咧咧的馮微直到生產的當天下午還在小區裡溜達,晚上覺得肚子有點疼也沒當回事。半夜的時候感到疼痛變得有規律了,就趕緊叫上家人,大包小包的趕去醫院。
馮微天性樂觀,每次別人說生孩子很痛的時候,她都會打斷人家,說自己肯定能挺過去。結果宮縮開始之後,馮微知道自己天真了。她說剛開始的時候就像有人使勁踹她的腰,一下又一下的。她感覺自己已經挺了很久,一問大夫,還沒開到3指。
傻傻的馮微還問醫生還要挺多久,醫生樂了,說:"你這早著呢,等你疼的嗷嗷叫的時候就差不多了"。馮微說她瞬間就涼快了,看她這副樣子,醫生說:"要不給你上無痛吧,不過得家屬籤字,你要是同意,我就出去聯繫你家屬。"這個時候的馮微聽到無痛兩個字就好像得了救星,忙不迭的點頭。醫生出去讓他丈夫籤字,雖然有點猶豫,丈夫還是配合了。
馮微說:無痛一上,那個麻藥冰冰涼涼的流進後背,那就是地獄到天堂的感覺啊。雖然後期產程有點慢,但她還是順利的生下一個男寶。如今,馮微已經重回職場,開始了新一輪拼搏。請了育兒嫂幫著帶孩子。馮微還是大大咧咧,不過她多了一個義務工作,就是向身邊的孕婦推薦無痛分娩。每次她都跟人家說:"一定要上無痛,我保證這是你這輩子花過的最值得的一千塊錢"。
而並不是所有的產婦都如馮微這麼幸運。目前國內的無痛分娩率還不到10%。有一部分原因是產婦並不了解這項技術。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屬不願意產婦上無痛。主要的原因是:
擔心麻藥影響嬰兒智力;
麻藥的注射位置在腰部,擔心以後產婦腰疼;
費用較高;
而有一些陳舊的觀念認為女人生孩子痛一點才好,不痛的媽媽總是擔不起偉大兩個字。相信大家通過體驗或者看視頻了解過產前的陣痛大概是一種怎樣級別的痛苦。而對於頭胎的媽媽來說,從第一產程直到娩出胎盤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並非平時體驗時候的幾分鐘。這樣程度的疼痛是很有可能引起產婦的應激反應,從而影響到寶寶的。
所以,讓媽媽不疼的生產才是真的對產婦和寶寶的健康著想。而上無痛之前,醫生也會認真評估產婦的身體狀況。無痛麻藥的使用量比剖宮產低很多。目前臨床使用的劑量對於大部分普通孕婦來說都是安全的。
我們無需將給不給產婦用無痛,上升到關不關心,愛不愛的高度。很多家屬的擔憂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科學生產,科學育兒的作用正是破除傳統的固化思維,以科學的態度面孕育生命的過程。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如何讓女性能在更舒適,愉悅的條件下生產;如何幫助新手媽媽度過生產之後最初的恢復期,都必將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任何學習和了解都可能會緩解產婦的痛苦。畢竟,偉大不該來自於痛苦,母愛也不該是苦難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