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以北》維京人的故事

2020-08-13 鹿依牧

生活在南方的人,不免有些嚮往雪花飄飄,冰稜閃爍的北方,但對北方所指的又很有限,只知北方代表的是寒冷和冰天雪地。而英國作家埃莉諾·羅莎蒙德·巴勒克拉夫所著《北方以北》,會告訴你哪兒是地球最北的地方,自出現人類後,鬥轉星移,那裡又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前幾年最火熱、被喻為史詩級美劇《權力的遊戲》中,最恢弘的場面就是百萬的不死人軍團,氣勢洶洶地踏在遼闊的冰雪地上,跨越北境,向著氣候宜人的內陸挺進。《權力的遊戲》中主人公史塔克家族已是國度的北境之王,而比其家族封地更遠的地方,是守護整個國度的北境長城;長城之外,繼續再往北則是一片更廣闊的嚴寒之地,是人類不能生存、誕生著不死人類的地域。

人們往往對不了解的事物充滿好奇。如果說《權力的遊戲》中北境之北是一塊神秘的地方,那麼到中世紀才被世人廣泛地知曉,生活在寒冷的北極圈內、斯堪地那維亞島上充滿暴力和殺戮的維京人,在揚帆出海走向英格蘭的剎那,則讓人更充滿了畏懼感。

埃莉諾畢業於英國劍橋,讀書期間她便對維京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更好地了解維京人的發展史,她不惜放下學業,遊遍廣袤的北方,斯堪地那維亞島、格陵蘭島,挪威、丹麥、芬蘭,維京人生活與存在過的北極圈國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埃莉諾著迷於維京人中世紀之前敢於與全天下人爭奪財物的力量;也欽佩維京人中世紀後期毅然放棄好戰、能戰的天分,進入文明社會的智慧與開創精神。她寫下《北方以北》,想讓維京人的故事與精神流傳下來。

而維京人,最初以殺戮與血腥為人所知。中世紀以前,維京人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島周圍的土地上,終年嚴寒,土地貧瘠,維京人沒有條件、也不會耕種,更沒有其他可發展的副業,只有靠掠奪他人才能維持生活。

維京人並不是一盤散沙的去劫掠。讀者如果看過《維京人傳奇》便會知道,他們勇猛無畏、聰明有計劃,知道談判和設陷阱,而一旦殺戮起來,更是以性命相搏,他們是天生的戰神,無往不勝。他們也是有組織的強盜,又是最初的海盜。因不滿足貧困之地,維京人把眼光投向海的遠處、島的另一邊,他們自做羅盤、造船出海,以勢不可擋之力量,去徵服富饒文明的英格蘭。

歷史記載最大規模的劫掠是公元793年,英格蘭林迪斯法恩島上的教堂遭到從海上突如其來的維京人的攻擊。一時間「旋風大作、閃電劈空,只見群龍如火,在天空飛騰。維京人大肆地蹂躪踐踏、燒殺掠劫,把上帝的教堂夷為廢墟。」搶劫和殺戮他人自己得以謀生,是維京人許多年生存的手段。

維京人信眾神,信暴力和血腥。世界上最殘忍的酷刑,被認為是維京人發明的「血鷹」。維京人仇恨敵人和背叛的人,「血鷹」便是用來懲罰他們仇恨之人的刑罰。

「血鷹」不僅殘酷,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藝術感的刑罰。受刑者跪著,從背後剁掉肋骨,然後同肺一起扯出,把肋骨和肺像一對翅膀一樣在後背展開,隨之人被高高吊起。受邢者的兩片肺殷紅滴血,遠遠望去,如一隻即將展翅高飛的血鷹。據說受刑前,會被灌以某種草藥,令其痛苦多天才死亡。

對於靠搶劫為生的維京人來說,必須要強悍才能在戰爭中生存下來。以後許多次,維京人往返英格蘭海岸線進行搶劫,凡經過之地,沒有軍隊可以阻擋。但維京人並不愚昧,他們明白,燒殺劫掠獲得的財富並不是長久之計,充滿血腥的生活也不能造福後代。

維京人想融入到富饒的土地和文明的生活中,於是他們開始與當地人談判,爭取有一塊肥沃的土地能讓族群安居樂業。不管怎樣,維京人脫離了嚴寒和貧瘠,不再以搶劫為生,他們渴望了解世界,甚至圖謀發展,開始向四面八方地去探險,去尋找新的機會。

中世紀後,維京人的足跡踏遍世界各個角落:北至北極內圈,南到耶路撒冷,西到格陵蘭島,東至俄羅斯。他們開始從事貿易、自然資源和國際運輸為基礎的各行各業;子孫後代與當地人通婚,一度野蠻兇狠的維京人徹底融入到文明生活中。

即使維京人曾被認為是斯堪的納威亞惡棍、毛髮濃密的異教徒,且以殘忍暴力著稱,但在英國2014年的民意調查中,仍有31%的英國人認為自己可能有過「維京祖先」,身上流著維京人的血液。

現代經濟學家有種理論,人們如果是去攫取而不是創造;如果是去掠奪而不是生產,那麼這個社會只會陷入退化。而維京人如果只知道一昧地搶劫他人,總有一天會被比自己強大的力量消滅。維京人似乎在一千年前就已經理解了這種經濟學理論,及時地改變了生存方式。

歲月流淌,維京人勇敢善戰、遠涉他方、駕船闖蕩世界的歷史,被世人演變成許許多多不可戰勝的神話,記錄在北歐的薩迦(故事)中。猶如東、西方的創世神話,北方的最北之地,也有著一個曾經戰無不勝的民族,流傳下許多兇猛、強悍且智慧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唐德鑫|《愛爾蘭人》從「拓荒歐洲」到「拓荒北美」的悲壯史詩
    維京人統治都柏林長達300年,中間也曾被短暫地驅逐出去。最後,維京人與當地土著凱爾特人相互融合,創造了一種混合文化。除了都柏林,維京人還建造了其他幾座愛爾蘭城鎮,例如沃特福德(Waterford)、韋克斯福德(Wexford)、威客洛(Wicklow)與利默裡克(Limerick),這些城鎮後來成為愛爾蘭最早的貿易站。在中世紀,維京人最喜歡的商業模式,是「奴隸貿易」。
  • 一部劇涵蓋《斯巴達克斯》《維京海盜》《權力的遊戲》等元素
    Netflix最近不聲不響的上映了一部魔幻劇,涉及的元素眾多,有《斯巴達克斯》的羅馬教廷、有《維京海盜》裡的維京人來犯,有《權力的遊戲》裡的魔幻魔法,這麼多的東西匯集在一起,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來,一起瞧一瞧!
  • Netflix一部劇涵蓋了斯巴達克斯、維京海盜、權力的遊戲等元素
    Netflix最近不聲不響的上映了一部魔幻劇,涉及的元素眾多,有《斯巴達克斯》的羅馬教廷、有《維京海盜》裡的維京人來犯,有《權力的遊戲》裡的魔幻魔法,這麼多的東西匯集在一起,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來,一起瞧一瞧!
  • 《北歐神話》昔日維京人四職業,除了航海、經商、當海盜,還有啥
    北歐神話和希臘神話是歐洲古代主體的兩大神話,今天我們花開兩朵,只表一枝,跟著茅盾先生,撥開歷史的迷霧通過《北歐神話》一書和這些神話故事來了解北歐五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民族的集體記憶。北歐,這個被稱為「地球最像外星球的區域」,常被人以「世界盡頭」「冰與火之國」冠以美名,以極致的神秘和孤寂遺世而獨立。
  • 南方與北方:看蒸汽時代的英國北方工廠主與南方貴族女兒的愛情
    一部《南方與北方》詮釋了一段蒸汽時代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南方貴族女兒瑪格麗特與北方工廠主桑頓的愛情故事,堪稱工業版成長於英國南部田園風光中的瑪格麗特,父親辭掉牧師的工作,舉家搬遷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鎮米爾頓。不同於赫爾斯通的溫暖舒適,處於工業革命時期的米爾頓又陰冷又髒亂。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魯的工人、棉絮飛舞的紡織車間。如果不是深愛南方那迷人暖意的氣候,如果不是不舍那些在風中搖曳的黃色薔薇花,瑪格麗特也不會在初來乍到北方時,對這個被霧霾籠罩的工業小鎮些許偏見。
  • 大張淡-北方小村故事
    聽到大人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曾經多次想像十幾歲的小祖父跟在貨郎後面汗流浹背走路的情形,不知道他一路走來經歷了多少苦難?是不是經常餓肚子?晚上在哪裡睡覺?有沒有鞋子穿?出汗了怎麼換洗衣服?想老家親人了怎麼辦?唐僧到古印度取經經歷過的艱難險阻也不過如此吧!
  • 《我把北方念給你聽》——淳樸的人,現實的社會
    我大吼著她的名字,在這人跡混亂的事故現場,每個人的悲痛和都來不及供別人瞻仰。★雖然作者寫的比較玄幻氣息,在這個世上本沒有什麼靈魂擺渡人,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命運的殘酷,無情和我們對比的無奈。所以說永遠不要等人死了後再去後悔。悔那些沒能一起做過的事情,生命有限,趁現在我們還可以掌握一切的時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不要想太多的後果等等,不然就晚了。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11(南方阿福在北方救老貓的故事)
    老奶今天就給大家講了一個和老黌山有關的故事,在清朝的時候,一個浙江的商人名叫張福,在山東經銷茶葉,阿福經銷的茶葉質量好,價格實惠,深得當地人的喜愛,見面都喜歡稱他為阿福。有一次阿福在秋天往般陽城(現淄川)運送茶葉,走到周村後,天色已黑,就找個客棧住下,因走路太累就早早休息了,半夜就聽到有貓的哀嚎聲,阿福本是熱心的人,聽到貓不同尋常的叫聲,就出門查看,發現門邊躺著一隻老貓,仔細查看,不遠處有條毒蛇躺在草叢中,阿福明白了,這隻貓和蛇搏鬥,被蛇咬傷,阿福就把貓抱進屋裡,南方蛇多,阿福自己就帶蛇藥,急忙把蛇藥給貓敷上,並給貓處理傷口,一直忙到天明,貓醒過來了,
  • 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方大廈
    可是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忙著生,忙著死,所有人都是如此窘迫的姿態。令我不忍心再向別人索求關懷。如果我們想不對人或事失望,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對它給予任何希望。這不是絕望,這是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亦是獲取幸福感的前提。
  • 《遙遠的鄉愁》:北方的「地窨子」裡,埋藏了少年的多少心事?
    其實,往往在紅塵中翻滾了多年以後,我們都無法再做回心地簡單的人,也無法回到每個人都眷戀的「人之初、性本善」。過去的時光裡,埋藏了那個年代無數的故事。每個人的身上,都蹭滿了黃土;每個人的身後,都是一小堆一小堆的地瓜。這些東西,就是整個冬天和春天的過活了。
  • 《南方與北方》貴族女兒與工廠主的愛情蒸汽時代的《傲慢與偏見》
    一部《南方與北方》詮釋了一段蒸汽時代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南方貴族女兒瑪格麗特與北方工廠主桑頓的愛情故事成長於英國南部田園風光中的瑪格麗特,父親辭掉牧師的工作,舉家搬遷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鎮米爾頓。不同於赫爾斯通的溫暖舒適,處於工業革命時期的米爾頓又陰冷又髒亂。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魯的工人、棉絮飛舞的紡織車間。如果不是深愛南方那迷人暖意的氣候,如果不是不舍那些在風中搖曳的黃色薔薇花,瑪格麗特也不會在初來乍到北方時,對這個被霧霾籠罩的工業小鎮些許偏見。
  • 我是一個來自北方的狼族
    我都說沒有,可我一個北方人在南方工作了五年了,我沒回過家,老公也沒來過,我自己在這邊買的房子,他們也清楚,我其實是一個人,但我從來沒有明說過,因為我不想再和任何男人有染了。他們講話我感覺跟我也沒關係,我年紀比他們都大,我女兒都大學畢業了,他們都三十多歲,我一個地的,人家也沒人能看得起我,這邊比我老家工業發達,經濟比我們家鄉發達,好在我們公司,做事都是憑能力,不管你是來自哪裡的,家裡條件多差,把工作做好就比別人不少拿工資,在一起工作,求同存異吧。又過了兩天,組長又來我這邊,又趕上那位女同事來到這裡,她笑嘻嘻地問我:「咋天你是休息了嗎?」我說:「是的。」
  • BBC經典名著改編劇,南方與北方,工業時代的傲慢與偏見
    後來,她的大多數作品都發表在狄更斯主辦的刊物上,其中就包括這部《南方與北方》。》是蓋斯凱爾夫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講述了英國南部的瑪格麗特一家搬到全然陌生的北方工業小鎮米爾頓後的生活,通過女主與棉紡廠廠主桑頓的故事,將工業發展中的北方與充滿田園風情的南方做對比,深入地表現了19世紀工業化所引起的諸多變化和衝突,體現了作者對貧苦勞動大眾的同情,以及她希望促進不同社會階級相互了解並和解的意願。
  • 江城子.送寒衣——記北方古歷十月初一寒衣節,這個節的起源是啥
    在北方傳奇故事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裡後,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由於孟姜女千裡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 從狼王破腹救狼崽的故事談起
    從狼王破腹救狼崽的故事談起劉荊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因為實在感人,所以,我一直難以忘懷。故事的主人公吳海醫(化名)是一家小企業的老闆,他開著廂式小貨車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大西北想收購皮貨,這裡曾經是狼的王國,後來,經過人們肆無忌憚地獵殺,狼越來越少了。吳海醫到一家餐館去吃飯,他看見餐館裡有人吃狼肉,就對老闆說:「老闆,野生動物不能夠吃。」他看見老闆不理睬他,吳海醫又說:「狼是國家保護動物,不能夠吃。」老闆說:「你這個人真是話多,你不吃狼肉是你的事,其他人吃狼肉管不著。」
  • 北方小城,一個過來人的回憶(之三)
    不知道小城有沒有過南城門、南城牆,反正小城裡的人呢,都愛叫緊挨著大江的那一片兒地兒為城南。大江啊,他信步的從北方省的東南方走來,不曾做過盤旋和停留,但卻單單的在小城的城南這裡,多情地慢下了腳步,似乎探頭探腦的在窺視著小城。並且就在這裡彎了過去,一頭向著北方,而後,又在離小城城北不大遠的地方向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