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北方的「地窨子」裡,埋藏了少年的多少心事?

2020-10-03 萍漂雲南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一


能在平凡的日子裡,過著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你的心簡單,那麼這個世界也簡單。

其實,往往在紅塵中翻滾了多年以後,我們都無法再做回心地簡單的人,也無法回到每個人都眷戀的「人之初、性本善」。

過去的時光裡,埋藏了那個年代無數的故事。

心酸也好,幸福也罷,都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一個時代結束後烙印在每個人的痕跡。或深或淺,或早已忘卻在風裡……



吃地瓜秧子,是當時農村裡口糧青黃不接時,用來「江湖救急」的辦法。

社員們最看重的,還是地瓜秧下面的東西——只有地瓜,才是最能果腹的寶貝。

在我們那一帶的平原農村裡,當時最主要的口糧就是玉米和地瓜,而小麥則是逢年過節時為了「顯擺」一下才吃一點的。

玉米和地瓜雖然都是粗糧,也都是比較高產的農作物,所以過日子最實惠。

每年到了地瓜豐收的季節,大片田地的地瓜歸生產隊所有,隊裡要督促著收穫了儲存或者變賣了留著救急用。

而小塊和田邊地角上栽種的地瓜,則會按照人頭分到各家各戶,由社員自己翻刨了回去吃。

而最熱鬧的,也就是社員分到一小塊屬於自己的地瓜時,家家戶戶用鐮刀劃拉開上面乾枯的地瓜秧子,小心翼翼地用鐵鍁掘下來。

往往一鐵鍁掘上來,就「咕嚕咕嚕」地、滾出好幾塊肥嘟嘟的地瓜。

所以,每一鐵鍁下去,翻上來的都是大家的希望。

有時候,一鐵鍁土翻上來,就露出一窩擁擠在一塊的地瓜,大家索性丟掉鐵鍁,小心地用手扒拉出來。

每個人的身上,都蹭滿了黃土;每個人的身後,都是一小堆一小堆的地瓜。

這些東西,就是整個冬天和春天的過活了。



2‍

爸爸教書時間長,很少幹農活,也很不屑於幹農活。但到了這時候,只能趕著旱鴨子上架。

他往往一鐵鍁下去,「咔嚓」就鏟斷了一兩塊地瓜。

被鏟過或鏟斷的地瓜,很不耐放,要趕緊著吃才行,不然就壞了。

為此,就連脾氣很好的媽媽,一旦看見爸爸鏟壞了幾塊地瓜,也是心疼得不行。

跟他奪過鐵鍁,自己來掘土,讓爸爸跟在後面撿拾地瓜。

那時候,因為從小和媽媽在一起生活,所以很多觀點也傾向於媽媽。感覺爸爸在外教書時間長了,確實是連簡單的農活都做不來,真是有點「書呆子」。

其實,很多年後才明白另外一句話:「我們的歡樂,是母親臉上的微笑;我們的痛苦,是母親眼裡深深的憂傷。」

第一輪鏟過去,基本上大的地瓜都被翻了出來。

但地瓜和花生一樣,是永遠翻不乾淨的;有些沒鏟到的地方,說不定會藏著大地瓜呢!

所以,在鏟完第一輪地瓜後,社員們先將翻出來的「勝利果實」,裝在各種各樣的袋子裡,扛的扛、背的背,先運回家去。

之後,就是「翻地瓜」了。

避開之前鏟過的地方,在旁邊掘土尋找。

這時候,就有點尋寶的感覺了。

雖然翻的地瓜個頭都小了,最小的只有指頭大小,但社員們還是如獲至寶地撿起來。



3‍

在生產隊幹活時有句俗話,叫「添人就添力,放屁就添風」;而翻地瓜時,則是「挖到籃裡都是菜」,再小的地瓜也能填飽肚子不是。

往往一天下來,也能找個半口袋小地瓜;家裡人多的家庭,有時候能找到一口袋,這就不得了啦。

自己分到的一點地找完了,就開始去生產隊裡鏟過地瓜的田裡去找。

有些社員長於算計,在給生產隊鏟地瓜時,自己負責的那幾趟地瓜,就少翻出來一點出來,他自己記著在是在哪一片就行了。

等到了這時,就匆匆帶著一家人,到他為生產隊鏟過的地方翻找,往往能找出來很多。

其實,社員的這些小把戲,對老隊長來說他都明白。

他肚裡跟明鏡兒似的,但也知道這些人家孩子多、吃喝拉撒用度大;即便藏點私心,他也就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再去計較。

這也是老隊長的厚道所在。

所以,儘管那時生產隊裡間隔幾年也會重新選舉隊長,但我們的老隊長卻好像是世襲的一般,從來沒被選下去過。

以至於若干年後,他還將「隊長」的位置「傳給」了他的兒子——我的一個叔叔。

對此,大家依然沒啥意見。



4‍

地瓜收下來,除了留下吃的,有的人家還會富餘出來一點,就會曬成地瓜幹

各家將最好的地瓜留下,將差一點的地瓜和挖掘時被鏟過的地瓜,就用菜刀或一種專門切地瓜片的「礤床子」,將生地瓜切成片,丟在房頂上慢慢曬乾。

礤床子是一種專門切地瓜片的東西.

拿著地瓜往礤床子的鐵片上一蹭,一片地瓜就切下去了,切地瓜片的速度很快。但因為用礤床子切地瓜片有時會搓到手,所以媽媽從來不用。

況且,當時,那種工具也少,一個村裡也沒幾個,都用的時候也不好去借。

地瓜幹曬乾了,有兩個很大的用處,一是可以去集市上賣了換點零花錢,二是可以到供銷社裡去換點白酒。

當時,其他糧食緊缺,能用來釀酒的也就是地瓜幹了,這種酒大家俗稱「瓜幹酒」。

我記得每年地瓜幹曬好時,爸爸都會慫恿我用小布袋拎著幾斤地瓜幹,到供銷社給他換點白酒喝。

至於當時是怎麼兌換的,早沒了印象。

但農村裡貪杯的社員,也只有在這時候才能解下酒蟲。



5‍

當秋風蕭瑟、田野枯黃時,生產隊的大田裡,基本上就連手指頭肚兒大的地瓜也沒有了。

這時候,大家就在家裡忙著貯藏地瓜。

北方的冬天比較寒冷,有時候會凍得地面龜裂。

這些地瓜比較嬌嫩,在屋裡和地面上是放不過冬天的,一旦凍壞,就變了口味,苦澀澀得難以下咽。

所以,冬天一定要將地瓜貯藏在地下。

那時候,幾乎每家的院子裡都有一個地窖,北方人喊為「窨子」或「地窨子」。

在院子的一角,像挖井一樣倔下去,至少要一丈多深。口小肚大,裡面大概有一間小屋那麼大,不但可以貯藏地瓜,還可以貯藏冬白菜和大蔥之類不耐凍的東西。

家裡孩子多的,「窨子」就要挖得大一點,人口少的就挖得小一點。

那些「地窨子」,有時也是孩子們捉迷藏最好的地方。但每次被大人看見了,都要挨一頓臭罵;有的孩子屁股上,還要被大人的鞋底子扇得紅腫起來。

所以,能去「地窨子」裡玩的時候比較少。

那些北方的「地窨子」,也留下了那一代的無數少年的心事。

小時候,鑽過很多人家的地窨子玩捉迷藏,感覺很好玩,所以也希望自己家也有一個這樣的「窨子」。但因為我們家要貯藏的東西少,基本上用不著「窨子」。

再說,挖地窨子是個很費體力的活,尤其挖到下面,那麼多土要從很小的「窨子」口裡弄出來,沒幾個人配合是挖不成的。

爸爸不在家,媽媽自己也挖不了,所以,我們家就從來沒有過「地窨子」。



6‍

俗話說:「百菜不如白菜。」但沒有「地窨子」,過冬的地瓜和大白菜就不容易貯存。

後來,媽媽跟別人學了一招,在靠近牆角的爐子邊上,放上一堆地瓜,上下都覆蓋上厚厚的幹沙土。

沙土細膩,遮蓋瀰漫了所有的地瓜縫隙,這樣也能讓地瓜安全過冬。

但大白菜就不能放在屋裡,白菜雖然砍下來了,但在溫暖的地方還會生長。時間長了,白菜心就會長出來,不好吃。

所以,還是要將白菜放在稍冷但還不至於凍壞的地方。

所以,每年北方快下雪時,爸爸就在院子裡鏟開凍土,挖一個一米見方的深坑,下面鋪上一層細軟的麥秸。將白菜倒著排進去,上面也蓋上一層麥秸,還要壓上厚厚的土。

最後,還要在坑子的中間插上一束棒子秸,以便於透氣。

這樣貯藏的白菜,既透氣還不會腐敗。

因為白菜頭朝下,也不會再生長,就能到春節前後還能保持新鮮,也是一個不錯的貯藏辦法。但很多時候,靠近地面的白菜還是會凍壞一些白菜幫子,但數量不多。



7‍

北方的「地窨子」,跟北方的歷史一樣悠久。

因為北方冰凍三尺的寒冷裡,只有「地窨子」才能保持冬天裡除糧食外的唯一一點鮮活食物。

在抗戰期間,北方特有的地窨子,也曾庇護了無數人的生命。

特殊的年代裡,「地窨子」發揮了幾乎和地道一樣的作用。

後來,北方的冬天逐漸不再這麼寒冷,地瓜即便放在屋裡也不會再凍壞;而北方的反季節蔬菜,也鋪天蓋地地出現在冬天的餐桌上。

大白菜不再是北方唯一的過冬蔬菜,「地窨子」也就逐漸失去了它的作用。

夏天的一場場雨水,泡塌了院角常年失修的「地窨子」。

很多人索性拉點土來,將坍塌下去的「地窨子」填平。

再後來,隨著生活的提高和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地窨子」也沒有了實用功能,家家戶戶的冰箱加大了食物和肉類的儲存功能.

一年四季都可買到的蔬菜,讓「地窨子」徹底退出了北方的院落,逐漸成為一個遙遠的記憶。

於是,像很多消失的歷史一樣,北方的「地窨子」除了東北三省還有一些偶爾在用外,逐漸在中原絕跡。



無數年後,在西南邊陲的街頭,微醺的民風混著秋日午後的暖陽,竟然有些許的恍惚……

當年那個在自家庭院裡有個地窨子的想法,居然歷經了半世的光陰,依然無法抹去,還是那麼固執地紮根在記憶深處。

再若干年後,即便後人再提起「地窨子」這個詞,或者只能從「老鼠打洞」這個詞去聯想了。

也一直感慨著一句話:精彩的人生是在挫折中造就的。

挫折是一個人的鍊金石,許多挫折往往是好的開始。

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我,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絆馬索,你就會發現自己生命中的太陽,熠熠閃耀著光彩!

相關焦點

  • 《遙遠的鄉愁》3、你還記得上個千年的故事嗎?
    《遙遠的鄉愁》之三「千載難逢」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成語。20年前,當時間的巨輪從公元1999年邁入2000年這個節點時,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有夜靜更深和生活坎坷時,才會想到故鄉,才會想到「詩與遠方」,才會想起心底遙遠的夢。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多年前,很多古建築、古村落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建築,安全而牢固。但是,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和改變,現在也搶救性地保留了很多倖存的古建築和古村落,為我們追尋鄉愁留下了些許痕跡。
  • 《遙遠的鄉愁》:矮牆裡埋藏的那些秘密,讓我遺憾了很多年
    《遙遠的鄉愁》之二十五我們的生命中,總會有一些遺憾。在最美的季節裡,會錯過花開;在最美的年華中,會錯過相遇。徘徊在情感邊緣的人性,形成了一種怪圈,平添太多的遺憾。其實,從降生人世,我們就坐上了生命的列車。
  • 《遙遠的鄉愁》:我家的表親數不清,不細算都不知道有多少個?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七一段路,走不通,那就改變方向;一件事,太糾結,那就選擇放下;一些人,不真誠,那就選擇離開;一種活法,很累,那就換個方法試試。僅我媽這邊,我就說不清到底有多少表哥和表姐;再加上爸爸這邊的表親,也沒仔細算過有多少。所以,我家的表親數也說不清。
  • 《遙遠的鄉愁》:無數年後,暴雨突襲的「雨沫」聲,還是讓我驚魂
    《遙遠的鄉愁》之一百零二閒門向山路,清輝照衣裳。時間的馬車踏過歲月從不停步,我們似乎卻在人海浮沉中,悄然失去了原本的模樣。因此,有些心事,寫在心裡就好。偶爾用婉約的文字讓心事見見光、透透風,然後再將心事塞回心裡,讓它隨著時光慢慢腐爛,直至化成塵埃!
  • 《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四《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隨著氣溫下降,許多生活在北方的鳥,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遷徙但在雲南這裡,四季如春之地生活的鳥兒,卻不用受奔波勞累,依然在熟悉的家園裡享受生活。
  • 《遙遠的鄉愁》:轉過一個千年後,農村再也沒人會做薺餾這種麵食
    《遙遠的鄉愁》之115這個世界層層疊疊地向我們展開,這一刻迷離的面目,下一刻就會清晰;這一刻不能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事實,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是的,就這樣,我們不斷消除著自我的狹隘、偏激和片面,一點一點甦醒著。活到老,並一直醒悟到老。
  • 《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演著千百年的循環,也是中國糧農的歷史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九資料顯示,截至到2017年,世界人口的總數已突破了75億。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顯示,若全球人口增長狀況一直維持固定速度,那麼到2050年,全人類將遭遇嚴重的食品短缺。即使現在,其實都有近乎1/7的世界人口面臨食不果腹,還不包括那些正在遭受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足以及其他營養不良的人。
  • 《遙遠的鄉愁》:小時候,玩過騎秫秸「跑馬」、「過家家」遊戲嗎
    《遙遠的鄉愁》之十九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沒必要攀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風有風的自由,雲有雲的溫柔,沒必要模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鄉鄰們就約著幾個街坊,在院子裡砸上兩三個木頭橛子,拉上麻繩,把光溜溜的杆秫秸放在幾道麻繩裡。然後,那頭的幾道麻繩拴在幾根棍子上,分別把棍子轉個圈,一根秫秸就被緊緊地勒在麻繩裡。之後,再放進一根秫秸,棍子再轉一圈,再勒一下。
  • 《遙遠的鄉愁》:那種鄰裡間互相體諒的濃濃感情,其實一直都在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七「捉知了」的故事(3)舊時光活在舊靈魂當中,欲望過敏開始由癢變痛,憐憫時的樣子光潔如初。等若干年後,等跨過了一個千年,當我在遙遠的西南城市裡生活時,儘管走遍了邊境的山山水水,見慣了很多原始森林,卻再也聽不到在北方讓人心煩的蟬鳴。或許是時空不對,又或許是地域不對。
  • 《遙遠的鄉愁》:野兔闖到老娘們的褲襠裡,居然被她一屁股坐扁了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七「打野兔」故事系列之四一場綿綿的秋雨,洗淨了天空。太陽調皮地在雲裡鑽來鑽去,在所及之處編織斑駁的夢。因為不再年輕,所以,更珍惜眼前的每一段時光。當下的日子,秋意盈盈,秋露凝香。心靈的沉寂之期,靜享一季安暖時光,走過一段美妙華年。
  • 《遙遠的鄉愁》:生產隊裡的把式,咋把槓桿原理琢磨得那麼精緻
    遙遠的鄉愁》之五十五有一些人和事,在身體裡慢慢走散,你用一些茅草壓抑著火焰;無法放下風中的燭火和旋轉的紙燈,想起一個人,又打消念頭,在瞬間經歷所有的夢幻寂滅。北方平原上屬於溫帶氣候,一年只能兩收。冬小麥到夏天收割後,再來播種秋季的玉米,如此循環往復。每年秋天玉米收穫後,冬小麥就要播種了,小麥要捱過一個寒冷的冬天,到次年夏天才收穫。因為小麥的整個生長期有八個月,所以北方的冬小麥的麵粉,都很筋道。
  • 《遙遠的鄉愁》:在農村打圍,往野兔前面開槍,土槍才會命中兔子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四「打野兔」故事系列之一莊子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達到極致的快樂是在內心深處,是沒有表現的。真正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合、與天地相感應的樂;真正的榮譽是沒有讚揚、沒有名譽的榮譽。也只有在那時候,家裡的孩子們才能跟著多少啃兩塊野兔肉
  • 《遙遠的鄉愁》:孩子們捉知了時,有點像是「粘杆處」在夜間行動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五《捉知了的故事》之一野心和激情在蹉跎中枯萎,一身風華空付一枕黃粱。在這片夏日蟬鳴蟲聲寂寂的森林裡,你是否找到你初心無畏的夥伴?但在北方的農村裡,孩子們卻能在夏天自己找點蟲子肉來解饞,而且找來的肉比一般家禽的肉還香,那就是挖知了來吃。北方人說的「知了」,就是蟬。在北方,未蛻皮的蟬被孩子們稱為「節留龜」。
  • 《遙遠的鄉愁》:撿不到糞的孩子,只好去牲口棚裡「借兩抔牛糞」
    《遙遠的鄉愁》之五十二每一枚玫瑰都有刺,正如每個人的性格裡,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愛護每一朵玫瑰,並不是得努力的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學習如何不被她的刺刺傷。到快要回家時,才發現糞籃子裡基本上還是空的,就一個個愁眉苦臉地磨蹭半天,才溜索著回家。有的搗蛋的孩子,實在沒招了,就溜到生產隊的頭棚(牲口棚)那裡。
  • 《遙遠的鄉愁》:一盤小炸魚,被鄉鄰借來借去地「頂菜」待客
    《遙遠的鄉愁》之二十二一個男人在砧板上放了一個西瓜。準備就緒後,他開始將整個西瓜切成片。隨後,他只拿起了其中一片西瓜,咬了一小口,然後將剩餘的西瓜全都扔進了垃圾箱……這段社交媒體上的視頻,只是網絡上千千萬萬有關浪費食物的視頻之一。
  • 《遙遠的鄉愁》:小時候,小妹每次看見老爸,就像老鼠見了貓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人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因為生活,因為變遷,於是,就有各種各樣各式的「桃花源」。照著陶淵明的文章,照著自己心中需要的樣子……照著虛無縹緲臆想,種上桃花,改編族譜,編造故事……多年後,我生活在西南邊陲,見過香格裡拉的魅力,也見過壩美「世外桃源」的神奇清幽……然而,驚嘆之餘,心底最懷念的還是那片生我養我的大平原,當年北方平原上一個毫不起眼的破舊小村莊
  • 《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的樂趣,半個世紀後依然記憶如新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八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有一塊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的風水寶地,像一顆晶瑩閃亮的明珠,鑲嵌在逶迤西去的罕山腳下,明澈如鏡的霍林河畔……1‍在北方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年代雖然打麥子也不是輕鬆的活,但畢竟不用在田裡收割;怎麼說也是集中在一個地方忙活,多少比割麥子要輕鬆點。麥垛上層的麥捆上還閃爍著露水,就被從高處丟下來。
  • 《遙遠的鄉愁》:拿了獎的那個崽,回家竟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三約翰·列儂曾說:「五歲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快樂是人生的關鍵。上學以後,他們問我長大後的志願和夢想是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說我沒搞清楚題目,我告訴他們,是他們沒搞清楚人生。」,忽然看見遠遠地有個婦女從公路上下來,直接走到地裡來。
  • 《遙遠的鄉愁》:都說「山西好風光」,但小時只知「山西煤炭多」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四所有的突然牛逼,背後都是玩命的死磕!四季的輪迴中,其實,太陽一直都在,它就在那裡,只是不斷有雲層遮擋了它的光芒,讓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溫暖。在人生的輪迴中,其實,又何嘗不是一樣呢!機會、幸福和成功也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被心中的雲層遮擋了實現。
  • 《遙遠的鄉愁》:當過兵的姨夫,退伍後回來給鄉親們看病從不收錢
    《遙遠的鄉愁》之九十走過四季,走過流年。媽媽曾經說起,她在讀初中的時候,六姨夫曾經到莘縣她就讀的學校裡去找他。找到媽媽的時候,她還在上課。姨夫不管三七二十一,探頭往教室裡看了半天,看到媽媽後,就咧著大嘴笑:「小桂,可找到你了,我來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