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的樂趣,半個世紀後依然記憶如新

2020-10-10 花舞大唐春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八


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有一塊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的風水寶地,像一顆晶瑩閃亮的明珠,鑲嵌在逶迤西去的罕山腳下,明澈如鏡的霍林河畔……

「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錢包那麼小,哪也去不了。」

嘆息之餘,也不禁感慨。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願提起,更不願忘記,就那麼一直塵封在內心的深處。

多年以後,是否還會想起,還是早已忘記……



1‍

在北方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年代,夏天的小麥要全部手工收割,用畜力和人力集中運到打麥場上。

至此,緊張的麥收才過去一半,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麥粒碾壓出來。

每天,天還不亮,生產隊的破鍾,就像催命符一樣地在村角響起。

這時候,老隊長敲鐘的節奏就明顯急促了一些。

睡得迷迷瞪瞪的社員們,一邊詛咒著,一邊哈欠連天地到村角走去,晃晃悠悠地往打麥場上集合。

經過一周連續的搶收,大家的精力都被耗盡,就連走路都在打著盹。

到了打麥場上,老隊長叼著旱菸袋,已經蹲在滾駝子上等著大家。


看著社員都到齊了,他立即分派活路,招呼大家將麥子攤曬在打麥場上。

雖然打麥子也不是輕鬆的活,但畢竟不用在田裡收割;怎麼說也是集中在一個地方忙活,多少比割麥子要輕鬆點。

麥垛上層的麥捆上還閃爍著露水,就被從高處丟下來。

大家拖著沉重的麥捆到打麥場的邊上,揪住「麥要」的接頭,隨手一抖,金燦燦的小麥就「譁啦」鋪灑了一地。

一個個麥捆被抖開時,還散發著麥稈的潮溼和清新麥香。

層層的麥浪,層層攤開,厚厚地覆蓋了整個場院。



2‍

「差不多了,今天就打這些了!」

聽見老隊長的號令,在麥垛上的社員也跳下來,將抖散在打麥場邊上的「麥要」收集起來。一把一把地捆好,斷了的或者不能用的直接挑出來丟掉。還能用的就理順了,捆綁好放在場院屋裡。

麥收結束後,生產隊的保管員會集中拿到倉庫裡,等明年麥收時再拿出來用。

之後,大家每人找一把排叉,從打麥場的邊上開始,一點點將抖散的麥綹子抖得更散、更蓬鬆。


這樣,太陽出來後很容易曬乾。打場時,也能更輕易地將所有的麥粒都打壓下來。

這一遍活忙完,大家也累得不行了。

老隊長擺擺手,大家就一窩蜂地回去吃飯。

吃完早飯後,大家還可以稍微迷瞪一會。

但到半晌時,大家又要折回來,將所有的麥子再翻一遍;將底下的麥子抖摟在上面,而且還要又翻又抖,很是考驗腕力。

這時候,太陽也逐漸熱辣起來,打場的前奏也到了。



3‍

生產隊的幾頭牛都已經餵飽,肚子滾瓜溜圓地被牽到打麥場邊上。

平時,生產隊裡和飼養員是很捨不得給這些牲口加料的,草倒是隨便吃。所以,這些牛都是瘦得肋骨一根根地凸顯在牛皮下面。

也只有到了春耕、麥收、秋收、秋耕的幾個時節,生產隊才捨得讓這些牲口多吃幾口料。

所以,吃飽了的牛兒,在打麥場邊上互相搖晃著牛角,前蹄不停地往後刨著土,一副隨時可以衝鋒陷陣的狀態。

到中午陽光最熱辣的時候,老隊長擺下手,幾個老把式頭上箍著白毛巾,上身穿著敞開了兩排紐扣的粗布褂子,揮舞著長長的鞭子。

打麥場邊上的幾頭牛,已經兩頭一具地套在一起,兩頭牛的後面拉著滾駝子,打麥開始了。


打麥場被分成幾個小塊,每個把式各站一邊,吆喝著牛兒拉著滾駝子走入打麥場。

這時候,覆蓋在打麥場上的麥子有一尺多厚,牛兒才踏入進去,就感到了吃力。

隨著清脆的鞭響,兩頭牛「吭哧吭哧」地埋下頭,莎木做成的弓形的牛梭子,深深地陷進牛脖子的皮肉中。

每走一步,牛梭子和牛皮都會磨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沉重的滾駝子,一點點碾過厚厚的麥層。

石磙碾壓過的麥子一下子薄了下去,麥塵也在石磙的轉動中飛揚起來。



4‍

老把勢站在麥場上,稍微移動著身體,手裡的韁繩和鞭子控制著兩頭牛,一層層、一圈圈地將厚厚的麥子壓下去。

當碾壓過一圈後,所有的麥子已經蟄伏下去。

這時候,兩頭牛就輕鬆了,石磙子的轉動也輕快了不少。

隨著石磙的滾動,一層層的麥粒被碾壓下來。

偶爾,累了的牛兒也會停下來,撅起尾巴來,直接在麥秸上拉一大堆糞。

這時候,把式就吆喝一聲。孩子們就抓緊端著木掀衝上去,忙著將牛糞剷出去,丟到場院邊上。



在石磙的碾壓中,長長的麥稈開始被碾斷、變短,麥穗脫離麥稈;麥穗被碾壓開,更多的麥粒脫下來……

一兩個小時後,幾頭牛終於可以休息了,被卸下來牛套,牽到打麥場邊上休息。

這時候,原本牛哄哄的幾個大傢伙,也累得大汗順著牛毛滴下來,有的腿都在打顫,有的則累得乾脆趴在地上「倒磨」(方言:反芻)。

而社員們也忙活起來,大家抓緊拿著排叉,將麥秸再翻動一遍,將麥粒抖落到地面上,讓麥秸更加彭松起來,接受太陽的照射。

翻完這一遍麥秸,生產隊的幾個婦女挑著水桶過來,大家抓緊聚攏到場院屋裡休息一下,喝點開水。

送來的開水裡還放了糖精,是小孩子最喜歡的。

有時候,還會每人分幾粒防止中暑的人丹,含在嘴裡清涼涼的。

這東西,也只有在過麥的時候,孩子們才能吃得到。



人活著,誰都不用瞧不起誰。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潮起潮又落。

家財萬貫,買不了太陽不下山;身無分文,不一定日後沒江山。

即使是脆弱的生命,那種生之欲望也是令人震驚。

脆弱的生命原本簡單,簡單得像一朵花,像一株草。它靜靜地開,靜靜地長,又悄悄地落,悄悄地枯,一切自然、樸素而又從容。

相關焦點

  • 故事:打麥場上的記憶
    這些小麥放在現在沒什麼,有聯合收割機了,那個時候小麥先要割倒,用麥秸打成捆,再用拖拉機運到打麥場脫粒,揚場,最後晾曬後放到家裡。那段時間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比秋收更忙。「芒種芒種,連收帶種」,收麥是搶收,俗話說「五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一場暴雨下來,不但給搶收造成麻煩,還會因為雨水太多,無法晾曬,麥子發芽等,給農民收入造成影響。
  • 《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演著千百年的循環,也是中國糧農的歷史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九資料顯示,截至到2017年,世界人口的總數已突破了75億。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顯示,若全球人口增長狀況一直維持固定速度,那麼到2050年,全人類將遭遇嚴重的食品短缺。即使現在,其實都有近乎1/7的世界人口面臨食不果腹,還不包括那些正在遭受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足以及其他營養不良的人。
  • 《遙遠的鄉愁》3、你還記得上個千年的故事嗎?
    《遙遠的鄉愁》之三「千載難逢」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成語。20年前,當時間的巨輪從公元1999年邁入2000年這個節點時,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今,「00後」都已經成人,加入到和當年「千年節點」的見證者和倖存者搶飯碗的行列。在時代發展的大潮和科技日新月異的裹挾下,人人為生存而戰。更有很多人,僅僅為了活著,就已經用盡了全力。於是,「鄉愁」就成了一個奢侈的詞彙。
  • 《遙遠的鄉愁》:轉過一個千年後,農村再也沒人會做薺餾這種麵食
    《遙遠的鄉愁》之115這個世界層層疊疊地向我們展開,這一刻迷離的面目,下一刻就會清晰;這一刻不能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事實,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是的,就這樣,我們不斷消除著自我的狹隘、偏激和片面,一點一點甦醒著。活到老,並一直醒悟到老。
  • 《遙遠的鄉愁》:田鼠和莊稼人的區別,就是幾個裝在口袋的鋼鏰子
    《遙遠的鄉愁》之九十四那一世,如小清新,素雅、恬靜……在不經意的那一剎那而是骨子裡迷人的氣質,還有歷經歲月沉澱後有趣的靈魂……偶爾,某個令人沉醉的畫面,會一直烙刻在腦海深處。在某個安逸的夢裡,畫面就會從心底緩慢釋放出來。不問花開幾許?
  • 《遙遠的鄉愁》:那塊蹭來的貢品點心,多年後依然還香甜著我的夢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九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秋天,充滿細節的完美。他長了個「眼蟲」,眼皮下有個疙瘩,磨得眼睛老是流淚,吃藥也不好。「家裡有病人,不得不信神」,我那位嬸嬸就去了一次青龍山。據說,求回了一些香灰之類的東西,給我那位小堂弟喝了,之後就好了。
  • 《遙遠的鄉愁》:印模和四角,是那個年代每天都捨不得丟下的東西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一相遇最美,今生能相遇就無比幸福,無論是擦肩而過,和諧共事,相扶相持,相約百年都十分的珍貴,永遠珍惜這份美好。不管老師怎麼打孩子,那時候的家長都知道是為了孩子好,從來沒有去找老師理論的。每次見了老師,家長都還要陪著笑臉說:「孩子不聽話,該打!老師你儘管抽他,不抽不長記性。」
  • 《遙遠的鄉愁》:撿不到糞的孩子,只好去牲口棚裡「借兩抔牛糞」
    《遙遠的鄉愁》之五十二每一枚玫瑰都有刺,正如每個人的性格裡,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愛護每一朵玫瑰,並不是得努力的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學習如何不被她的刺刺傷。1‍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再回撥到半個世紀前改天給我買個小點的,俺再去拾糞。」後來,媽媽還真是狠狠心,花塊把錢給我買了給小糞籃子,就高興地喊著小夥伴出去了。沒有糞叉子,就順手拿了個小鏟子出去。
  • 《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四《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隨著氣溫下降,許多生活在北方的鳥,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遷徙但在雲南這裡,四季如春之地生活的鳥兒,卻不用受奔波勞累,依然在熟悉的家園裡享受生活。
  • 《遙遠的鄉愁》:無數年後,暴雨突襲的「雨沫」聲,還是讓我驚魂
    《遙遠的鄉愁》之一百零二閒門向山路,清輝照衣裳。時間的馬車踏過歲月從不停步,我們似乎卻在人海浮沉中,悄然失去了原本的模樣。半夜裡,依然暴雨如注。孩子們都在心裡嘀咕著:「老天爺怕是做了錯事,被王母娘娘抓住小辮子,好好修理了一番,以至於被嚇得大小便都失禁了……」但是,這些話在風雨狂暴的夜裡,只能在心裡翻滾,是不敢講出口的。
  • 《遙遠的鄉愁》:那種鄰裡間互相體諒的濃濃感情,其實一直都在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七「捉知了」的故事(3)舊時光活在舊靈魂當中,欲望過敏開始由癢變痛,憐憫時的樣子光潔如初。但她家裡還有幾個孩子,在嗷嗷叫著等著吃東西呢,她就打上了我們這個知了洞的主意。她手裡拿著小鏟子,偏不借給我們,說要幫我們挖。她先是找了個小樹枝,伸進洞裡,說是幫我們「釣」上那個知了來。
  • 《遙遠的鄉愁》:北方的「地窨子」裡,埋藏了少年的多少心事?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一能在平凡的日子裡,過著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的心簡單,那麼這個世界也簡單。心酸也好,幸福也罷,都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一個時代結束後烙印在每個人的痕跡。以至於若干年後,他還將「隊長」的位置「傳給」了他的兒子——我的一個叔叔。對此,大家依然沒啥意見。
  • 《遙遠的鄉愁》:那個一陣風就能颳走的姐姐,你在天堂還好嗎
    《遙遠的鄉愁》之六人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也是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生老病死,是人在紅塵翻滾中不可避開的節點和坎坷。老中醫也很體諒鄉親們的難處,每次都是給個三兩包草藥,很少的幾個錢就看好病了。臨走時,都是一再叮囑:「錢不錢的都是小事,病人要緊。跟你交待的那些禁食的發物,是千萬要計較的。」鄉親們都是作揖打恭,連聲道謝。
  • 《遙遠的鄉愁》:我家的表親數不清,不細算都不知道有多少個?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七一段路,走不通,那就改變方向;一件事,太糾結,那就選擇放下;一些人,不真誠,那就選擇離開;一種活法,很累,那就換個方法試試。,現在的舅母又給他生了三個孩子。大舅前妻的幾個孩子,當年都得過媽媽的照顧。當時,媽媽高中畢業後,因為要照顧舅舅的幾個孩子,沒有繼續深造。為此,一甲子的時光過後,老人家仍以此為憾。
  • 《情人》:半個世紀的相思,半個世紀的沉澱,蝕骨錐心
    《情人》劇照在半個世紀前的法屬殖民地越南的熱帶區域為此學校通知了她的母親,母親把簡痛打了一頓。 來自外界的壓力並沒有使這對年輕人就此分手,反而更加堅定他們相愛的勇氣,東尼不但拿錢解決了簡家的經濟危機,還懇求父親允許他娶簡,被冷酷富有的父親一口回絕。 簡的母親雖然花了東尼很多錢,但是在她的骨子裡依然歧視華人,甚至簡也認為她不喜歡華人。
  • 《遙遠的鄉愁》:生產隊的老飼養員,多年後已從人們印象中消失了
    《遙遠的鄉愁》之五十四來是一種表象,去也是一種表象。從哲學的角度說,你來了就一定會去,這就是規律。開始,是幾家分到一頭,後來大家有錢了,就想著各自添個牲口。他的嘴就經常歙合著,不知在捯飭些什麼;花白的頭髮也更長了,蓬鬆得像個鳥窩,手裡的拐棍也磨得更加錚明瓦亮。更多時候,他就是靠著土牆衝盹兒,嘴角還拖著條亮晶晶的口水。
  • 《遙遠的鄉愁》:在農村打圍,往野兔前面開槍,土槍才會命中兔子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四「打野兔」故事系列之一莊子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達到極致的快樂是在內心深處,是沒有表現的。真正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合、與天地相感應的樂;真正的榮譽是沒有讚揚、沒有名譽的榮譽。北方秋收後的天氣,就是這個氣溫了。秋收以後,村裡很多好動的人,都拿著長長的土槍,邀請著三叔他們爺兒四個,一起去打圍,去「兜兔子」。兜兔子要人多才行,人少了反而打不到。
  • 《遙遠的鄉愁》:都說「山西好風光」,但小時只知「山西煤炭多」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四所有的突然牛逼,背後都是玩命的死磕!四季的輪迴中,其實,太陽一直都在,它就在那裡,只是不斷有雲層遮擋了它的光芒,讓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溫暖。在人生的輪迴中,其實,又何嘗不是一樣呢!機會、幸福和成功也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被心中的雲層遮擋了實現。
  • 《遙遠的鄉愁》:小時候,小妹每次看見老爸,就像老鼠見了貓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人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因為生活,因為變遷,於是,就有各種各樣各式的「桃花源」。因為「分贓不均」,兩人還差點打起架來。媽媽拿出一個火燒,掰開一半給我「打饞蟲」,另一半給了小妹。但在當時,家裡一下儲備了這麼多好吃的,我也來不及細問了,一邊啃著幹硬的火燒,一邊就在想著怎麼能再偷個火燒來吃。
  • 《遙遠的鄉愁》:那些年,有的街坊哄著孩子蹭香油吃
    《遙遠的鄉愁》之十二生命來來往往,我們以為很牢靠的事情,在無常中可能一瞬間就永遠消逝了;有些心願一旦錯過,可能就萬劫不復,永不再來。什麼才是真正的擁有?姓呂的叔叔這才有了點節奏感,說:「打個賭,你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