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打麥場上的記憶

2020-07-20 連環畫和小人書

前段時間,忙裡偷閒,帶著妻子和女兒回了趟老家,我指著自己家地裡剛剛長出的玉米和仍然留在地裡的麥茬,對女兒說:看,這是我們家的地!女兒的無動於衷,讓我陷入深深的回憶。

小時候家裡人口多,種著8畝地,父母還承包著果園和十幾畝地種著小麥,加在一塊20多畝。這些小麥放在現在沒什麼,有聯合收割機了,那個時候小麥先要割倒,用麥秸打成捆,再用拖拉機運到打麥場脫粒,揚場,最後晾曬後放到家裡。那段時間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比秋收更忙。「芒種芒種,連收帶種」,收麥是搶收,俗話說「五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一場暴雨下來,不但給搶收造成麻煩,還會因為雨水太多,無法晾曬,麥子發芽等,給農民收入造成影響。

芒種一般在農曆五月,一場一場的乾熱風颳過來,昨天還帶點綠的麥田,今天就黃騰騰一片了。這個時候農村小學會放麥假,於是我們就開始了「全家總動員」。我家的拖拉機前面會裝上類似剪刀的收割機,把小麥一排一排的放到。那時我年齡小,負責在麥地開著拖拉機,三米五米的往前挪著,父親,母親和大哥他們把打成捆的小麥裝在拖拉機的後鬥。我一邊開著拖拉機,一邊小聲埋怨著:太慢了。父親這時候會說,這就好多了,不用一鐮一鐮的割麥子,輕省多了!

故事:打麥場上的記憶

壓麥子


麥子運到打麥場,攢夠三四畝地的小麥就要脫粒了。打麥場是設在我們自己家的自留地裡,平時種點蔬菜啥的,到了麥收時節就作為打麥場,大概七八分地吧,盛不了太多小麥。在沒有脫粒機之前,農民都是用一種叫「碌碡」的石碾子把小麥壓出來的。

有了脫粒機,我們家的分工也很明確。脫粒機啟動後,父親,大哥負責往脫粒機裡輸送小麥;母親負責把脫粒機下面的小麥剷出,這種小麥還需要再經過一邊揚場再能裝袋子運回家;我呢,就負責把脫完粒的麥秸稈鏟到一邊堆起來。你知道三四畝地的麥秸稈有多少嗎?反正我記得那就是一座小山,每次脫粒完一次小麥,我都累得能夠虛脫,連起身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

故事:打麥場上的記憶

脫粒小麥


那個時候,我會耍點小聰明,在四叔家脫粒小麥時,我會跑過去給四叔家幫忙,四叔家鏟麥秸稈的是我的兩個堂姐,我幫了她們,她們不好意思不幫我。於是,當我家脫粒機再響的時候,堂姐們也會來幫我分擔一下重任。現在想想,我明白了小小年紀的我,已經懂得了合作共贏的好處了。

「揚場」可是一個技術活,一般人可幹不了。別看平時母親經常埋怨在村部工作的父親不照顧家裡,這個時候離開父親可玩不轉,父親可是幹農活的高手,而且樣樣拿得起放得下。芒種時節,天乾燥得很,只有下午快天黑的時候才會有點風,這時候父親就像一個藝術家,一木鍁一木鍁的揚著小麥。這個時候,佝僂著身子的曾祖父會騎著他那輛老式自行車,在幾個孫子的打麥場「巡視」,看到小叔那笨笨的揚場方式,就會支上自行車,一邊幫著他的這個小孫子,一邊教育著他,我們小輩人就會在旁邊偷笑著。

故事:打麥場上的記憶

揚場


揚完的小麥會裝上袋子,先放到家裡。這裡少了一道流程,就是晾曬,因為是搶收小麥,晾曬會放到以後。一口袋小麥有100斤,我到16歲才能抱得動,但也沒有幹過幾年,後來上了大學,再後來有了聯合收割機......

故事:打麥場上的記憶

小麥裝袋子


平時,父親上班,大哥和我上學,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爺幾個才會有交流。父親說,大哥已經長大了,可以喝點啤酒了,大哥用驕傲的眼神偷瞄著我,我才不以為然,「馬尿」難喝得很。

而我總是會問為什麼,打麥場裡為什麼要放個水缸?為什麼我家要種這多麼地?為什麼天黑了還不回家?父親會拍著我的腦袋告訴我,打麥場裡放了水缸是怕你的麥秸稈著火了;種的地多才可以掙點錢,才可以供你們吃喝,才可以買拖拉機,少受點罪;今天幹完了,明天還有明天的活要幹!

很多人回憶打麥場的快樂,而我對於打麥場的回憶是一家人的勞作,為了美好生活的勞作!

相關焦點

  • 《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的樂趣,半個世紀後依然記憶如新
    1‍在北方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年代,夏天的小麥要全部手工收割,用畜力和人力集中運到打麥場上睡得迷迷瞪瞪的社員們,一邊詛咒著,一邊哈欠連天地到村角走去,晃晃悠悠地往打麥場上集合。經過一周連續的搶收,大家的精力都被耗盡,就連走路都在打著盹。
  • 坐在打穀場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兒,那些幼時的記憶。
    記憶中幼時的夏天都是在打穀場上度過的,有螢火蟲和滿天的繁星相伴的夜晚,輕羅小扇撲流螢,依偎在媽媽的身邊,聽媽媽講著過去的事情……那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一段時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去嫌棄別人,也不要看不起別人。你的一絲善念,可能會給你帶來無盡的財富。每個人都值得尊重,值得你去善待,因為他很有可能是你未來的指引者。
  • 百姓故事    麥叔的路
    百姓故事 麥叔的路 因為一條路,我認識了麥叔。麥錦明「漂洋過海」的故事,一時在島上傳為美談。那時候啊,島上的好小夥找對象太難了,姑娘們個個都想嫁出去,對面石樓的姑娘一個也不想嫁進來。就是這個「漂洋過海」的傳奇幫了麥叔的忙,成就了他一生幸福美滿的好姻緣。
  • 老百姓的故事:澆麥
    我們春天澆麥的季節,也是禾鼠活動頻繁的時候。麥地有好多禾鼠洞,當水經過洞口時,我和弟弟就守在洞囗,看著水流進洞裡,並淹滿後,便舉起鍬,緊盯洞口。一般是,只見洞口突然向外湧水,緊接著禾鼠便探出溼漉漉的腦袋,把我們嚇得也愣了一下,緊接著便是禾鼠逃竄,我們追著打。由於到處是水,它們小小的身子在水中阻力頗大,往往是禾鼠受傷被捉。
  • 想起了那時的摞麥
    於是,二人在院子裡一番忙碌,剛把麥子收拾全,用塑料紙蓋在麥垛頂上,以防雨水灌下,我們這才鬆了一口氣,遂站在上房屋簷下的門臺子上,額手擦汗,一時間電閃雷鳴,雨就譁譁地下開了,黑夜裡只聽得沉重的雨點聲打在塑料上
  • 九滿散文:散落在曬穀場上的故事
    當稻穀表面的水汽蒸發後,母親們再用谷耙梳理出一條條的小溝壑,她們不停的翻曬,不停的用谷耙攪動那金色海洋,在曬穀場上掀起一陣又一陣的波浪。母親們一個勁的忙,放下簸箕又拿起掃帚,放下掃帚又抄起谷耙,汗水淋淋的皺紋裡蕩漾著收穫的喜悅。熱浪滾滾的太陽用熱力吸走了稻穀身上的水份,金黃色的穀粒漸漸的變小、變脆、變幹。
  • 棒打不散的鴛鴦:麥秸垛裡的愛情 | 李修運
    民辦教師李毛團被打得滿地翻滾,麥場上,電燈亮如白晝。人歡馬叫。數十把木鍁揚起的小麥,驟雨般落下,打在掃糠人的鬥笠上,大珠小珠落玉盤。馬驢騾歡叫著,拉得石碌碡翻滾,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這個麥場的四周圍著麥秸垛。麥秸垛兩人多高,盤旋幾圈,綿延著像秦始皇的萬裡長城。站在高處看,它又像是女孩兒手腕上戴的絞股銀鐲,更像馬戲團繞在玩耍者腰間的蟒蛇。
  • 「譯介」「克利福德·昂格爾」麥斯·米科爾森談《死亡擱淺》
    他向我展示了他製作的巨型故事板,讓人印象深刻。與我合作過五部電影的好友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他也在遊戲中出場)強烈推薦小島秀夫。尼古拉斯推薦某個人時都是真心實意的推薦。小島秀夫給他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因此,就在這次Skype通話中,我敲定了此事。其實我並不確定《死亡擱淺》是什麼,但聽起來似乎挺有意思。隨後,我們開始工作——我發現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一個綠色的房間裡戴著頭盔。
  • 猴子下山背女人當媳婦,故事背後隱藏著人類什麼樣的歷史記憶?
    山魈很多西方歷史學家和科學家相信,在一些古老的傳說背後隱藏著人類古老的記憶,從而孜孜不倦的尋找其中的證據早些年農村用來打麥的石磙,現在已經不多見了。首先是故事的來源存疑,我的姥姥只是出生在舊中國的一個普通農村婦女,雖然因為太姥爺的開明沒有裹腳,但並不識字,她的這個故事從哪裡來的?還有講述這個故事的其他地區老人,她們和姥姥素未平生,她們又是聽誰說的?只能說她們也是從她們長輩那裡聽說來的,但問題是包括我的家鄉在內,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山更沒有猴子,那麼這個故事又是誰最先編造出來,又傳播的這麼廣呢?
  • 一隻狡猾的狼(故事)
    在我的故鄉,至今流傳著一隻狼叼走小孩的故事。在舊時的農村,製做麵粉用的是石磨,推石磨來磨麵粉,條件好些的家庭用的是驢、騾,而條件差的家庭就只能用人來推了。麵粉是天天需要的,因為人要天天吃飯呀,因而推磨就成了舊時農村的一項繁重的體力活了。農閒時推石磨一般由家中男人來完成,而到了農忙時,男人需耕田種地,推石磨就只能落在了女人身上。
  • 鄉村稀奇事:收麥
    再說收麥這個小事,找別人還是不如親侄子放心,於是拿起手機,開始給吳成打電話。「二叔,不好了,整錯了,昨天割的麥子不是你的,鄰家老扯不依咱,非讓你的麥抵上
  • 古籍裡的有趣故事:善惡終有報,不過第三個故事裡的道士脾氣太好
    今天給朋友們帶來三個古籍中的小故事。都涉及鬼鬼怪怪,倒不是宣揚怪力亂神,作者也只是借這些故事強調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那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罷了。第一個故事:亡父救媳有個秀才名喚杜公,父母都已去世。他感念親恩,年節都會認真地祭拜父母。話說某年重陽節這天,杜公要到朋友家中吃飯。
  •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場上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場上 說到底,寰宇的修為還是弱了一點,他的強,強在方方面面,強在沒有破綻,並不是說單單是心神方面得天獨厚,出類拔萃,這是說的百瞳。 畢竟百瞳本身也不簡單,天生神瞳,這是天賦,是神方面的天賦,修煉的又是絕世瞳術,而且有的瞳術還是專門增益心神的,故而,他的心神之強大,恐怕不在一些混元四層之下。寰宇與之相比,恐怕也要略遜三分。
  • 故事:王二摳拜仙記(作者 韓召環)
    打麥場上,倉屋門前擺放著香案巨燭!祭品蔬果,大紅牌位上寫著,「黃大仙靈位!」下邊跪著一對中年夫婦,在燒紙錢,央央祈求,「黃大仙保祐,讓我們全家平安!有吃有穿,永不受窮,發財有錢。」正在念念有詞:一陣陰風吹來,紙錢香灰捲起小小風旋,圍繞著屋裡的麥囤時無時現,靈位前的燭光忽明忽暗,看了無不使人毛孔悚然!就在這時!一道火蛇從天而至!一聲炸雷!撕裂了茫茫的夜空。令人寒顫!
  • 臺前縣全力做好麥播工作
    連日來,該縣抽調10餘名農業科技人員,組成志願服務隊,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為重點,著力篩選推廣「鄭麥1860」 、「鄭麥369」、「百農207」等良種和「種肥同播」、「寬幅均播」等麥播技術,把麥播技術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目前,該縣已舉辦麥播技術培訓班20餘場,印發麥播技術傳單5000餘份,使科學種田家喻戶曉。
  • 那些年美好的回憶(三)麥醫生
    麥醫生還告訴我,自從認識我之後,他悄悄打聽過我,得知我與他妹夫同村,就顯得格外高興。他跟他妹夫即我的兄弟說,他喜歡上了在派出所工作的那個女孩,我兄弟也表示很高興,說要給他牽線。於是就有了這個飯局。他又問父母認不認識在派出所工作的那個女孩,他父母也表示很歡喜,說當然認識呀。因為只要一提起在派出所辦證的那個女孩,來過派出所的鄉親們,都認識我。
  • 好物分享|董卿看後流淚,莫言讚嘆不已,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新作驚豔眾人
    麥家小時候被暴打:「已經受傷的鼻梁被打歪了,鼻血頓時像割開喉嚨的雞血一樣噴出來,流進我的嘴巴裡,流到胸脯上,一直流到褲襠裡。」這次毒打後,麥家恨極了父親。雖然之前他也多次挨打,但這次徹底傷了麥家的心。童年是麥家的噩夢。他總是一個人,自卑而敏感。在麥家老師印象裡:他總是有點受人欺負,很自卑,不敢抬起頭來做人。
  • 古村故事之七:神堡義寨保太平
    迷胡洞、並肩窯所謂迷胡洞,是人工挖鑿的隧道,長約百米,兩旁有許多耳室可以藏人,設計相當精妙,門口一條豎井直通山頂瞭望口,隨時可以掌握外面的情況;中間打了幾個暗藏的通風口那時東頭劉家巷住得人多,回兵把村民集中在溝邊的打麥場上,讓抱頭下蹲,轉圈爬行,對婦女強行姦淫,把老人在溝口放別軲轆,殘殺百餘人。打麥場上兩棵柿子樹仍在,一棵樹枯乾己死,原地已長出新樹,仍頑強的活著,一棵伸著滄桑的枝丫,向人們訴說著當年那悲慘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