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稀奇事:收麥

2020-09-26 西城雜事



「小滿割不得,芒種割不及。」說的是小滿到芒種這檔期,正是收割麥子的好時機。眼看芒種到了,在東莞打工的當小老闆的旺財這幾天生意正忙,騰不開手。老家還有一畝多小麥到該收的時候,掙錢再多,總不能一地麥子不要,乾脆委託在家裡的侄子吳成幫忙,把麥收了。



吳成有點日毛,整天遊手好閒,喜歡擺闊,三天兩頭吆一些狐朋狗友吃喝。旺財是吳成親叔,當然很了解自己的侄兒是啥秉性脾氣。想著每次回家吳成總對他叔長叔短的叫著,親熱勁兒賽過親兒子。再說收麥這個小事,找別人還是不如親侄子放心,於是拿起手機,開始給吳成打電話。



二叔,你是說幫你把麥收了,沒事!這事兒你放心。」吳成接著旺財的電話,滿口應承下來。

傍晚,旺財正在燈下算帳,看看一天來收入情況。手機響了,是侄兒吳成的電話。

「二叔,我是吳成。麥子收完了,顆粒歸倉。」

「好呀!花了多少錢,我給你微信轉帳。」旺財感到很滿意。



「二叔,按你的吩咐,麥子收了,一共賣了700塊。請機器收割,費用200,塊,這中間請人裝卸,都是些哥兒們,他們不要工錢,我只好請他們吃飯,飯後又洗洗腳,一共花了800塊。」吳成話音清晰,條理清楚地向旺財匯報著。

「二叔,再給我300塊,收支平衡。」吳成把二叔兩個字叫特特別親。

麥子已經沒了,還貼了300元,旺財只好轉錢,認了。

翌日,旺財還沒有起床,手機就響了。一看,是吳成。「娃呀,麥子都收了,還有啥事?」旺財看見吳成電話,心裡顯然是不痛快。



「二叔,不好了,整錯了,昨天割的麥子不是你的,鄰家老扯不依咱,非讓你的麥抵上,再加200元!」吳成焦急地說。

「明知道靠不住的人還要靠,明知道靠不住的事還要做。」旺財老婆在一旁埋怨道。旺財啞然無聲。


相關焦點

  • 百姓故事    麥叔的路
    因為一條路,我認識了麥叔。麥叔高興地跳了起來,折一根樹枝趕著「大黑」就上了渡船。哪知渡船剛駛到海中間,一艘順流出海的大貨輪「哞」地一聲汽笛,驚得「大黑」跳了起來,躍過安全繩,「嘭」地一下跌入海中。「我的羊!」——我的「大二八」自行車!
  • 故事:打麥場上的記憶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收麥是搶收,俗話說「五月天,孩子臉,說變就變」,一場暴雨下來,不但給搶收造成麻煩,還會因為雨水太多,無法晾曬,麥子發芽等,給農民收入造成影響。芒種一般在農曆五月,一場一場的乾熱風颳過來,昨天還帶點綠的麥田,今天就黃騰騰一片了。這個時候農村小學會放麥假,於是我們就開始了「全家總動員」。我家的拖拉機前面會裝上類似剪刀的收割機,把小麥一排一排的放到。
  • 老百姓的故事:澆麥
    我們春天澆麥的季節,也是禾鼠活動頻繁的時候。麥地有好多禾鼠洞,當水經過洞口時,我和弟弟就守在洞囗,看著水流進洞裡,並淹滿後,便舉起鍬,緊盯洞口。一般是,只見洞口突然向外湧水,緊接著禾鼠便探出溼漉漉的腦袋,把我們嚇得也愣了一下,緊接著便是禾鼠逃竄,我們追著打。由於到處是水,它們小小的身子在水中阻力頗大,往往是禾鼠受傷被捉。
  • 臺前縣全力做好麥播工作
    連日來,該縣抽調10餘名農業科技人員,組成志願服務隊,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為重點,著力篩選推廣「鄭麥1860」 、「鄭麥369」、「百農207」等良種和「種肥同播」、「寬幅均播」等麥播技術,把麥播技術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目前,該縣已舉辦麥播技術培訓班20餘場,印發麥播技術傳單5000餘份,使科學種田家喻戶曉。
  • 那些年美好的回憶(三)麥醫生
    麥醫生還告訴我,自從認識我之後,他悄悄打聽過我,得知我與他妹夫同村,就顯得格外高興。他跟他妹夫即我的兄弟說,他喜歡上了在派出所工作的那個女孩,我兄弟也表示很高興,說要給他牽線。於是就有了這個飯局。他又問父母認不認識在派出所工作的那個女孩,他父母也表示很歡喜,說當然認識呀。因為只要一提起在派出所辦證的那個女孩,來過派出所的鄉親們,都認識我。
  • 「譯介」「克利福德·昂格爾」麥斯·米科爾森談《死亡擱淺》
    麥斯·米科爾森: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是工作關係,但每次我們身處同一座城市時,總會見面。不久前,我們剛在俄羅斯的一場展會上相聚,他在那裡發布遊戲,我則為一部影片做宣傳推廣。以後我們能否保持這樣的關係尚未可知,我希望可以繼續下去。
  • 想起了那時的摞麥
    那次摞麥經歷、那個場景從此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一生中時有浮現,記憶猶深。
  • 《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的樂趣,半個世紀後依然記憶如新
    睡得迷迷瞪瞪的社員們,一邊詛咒著,一邊哈欠連天地到村角走去,晃晃悠悠地往打麥場上集合。經過一周連續的搶收,大家的精力都被耗盡,就連走路都在打著盹。到了打麥場上,老隊長叼著旱菸袋,已經蹲在滾駝子上等著大家。
  • 以前的鄉村醫生,其實也是接生婆,你是鄉村醫生接生的嗎?
    圖片故事:最後的鄉村接生婆  那個年代的農村,是沒有路燈的。  做這麼一個孕婦生產的手術,我記得好像是能收三塊錢,不過對於當時的我來說,能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是最有滿足感和成就感的。  在那個年代裡,有半數以上的赤腳醫生,都會做這種妊娠生產手術,即使部分赤腳醫生不會做這種手術,在每幾個鄰村中間,都會有一個會接生的婆婆,這種接生婆的職業,還有鄉村醫生接生的技能
  • 鄉村花季(八十二)
    鄉村豐收在即,老幼俱額手稱慶。隊長李然餘為了搶收搶種,給明年生產打下良好基礎,以此召開了群眾會議,做出方案,布置任務,公布實施。會後,群眾解散。李然餘走在最後,剛走到屋子轉彎處,那邊閃出一個人來,對他說:「隊長,你們隊上不是存放了一部分蔥種嗎?今天有個人來我們村收購蔥種,給八元一斤,在咱們市場上,最多五元,設若賣的話,正是個難得的機會。
  • 好物分享|董卿看後流淚,莫言讚嘆不已,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新作驚豔眾人
    童年是麥家的噩夢。他總是一個人,自卑而敏感。在麥家老師印象裡:他總是有點受人欺負,很自卑,不敢抬起頭來做人。但膽子小的麥家,也有英勇一面,在他12歲時,有幾個同學辱罵麥家的父親,他氣不過,和同學打了起來。
  • 山亭探索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窮窩窩」變身美麗鄉村
    根據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安排,緊扣「五大振興」,聚焦「五美」目標,山亭區探索了一條從「綠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鄉村振興之路。截至目前,山亭區已建成美麗鄉村精品片區3處、美麗鄉村示範村158個。
  • 《鄉村第一書記》同名電視劇生動展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電視劇《鄉村第一書記》以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駐村第一書記王濤為人物原型之一,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白朗(王雷飾演)狠抓黨建,帶動村裡的黨員幹部,逐步把一個貧困落後的山村改造成為綠水青山生態環保的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新山村,把一盤散沙的村民團結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的過程為主線。
  • 清晨,那鄉村的奏鳴曲
    「算了算了,沒有錢先兌點麥也中,幾瓢麥裡不是。」「這都沒事,這帳跑不了,再說了,孩們想吃肉能吃多少呢,割點吧。」「有了趕緊還上,做個生意也不容易。」圍的人七嘴八舌,有的端著碗,邊吃邊說。「中,就割點吧,都是三鄉五裡的,都認得。不過下回不還可不賒了啊。」賣肉的一看拗不過大夥,也就重新紮下車子,從車把的閘上抽下刀,割起肉來。一看和解了,大家也都準備散了。
  • 故事:鄉村故事:一碗茶油
    會有毒,這天收的這種事也敢做?大爺爺不敢作聲,只說今天的菜沒炒好,硬著頭皮把整盤菜都吃了,但當天晚上他就起了5次夜,最後一次他已經拉到虛脫了,兩腿發軟。第二天醒來他有點後悔自己貪圖那點機油了。心裡想著如何把這點機油分離出來。他想起油和水不能兼容,煮一煮就可以分離了,想著這個法子或許也能行,於是把昨天那點油全部倒進了鍋裡,添了幾塊柴。
  • 鄉村小故事:鄉村名角兒佔店二喜他媽
    鄉村小故事:鄉村名角兒佔店二喜他媽(二)話說那個小夥子回到家和他爸說了 那天發生的事情,被他爸拿著斧頭追著打,摔倒以後,小夥子他爸冷靜下來在家想了想,感覺不對勁,心裡想著親個嘴怎麼會懷孕呢?轉過頭再一想,家裡太窮了,託人給兒子說過幾次親都沒有成功,現在有兒媳婦送上門這樣的好事傻子才會不要呢,不要白不要,覺得應該趕快趁熱找個媒人去提親。
  • 【紀實小小說】路燈,穿過鄉村的黑
    【紀實小小說】 路燈,穿透鄉村的黑 邵陽鄉村的茅房,大都建在屋外。小時候,我最害怕的事,就是晚上鬧肚子上大廁。情急之下,總要先叫醒家裡的大人。大人睡在床上,或站在門口,間歇性地大喊大叫幾聲,是為壯膽。自己摸著黑,故意將腳板擂得比鼓還響。上完廁所,又擂著腳板跑回家。那一刻,我的心竄到了嗓子眼。 最難忘的是我十三歲那年的秋天,我的爺爺去世在那個秋天的一天中午。家人安排我去雨溪橋通知小姑。
  • 網絡小說如何講述鄉村女性故事
    家國情懷作為女性文學的重要母題,在中國鄉村題材小說中出現,一個代表性作品是清末邵振華的《俠義佳人》。這部小說從啟蒙立場出發,採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以家庭成員之間的人倫關係為切入點和主線,在對女性日常生活的描述中,將女性個體的生存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這一書寫方式在其後鄉村題材女性小說創作中,長期佔據主導地位。
  • 參觀麥吉麗研發工廠,揭秘高端國貨護膚品牌背後的故事
    圖7:穩定性測試實驗室在麥吉麗研發人員的介紹下,受邀媒體一路參觀了解產品研發區的「護膚研發應用實驗室」、「洗滌研發應用實驗室」、「彩妝研發應用實驗室」,麥吉麗的護膚麥吉麗也非常歡迎大家前來預約參觀麥吉麗研發中心並體驗DIY的產品互動環節,盡享素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