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都說「山西好風光」,但小時只知「山西煤炭多」

2020-09-24 萍漂雲南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四


所有的突然牛逼,背後都是玩命的死磕!

四季的輪迴中,其實,太陽一直都在,它就在那裡,只是不斷有雲層遮擋了它的光芒,讓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溫暖。

在人生的輪迴中,其實,又何嘗不是一樣呢!

機會、幸福和成功也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被心中的雲層遮擋了實現。其實,撥開心裡的雲霧,你就能看到幸福和溫暖。



1‍

小時候,因為生活和燒柴困難,一些鄉親也有背井離鄉的情況。

後來,隊裡的一個叔看生活實在困難了,也熬不下去了,就帶著一個比我小几歲的兄弟,直接下山西謀生去了。

幾年後,等再回來時,卻帶回來大大小小一堆的孩子。

那個比我小几歲的兄弟,看著我們還在為每年的燒柴發愁時,就撇著嘴說:「咱們這裡就是不行啊,就是窮,就是落後。有柴的時候沒糧,有糧的時候沒柴。哪像山西啊——!」

「山西是啥樣子,不缺柴燒?」一幫半大孩子圍著他,津津有味地想聽他說點山西那邊的情形。

「山西那邊啊,遍地是煤啊——」兄弟的這句話,就唬得我們一愣一愣的,但還由不得我們不信。

因為隊裡的一個大爺爺,每年秋盡冬初時,也都是趕著毛驢車子去山西拉煤來販賣。

而我們村裡和周邊一些賣煤的,據說煤也都是從山西運過來的。

兄弟說,山西的煤太多了,根本不用像我們這邊這樣到處找柴火。

「做飯時,去院子裡刨下去半米或一米的土層,下面就全部是厚厚的煤層。撬出來幾塊亮晶晶的煤塊,就夠燒一陣子的。等院子裡挖深了,不好再挖,就拉著車子到地裡,隨便刨下去,都是煤,隨便挖來燒……」

一堆半大孩子聽著兄弟的描述,就捶胸頓足地說:「俺的個娘哎,山西那邊真好啊!俺在家裡串楊樹葉子,去壕溝裡摟楊樹葉,冬天鉗花柴、耬花葉,幫俺家積攢了多少柴火,還不夠一家燒的。怕柴火不夠燒時,俺娘還趕俺大冬天的再去地裡溜點花根啥的。早知道這樣,俺就該託生在山西,那多好啊,至少不用到處劃拉柴火了。」



2‍

季羨林曾說:「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其實,生在哪裡都一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那個兄弟眼裡,流露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滄桑和成熟。

「山西再好,也不是樣樣都好。有燒的了,還缺吃的呢;有吃的了,還沒穿的啊!所以,俺還不是跟著俺爹又回來了。哪裡都沒有老家親,儘管這裡還是很窮!」

兄弟的那個滄桑表情,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人,永遠是不知道滿足的動物。

若干年後,當我在紅塵中追逐打滾時,燈紅酒綠時,也曾很豪邁地和大家吹牛:「好男兒志在四方,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啊!」

但是,當母親過了70歲,在日日念叨故鄉風土人情時,我當初的想法就動搖、崩潰了。

家鄉,有那麼好嗎?有那麼值得留戀嗎?

「家鄉是用來懷念的,不是用來回去看的。」

朋友的這句名言,我一直認為很有道理。

家鄉有啥啊,破房爛屋的,年輕的都出去打工謀生了,就剩下一幫老弱殘疾在家裡。老家的房子不是頹塌,就是黑暗潮溼,在外面打拼的人,還有幾個想回去住那幾間小破房子。

直到有一夜,我夢見回到故鄉:朗朗的月光下,我站在村口時,又看見了家鄉那些熟悉的景物、熟悉的面孔;所有忘記的名字,一下子回到了腦海。

在夢裡,我能清晰地叫出見到的所有人的名字;他們還是當初我離開時的樣子,還是那樣豪爽地叫著我的乳名,問寒問暖……



3‍

夢醒後,淚水打溼了枕巾。

從那以後,我知道,家鄉的魅力就是這樣大。

不管她怎麼貧窮、怎麼落後,不管家鄉的老屋怎麼頹敗,那裡永遠是我的根,是曾經庇護我生長的地方。

以前,一直不相信「落葉歸根」的說法,現在相信了。

一個人不管走多遠,永遠被親情和鄉情這兩條看不見的線牽扯著、纏繞著。

「不管工作有多忙,別忘回家看爹娘。」這句普通的話,讓多少遊子潸然淚下。

「盡孝須儘早」,每年春節返鄉的滾滾大潮中,纏繞著多少中國人思鄉的情節。

「常回家看看……」回不了故鄉的遊子,每年的歲末,守著豐盛的菜餚,都在異地他鄉以淚洗面,把盞祝福著家鄉的親人和一切。

當一座700萬人的都市成為一座空城,當遙遠偏僻的鄉村傳來比城市還密集、濃烈的鞭炮聲,我知道,那些懷著濃鬱思鄉情節的遊子,終於回到了故鄉的懷抱,償還了他們對故鄉的牽絆。

其實,世界上沒有誰優不優秀,逼到絕路誰都卓越;有了退路,誰都平庸!

膽量大於能力,魄力大於努力。

膽量不夠大,能力再強都是小人物;魄力不夠大,努力一生都是小成就.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需要突破的不是現實,而是自己。



因此,在人生的跑道上,戰勝對手,只是賽場的贏家;戰勝自己,才是命運的強者。

往事不必遺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經歷。偶爾要回頭看看,否則永遠都在追尋,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有一句話說的很經典: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都沒有;但當你試著放下,世界都在你手中。

相關焦點

  • 山西神話傳說之山西清徐東湖傳說
    白蓮花見了同伴便說,這裡不好了,趕快搬家。從此以後,東湖裡的蓮花再也不見了,而城裡卻出現了五六處蓮花池,且都枝繁葉茂,成為清源有名的景色之一。傳說南蠻子盜走紅蓮花後,江南出了個文狀元。又過了好多年,清源縣篙泊村出了個武狀元,這就是抱牛狀元——賈廷詔。金牛的傳說傳說,東湖以前有個金牛。一天從南方來嘮會商人。他聽人們說這會事情,就想把金牛引上來。
  • 老韓講故事:山西陋食
    這兩條路都可以到達蒙古草原。為了獲得好的口感,可將劑子用手搓圓按扁,中間包入白糖。最後捏成餅狀即可下鍋煮。鍋裡熬製小米湯,湯內可煮土豆、胡蘿蔔塊。待煮至六七分熟時,放入「疙瘩」。如果疙瘩較大,為避免化湯,可逐一入鍋。鍋中米湯沸一次下一個,然後用大火煮開,小火熬半個小時,疙瘩都漂浮起來並且鼓鼓的就好了。
  • 以耿彥波在大同工作為原型的小說《使命》,山西人應該了解一下
    大同在宋遼時期稱為「雲州」,有著名典故「幽雲十六州」;太原的別稱是「龍城」,曾做過九朝古都,並且是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的龍興之地;山西的「山」即太行山,因位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太行也成為山西的象徵之一。
  • 三晉史話|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山西人
    那你知道,在《三國演義》中有哪些人物是咱山西人嗎?貂蟬,在古籍上雖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在《三國演義》中,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自己,完成了王允的連環計,成功除掉了董卓。
  • 我山西太谷老家的巧娃姐
    父親坐的火車時開時停,在陝西和河南交界的一個小站徹底不能走了,只能下車找尋別的方式回山西。父親步行回鄉的路途上,發現在路邊眾多的要飯人群中,有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子,領著一個十歲左右的女孩,女孩跪在地上,背後插著一個草標(草標表示出賣)。兩人瘦骨伶仃,男子嘴裡一直有氣無力地向路人念叨著:老爺!太太!給點飯吃,她娘餓死了,那位能行行好,發發善心,她能給你們幹活,給她一條活路吧。
  • 唱響脫貧攻堅主旋律 山西上演民族歌劇《三把鎖》
    繼去年12月在青年宮演藝中心完成首演之後,經過近10個月的修改、打磨,9月5日至6日,山西省歌舞劇院原創民族歌劇《三把鎖》登上山西大劇院的舞臺,這也是復工後該劇的首次亮相。圖為民族歌劇《三把鎖》首次登陸山西大劇院舞臺 安志義攝
  • 他如何能利用山西的戰略位置給晉朝造成致命打擊?
    三國亂世之後,山西的戰略意義逐漸加強八王之亂還沒有結束,西晉的掘墓人就已經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我們現在都知道有一句話,就是得關中者得天下。當時的人們認為,中國北方最重要的戰略要點就是長安附近的關中平原,最多再加上洛陽附近的一大塊區域。只要掌握好了這兩塊區域就能夠無往而不利。
  • 早上在鄭州喝胡辣湯,中午在山西吃碗刀削麵
    河南臺記者張麗娟:12月12日上午,開往山西太原的D4618次列車從鄭州火車站始發,這標誌著連接豫晉兩省的這條高鐵大動脈正式貫通鄭太高鐵南起河南鄭州,終至山西太原。此次開通的焦作至太原段屬於山區鐵路,線路途經焦作、晉城、長治、晉中等地,共設12座車站,線路橋隧比例高達74%以上。旅客:現在兩個半小時就到達太原,早上在鄭州喝碗胡辣湯,中午就能在山西吃碗刀削麵。
  • 山西90後的煤礦男孩
    1山西的年輕人對煤礦深惡痛絕,但遭到社會的毒打後,仍然一波接著一波回來吃子孫飯。我看就是個自行車座,周圍什麼支撐都沒有,估計是人得系安全帶,只坐一半屁股,一隻腳長一隻腳短,才能穩定住,手抓住上方的吊環,遠遠看上去像猴子在樹林裡蕩樹枝。
  • 故事:我在山西見過一個悽慘的男人!有時使人絕望的不是生活,而是人心
    08年春天,我租住在山西某縣城邊上一戶人家。這家人靠山挖了幾孔窯洞,房東太太是個人高馬大的女人,嗓門大,待人熱情,我一眼就覺得她不錯,所以就租了她家的房子。  她家房子下面就是社民家,順著坡向下大概一百五十米。社民不是山西本地人,他跟我是老鄉,多年以前去了山西,並且在那裡安家落戶。他家裡經營著兩個服裝店,生意還不錯。
  • 山西又一個地級市將升級為「三線城市」,不是長治,也不是晉城
    今天小編講的就是山西運城,故鄉的人們不陌生運城的名字,運城為山西的地級市,運城地處山西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接壤,東與河南濟源毗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渭南、河南三門峽及洛陽相望,其地理位置非常獨特,運城市總面積14233平方公裡,佔山西省總面積的9%,遼闊的地勢也是發展的重要保證,運城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山西重要的礦產輸出地之一。
  • 山西介休綿山叫花子在灌雲大伊山巖洞中娶濟寧府女尼姑
    看那容貌,好個俊朗才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而且還略通曉醫術。在山腰處歇息交談時,方知這年輕小女尼,乃是山東濟寧府通判之女,也算是大家閨秀名門望族,名曰:鍾離鳳。但自幼體弱多病,遍求附近各地名醫皆不能治,後經道家指點,須去東南七百裏海邊山廟修行,方才無性命之憂,尼姑庵屬於佛門清淨之地,門禁相當嚴慎,本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 《遙遠的鄉愁》3、你還記得上個千年的故事嗎?
    《遙遠的鄉愁》之三「千載難逢」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成語。20年前,當時間的巨輪從公元1999年邁入2000年這個節點時,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今,「00後」都已經成人,加入到和當年「千年節點」的見證者和倖存者搶飯碗的行列。在時代發展的大潮和科技日新月異的裹挾下,人人為生存而戰。更有很多人,僅僅為了活著,就已經用盡了全力。於是,「鄉愁」就成了一個奢侈的詞彙。
  • 《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四《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隨著氣溫下降,許多生活在北方的鳥,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遷徙但人多的時候,一個暖炕壺就不夠用了。說到「熰炕」,是因為沒有好的柴火去燒炕,只能找些碎柴火甚至谷糠之類只冒煙、不見火的東西去「熰」,所以才有「熰炕」的說法。當家家柴火罄盡、連做飯的燒柴都困難時,就只有「熰炕」了。
  • 用一句話來證明你是山西太谷人
    英明神武小楊哥:有門門 麼院姜 一進門子揍上炕 的老頂的門梁航 不發你兒門子迭 還發老子個甲大紅木探花 :呆的不賴鬧得好,割麥子丟了鐮的老…一般敗家子:端行一背付哈行一本服坐的付低行哈付又看服打過長江去5 :害了你外赫豆子了楊陌九:可是個乃個懶貨,頁了賀夜做腎來了。
  • 《遙遠的鄉愁》:那種鄰裡間互相體諒的濃濃感情,其實一直都在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七「捉知了」的故事(3)舊時光活在舊靈魂當中,欲望過敏開始由癢變痛,憐憫時的樣子光潔如初。滿山遍野都被關在牢籠,有一座斷橋對岸是迷霧,風吹船動流入未知之途,烏雲流浪奪走明亮之窗,遺失星火隱隱約約。一句良言布滿華麗辭藻,好或壞也不過說得輕巧,常喚不醒錯過的風雨人潮,青苔斑駁聞訊而不知曉。
  • 鄉村記憶之遙遠的橫河村
    史鐵生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總會讓我想起我那遙遠的橫河村。橫河村,這是我2007年大學畢業後當大學生村官的地方。當年因高校大擴招,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國家鼓勵大學生到村任職,作為一個就業緩衝期,這就出現了風靡一時的大學生村官。作為山西省遴選的第二批大學生村官,我們當年自稱「黃埔二期」,可見大家對於這個新興職業的期待,都盼望著能從此走上仕途。
  • 山西老農誤入山洞,發現穿越三國古人,回到家中離奇死亡
    20世紀80年代的某一年農閒時期,山西平順地區有一位老漢閒著無事老漢平時經常爬這座後山,因此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坑一洞他都非常熟悉,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上山,一直挖藥材直到天色漸晚。正在他準備返程回家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山洞,這個山洞他從來沒見過,裡面漆黑一片,好像還有人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老漢決定深入洞裡看看。
  • 《神鵰俠侶》:年少只知郭襄樂,中年方知郭襄苦
    與《射鵰英雄傳》中那個剛出場就讓無數書迷傾心的年輕黃蓉不同,《神鵰》中的中年黃蓉無論是樣貌身材,還是脾氣秉性,都不如那個年輕的黃蓉討喜,多了一些滄桑,更重要的是,言談舉止中也多了很多世俗。在我看來,人年少的時候都像郭襄,只是到了中年的時候,都會活成中年黃蓉。
  • 明月說《聊齋》之神馬
    正巧崔生有一位好友在山西做官,崔生想去投奔他找個營生,但苦於路途遙遠沒有馬匹。崔生見這匹馬整天呆在自家院外也沒有主人來找,就把這匹馬捉來拴上韁繩準備當坐騎,騎著去山西訪友,臨行前崔生囑咐家人說:「如果有人找馬的,就說我騎著去山西了。」崔生上路後,打馬揚鞭,馬一路急馳,瞬間就跑了一百多裡路。到了旅店休息馬也不吃草料,崔生以為它累了,第二天就拉緊馬嚼子,不敢讓它再快跑,可馬卻亂踢著嘶叫不已,口噴著沫,同昨天一樣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