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東湖
東湖有蓮花王的傳說
南蠻子施術盜蓮花
相傳,在很早以前,東湖裡長滿了蓮花,其中有一紅一白兩枝蓮花又高又大,鮮豔奪目,不同一般。有時它們生在湖邊,有時它們長在湖心,有時浮出水面,有時又潛人水中,總是相伴相隨,人們稱之為「蓮花王」。
「蓮花王」的故事很快傳到了南蠻子的耳朵裡。於是,南蠻子便來到清源,住在店裡,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就到東湖邊,擺好供品上好香,雙膝下跪,兩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詞,這樣日復一日,天天如此,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祈禱,兩枝蓮花相繼露出水面,逐漸向湖邊移動。紅蓮花即將靠岸,南蠻子猛一伸手,將蓮花從水中拿出,白蓮花見勢不妙,急忙回到湖中。白蓮花見了同伴便說,這裡不好了,趕快搬家。從此以後,東湖裡的蓮花再也不見了,而城裡卻出現了五六處蓮花池,且都枝繁葉茂,成為清源有名的景色之一。傳說南蠻子盜走紅蓮花後,江南出了個文狀元。又過了好多年,清源縣篙泊村出了個武狀元,這就是抱牛狀元——賈廷詔。
金牛的傳說
傳說,東湖以前有個金牛。一天從南方來嘮會商人。他聽人們說這會事情,就想把金牛引上來。於是他又問嘮一些有關金牛的事情,知道嘮金牛待見吃的東西。兀一天黑夜,南蠻子用金牛待吃的東西引它上來。眼看金牛就要上來咧,有會人咳嗽嘮一聲,金牛就受嘮驚,鑽得東湖底昂再也不出來咧。兀會南方商人也就回得咧。
清徐美食
清徐葡萄
產於太原清徐縣境內。這裡是國內著名的葡萄產區之一,素有「葡萄之鄉」的美稱。
清徐葡萄已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葡萄產地主要分布在縣城西北一帶的山定。這裡生產的葡萄品質優良、味美香甜、色澤鮮豔、含糖量高。唐朝詩人劉禹錫來并州曾寫有葡萄歌,讚美清徐葡萄。
葡萄產地的土質、陽光、氣候、水源都適宜葡萄的生長。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術,養植經驗。
清徐葡萄現有五十多個品種,最著名的優質品種為白瓶兒、黑雞心、紫龍眼三種,其中白瓶兒葡萄為最好,顆粒大,每位約七、八分,直徑達三、四分。
山西清徐縣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故裡,當地栽植葡萄有兩千年的歷史。此間山麓多湧泉,平川土地肥沃,極適宜葡萄生長。清徐所產葡萄品質優良、味美香甜、色澤鮮豔、一直受人們喜愛。目前,清徐葡萄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品種超過160多種,是中國著名的葡萄之鄉。每年秋日,當地都要舉行中國.清徐葡萄採摘月暨金秋鄉村遊活動。
孟封餅
孟封鎮:孟封餅。
孟封餅是清徐縣孟封村獨特的傳統名食,以香、酥、軟、甜、涼的特點久負盛名。凡品嘗過它的人,無不稱其為餅中佳品。
長期以來,不論逢年過節探親訪友,人們總是設法買些孟封餅,一來自家過節品嘗,二來可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表示對人敬重。
來歷:孟封餅創製於清光緒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時南裡旺村有姓馮的一家財主,孟封村的趙晉山給他家做飯。當時臘月,馮家為歡度春節,要求每天不吃重樣飯,頓頓都要調花樣。趙廚師儘管手藝高超,幾十天的變樣已技窮藝盡。一天,偶用麵粉與油、糖炒成油性面與麵粉加水和成麵團。不料麵團過稀,無法聯餅,只好用鏟子鏟塊,放在鏊上,再扣上扣鍋烤熟,主人食之,十分可口,要求繼續燒制,這就是孟封餅的開始。
後來趙晉山回到孟封,向鵝池村的王富長借200元錢,開設餅鋪,經營「孟封鍋塊」,後來改稱孟封餅。孟封位於清源縣東南,地處汾河東岸,是糧食集散之地,聚集許多店鋪,從河北、榆次到文水、汾陽、陝西的客商絡繹不絕,孟封餅隨之而銷往各地。
山西香醋
要提到山西,最不能忘記的是醋,山西釀醋有悠久的歷史,主要分燻醋和陳醋,分別以太原益源慶和清徐老陳醋最為有名,山西的醋有獨特的沁香和悠長的後味,絕對稱得上中國最好的醋。
山西香醋絕對稱得上中國最好的醋。
山西人善釀醋愛吃醋,素有「老醯兒」之稱。古時管醋叫醯,把釀醋的人叫「醯人」,把釀醋的醴叫「老醯」。在漢朝史遊所撰的《急就篇》中就有「蕪荑鹽豉醯酢醬」的說法,其中「醯」和「酢」指的都是醋。因此,吃醋不叫吃醋,而叫「吃醯」。由於山西人對釀醋技術的特殊貢獻,再加上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稱山西人為「山西老醯」了。山西人和醋有著深厚的感情,山西做醋的歷史大約有4000年之久。清徐是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也是中華食醋的發祥地,其釀醋歷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相傳,帝堯定都堯(今清徐縣堯城村)後,採摘瑞草「蓂莢」以釀苦酒。這裡所說的苦酒就是人類最早的酸性調味品—醋了。漢唐時期,并州晉陽一帶的制醯作坊日益興盛,從民間到官府,制醯食醯成了人們生活的一大嗜好。明清時代,山西釀醋技藝日臻精湛,並隨晉人遷徙和晉商的足跡,將山西的制醯技術和食醋習俗帶到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是謂山西名揚四海的重要媒體。
徐溝罐渣
罐渣也稱灌腸、灌掌、碗脫、官嘗。
罐渣至今己有數百年歷史。最初,有人無意中將吃蕎麵糊糊剩下的「渣渣」(徐溝人把用面和成湯狀的東西叫「渣渣」)盛在陶飯罐中蒸烤,熟後用醋蒜調味食之,另有一番風味,便命名為罐渣。後不斷改進,從用罐蒸改為用碗蒸(現存流行於一些地方的「碗脫」),後又改為用碟子蒸,並在和面等各道工序上不斷改進工藝,最後定型為今天的這種食品。
罐渣使用蕎麥麵,經過和面、掌軟、抓稀、打渣等十餘道工序精製而成,蒸出的罐渣柔而韌,配上以清徐醋為主的特製調味,吃來是精而香,是當地風味小吃中銷量最大、眾口皆宜、百吃不厭的食品。它既可下酒,亦可佐餐,當然也可以作為主食。食後不膨不脹,經久耐餓。
據徐溝民間流傳,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途經徐溝住了一宿。當時的徐溝縣令昌倔就用罐渣等當地風味小吃招待這位吃膩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爺,吃得老佛爺滿口叫好,龍心大悅,以至後來從西安返回京城後,很快將此縣令調升為定州知州。由此可見徐溝小吃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