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魚,大家最先想到的,大約應是西方傳說中的「美人魚」。
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是另陪伴我們童年的故事,為了心愛的王子,她用自己美妙的歌喉換取了一雙腿,從此不能再說話,王子始終不知道她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並和另一位人間的公主結婚,黎明時分的陽光下,小美人魚的身體慢慢的化作了五彩繽紛的泡泡,消融在海天之間。
其實,除了西方,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也有著類似的生物—— 鮫人。
「滄海月明珠有淚」與郭沫若的《靜夜》中所講述的都是鮫人的故事。
東漢郭憲《漢武洞冥記》:
「味勒國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寶,宿於鮫人之宮,得淚珠,則鮫人所泣之珠也 ,亦曰泣珠 。」
這是有關鮫人泣珠的最早記載,由此可知:鮫人居住在海底宮殿,哭出的淚珠叫泣珠 。
西晉張華《博物志》:
「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 。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 ,以與主人 。」
這裡的鮫人為了賣絹借宿在人的家裡,臨走時把泣珠作為房租交給房東 。
東晉幹寶《搜 神記》:
「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 ,不廢織績 ,其眼泣 ,則能出珠 」 。
此處的鮫人融合了 《漢武洞冥記 》 「泣珠 」和 《博物志 》 「賣絹 」兩個技能特徵。
南朝梁任叻 《述異記》:
「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綃紗 ,泉先潛織,一名龍紗, 其價百餘金 。以為入水不濡 。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紗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 。」
這裡則是側重描述了鮫人所產紡織品的特點 。
從 「其 價百餘金 」「入水不濡 」兩句可知 :鮫人的紡織物不同於一般的紡織品 。
清朝沈起鳳《諧鐸》中《鮫奴》中寫道:
落難的鮫人被景生救起,後來景生湊不夠聘禮將死,鮫人為之一哭。但是哭出來的珠子數量不夠,為了報答景生的救命之恩,鮫人再哭, 最終告別人世回歸大海 。
現代也有很多電視劇電影也加入了鮫人元素。鮫人,是真實存在,還是只存在於幻想,我們暫時無法考證。
但是,這個美好的傳說,我們可以一直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