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孩子們捉知了時,有點像是「粘杆處」在夜間行動

2020-09-25 萍漂雲南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五

《捉知了的故事》之一


野心和激情在蹉跎中枯萎,一身風華空付一枕黃粱。

那麼,心之所向,一葦以航,最後仍舊皈依寂寞酒杯歡場。

在這片夏日蟬鳴蟲聲寂寂的森林裡,你是否找到你初心無畏的夥伴?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

童年時代裡,基本上沒有吃肉的印象。

一切的不幸,只源於貧窮。

那時候,生活物質極度匱乏,家家都難得能吃上肉。

但在北方的農村裡,孩子們卻能在夏天自己找點蟲子肉來解饞,而且找來的肉比一般家禽的肉還香,那就是挖知了來吃。

北方人說的「知了」,就是蟬。

在北方,未蛻皮的蟬被孩子們稱為「節留龜」。


每到初夏以後,北方的榆樹、槐樹和楊樹上,就是蟬的天下。到處是煩人的蟬鳴,此起彼伏;連晚上都要睡了,都還聽得到蟬鳴。

難怪在帝王制的年代,北京的皇宮裡,還專門設立了「粘杆處」——專門在夏天裡,一群太監拿著杆子,去粘皇宮樹木上的知了,免得知了叫聲煩擾到皇帝的辦公和休息。

「官人居廟堂,庶人處江湖」。

這些皇宮裡帝王將相不勝其煩的知了,在生活貧瘠的年代,卻成了民間的美味。

每到夏季,民間百姓也都成了「粘杆處」的人。幾乎人人手持一桿,到處去覬覦那些躲在樹葉、樹杈間的小東西。



2‍

到了仲夏,尤其是一場場的夏雨後,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時候了,因為到了捉蟬的最好時節。

不管是自家院子前後,還是村邊的樹叢中,到處是拿著小鏟子挖知了的光腚孩子。

孩子們挖知了的本事,也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但並非來源於「粘杆處」。而且在「粘杆處」成立之前的無數代,北方人就一直捉知了來當「節令美食」。

要首先找大一些的樹和樹木較集中的地方,因為大樹是上年蟬聚集最多的地方,也是蟬產卵最多的地方。


秋天,蟬卵產在樹葉上,隨風凋零在大樹周圍,蟬卵也就慢慢沉落到附近的泥土裡。

一兩年後,這些卵才會變成知了的幼蟲。

我家院子裡的榆樹多,往往在樹下挖個坑什麼的,就能看見沒長成形的幼禪:幼禪形狀是有了,只是個頭大小不一,外面的殼子也是白色的。

那時候,我們也就像是挖到了寶貝,一定要將這白白嫩嫩的幼蟬撿出來,晚上在火上燒著吃了。

每到它們在夏天要出土的時節,都是從泥土深處緩慢往上打洞。

到達地表時,如果地面乾旱,它們往往被堅硬的地表土卡住,幾天、十幾天甚至個把月都鑽不出來。所以,這些小東西也非常渴望下雨。

一場鋤頭雨後,地表鬆軟潮溼了,它們就迫不及待地、用兩個堅硬的前爪,將地面挖出一個很薄、很小的洞口,等待傍黑時的破土而出。



3‍

傍晚時分,如果正好小孩子走過,就可以直接撿到剛出洞口、朝樹上爬的知了。

這時候的知了還沒有蛻皮,肉質鮮嫩,是最好吃的時候。

如果沒有直接撿到知了的運氣,就要靠自己的本事來尋找他們的洞口。

知了開始挖的洞口很小,是它們用來望風的;直到天黑後它們才將洞口挖大,直接爬出來。

沒有技巧的,還一時辨認不出這些小洞來。

有時候,大樹周圍有很多是已經沒有了知了的空洞,大洞套小洞,層層疊疊、密密麻麻,辨認時還真是需要一些技巧和經驗的。

一般找到知了洞時,孩子們是先將洞口用指甲挑開一點,看知了在洞裡的哪個位置蜷縮著。

然後,用小鏟子在洞旁邊鏟土,幾下子將土挖開,就將知了逮住了。

有時,孩子們手裡沒有小鏟子,但也有捉它們出來的辦法。

如果直接用小指去洞裡摳,那些沒見過世面的東西,也不是省油的燈,它們會一邊揮舞著兩個前爪抵抗,一邊躲避著慢慢往下出溜。

有時候,他們的洞還很深,一時真拿它們沒辦法。

這時候,孩子們就在旁邊找一些粗草莖,慢慢伸進洞裡。

知了們出於本能的防備心,馬上就用兩個帶刺的前爪,死死抓住草莖不放。

看著知了抓住了草莖,孩子們就慢慢往上提溜,一下子就將知了提溜出來。



4‍

天黑後,是知了們集中出洞的時候。

這時候,視線也開始模糊,即使孩子們趴在地上也看不清楚啥了。

於是,村邊的樹叢裡,就到處晃悠著農村裡比較原始的提燈。

那時候,手電還沒有普及,那些燒柴油的提燈,就成了捉知了的最好工具。

這時候,提燈的作用不是照地上哪裡有知了洞,而是照樹上哪兒有知了。

知了有個習性,只要是爬出了地面,附近哪裡高就爬到哪裡去吹風。等著身上的外殼被風吹乾後,就可以蛻變。

所以,知了一旦出了洞,都是一副急急忙忙的投胎像,匆匆爬到樹上、草上甚至一些土牆上,只要是高處能吹到風的地方就行。

這時候,樹幹上也都爬了三三兩兩的知了,一把抓住就是。

也有速度比較快的知了,已經爬到人伸手夠不到的地方,孩子們有隨身帶著竹竿或木棍的,就發揮了大作用。

隨手一扒拉,那些知了就「吧唧」掉下來,成了孩子們腹中的美餐。

到這時候,捉知了才大概和「粘杆處」有些相仿。

有時候,也有動作快的知了,早趴在樹幹或者樹枝上等待孵化。

月夜一簾幽夢,春風十裡柔情。

知了孵化是先將背部的硬殼崩開,之後頭背部艱難地從裂縫中伸出來;之後是前爪,再以後是腹部也爬出殼子。

爬出殼子後,蟬就不咕容了,趴在自己的殼子上晾著。不久,那對原來緊縮在肋下的細小翅膀,就在風中逐漸伸展開。

這時,原本穿著金色堅硬外殼的知了,就變成白嫩的蟬;如果到了半夜或者早上,蟬外表的白色就會遇風逐漸變成淺黑色和深黑色。


人生的路,坎坎坷坷,若是有人相伴就不那麼苦。

歲月的腳步,匆匆忙忙,若是有情守候就不那麼難。

人的一生總有為所謂,才會有所值。

房子再小,有一盞燈等候就是欣慰;生活再苦,有一人舉案齊眉就是溫馨。

相關焦點

  • 《遙遠的鄉愁》:那種鄰裡間互相體諒的濃濃感情,其實一直都在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七「捉知了」的故事(3)舊時光活在舊靈魂當中,欲望過敏開始由癢變痛,憐憫時的樣子光潔如初。但對於孩子們來說,卻也不失為一種換錢的途徑。夏天放學後,很多孩子還是會去照樣收集樹上的蟬蛻。因為捉知了,孩子們也會發生矛盾。有時候,兩個孩子同時看到一個知了或者一個知了洞,就難免發生口角。
  • 《遙遠的鄉愁》:拿了獎的那個崽,回家竟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三約翰·列儂曾說:「五歲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快樂是人生的關鍵。上學以後,他們問我長大後的志願和夢想是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說我沒搞清楚題目,我告訴他們,是他們沒搞清楚人生。」每天回去時,我還會揣兩塊好點的熟地瓜,帶回去給媽媽和小妹吃。每次我回去,小妹就纏著我:「哥,給我帶地瓜了沒?我捉了幾個知了,給你留著呢。」
  • 夏夜捉蠍子:那是一種令人魂牽夢縈的鄉愁
    在這悶熱的夜晚,還出去捉蠍子嗎?他說,每當此時,他便會想起小時候跟我去捉蠍子的事來。是啊,遠離故土的他,對兒時所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記憶猶新,也許那是一種令他魂牽夢縈的鄉愁吧。老北京特色小吃炸蠍子捉蠍子時要眼尖心細
  • 《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四《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隨著氣溫下降,許多生活在北方的鳥,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遷徙當家家柴火罄盡、連做飯的燒柴都困難時,就只有「熰炕」了。而廚屋的鍋灶前是孩子們最喜歡坐的地方,很多柴火在孩子們的屁股下就坐碎了,最後成了碎柴火末末。
  • 《遙遠的鄉愁》:轉過一個千年後,農村再也沒人會做薺餾這種麵食
    《遙遠的鄉愁》之115這個世界層層疊疊地向我們展開,這一刻迷離的面目,下一刻就會清晰;這一刻不能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事實,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是的,就這樣,我們不斷消除著自我的狹隘、偏激和片面,一點一點甦醒著。活到老,並一直醒悟到老。
  • 《遙遠的鄉愁》:村西的那座墳,傳說是一個公主墓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八青春是什麼?青春就是莫名其妙,就是幹傻事,就是愛上不該愛的人;就是互相嫉妒,只想成為對方,不想變成自己;就是告別,永不再來,永遠懷念。孩子們經常在山下看大人挖土,因為經常會挖出一些紅土燒成的小人和車馬,孩子們就爭著搶。大人們早已見得多了,就隨孩子們搶奪。那時,孩子們就很奇怪,說這個土疙瘩不是墳墓吧,咋還有那麼多小磚人和車馬啊!
  • 《遙遠的鄉愁》:一盤小炸魚,被鄉鄰借來借去地「頂菜」待客
    《遙遠的鄉愁》之二十二一個男人在砧板上放了一個西瓜。準備就緒後,他開始將整個西瓜切成片。隨後,他只拿起了其中一片西瓜,咬了一小口,然後將剩餘的西瓜全都扔進了垃圾箱……這段社交媒體上的視頻,只是網絡上千千萬萬有關浪費食物的視頻之一。
  • 《遙遠的鄉愁》3、你還記得上個千年的故事嗎?
    《遙遠的鄉愁》之三「千載難逢」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成語。20年前,當時間的巨輪從公元1999年邁入2000年這個節點時,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鄉愁」就成了一個奢侈的詞彙。只有夜靜更深和生活坎坷時,才會想到故鄉,才會想到「詩與遠方」,才會想起心底遙遠的夢。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多年前,很多古建築、古村落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建築,安全而牢固。但是,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和改變,現在也搶救性地保留了很多倖存的古建築和古村落,為我們追尋鄉愁留下了些許痕跡。
  • 《遙遠的鄉愁》:印模和四角,是那個年代每天都捨不得丟下的東西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一相遇最美,今生能相遇就無比幸福,無論是擦肩而過,和諧共事,相扶相持,相約百年都十分的珍貴,永遠珍惜這份美好。孩子們玩時,基本上每人都拿著一疊,每人放在地上一個,依次用自己的四角去砸別人的四角。只要把對方的砸翻了,就歸自己,對方就要重新拿出一個放在地上。摔「四角」也有很多講究,比如砸、掃、震、衝,各有要領。
  • 《遙遠的鄉愁》:矮牆裡埋藏的那些秘密,讓我遺憾了很多年
    《遙遠的鄉愁》之二十五我們的生命中,總會有一些遺憾。在最美的季節裡,會錯過花開;在最美的年華中,會錯過相遇。徘徊在情感邊緣的人性,形成了一種怪圈,平添太多的遺憾。其實,從降生人世,我們就坐上了生命的列車。
  • 《遙遠的鄉愁》:北方的「地窨子」裡,埋藏了少年的多少心事?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一能在平凡的日子裡,過著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的心簡單,那麼這個世界也簡單。這時候,就有點尋寶的感覺了。雖然翻的地瓜個頭都小了,最小的只有指頭大小,但社員們還是如獲至寶地撿起來。
  • 《遙遠的鄉愁》:那塊蹭來的貢品點心,多年後依然還香甜著我的夢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九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秋天,充滿細節的完美。於是,這些傳說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十裡八鄉,前去跪求「仙姑」的人更多了。但據說,去山上跪拜時要帶點貢品,比如點心之類的東西。祈禱完了,就將貢品留下一些算是敬奉「仙姑」的,還要散發給在旁邊看的孩子,意思是讓孩子們不要亂說話。這樣,祈求來的「仙藥」才有效。
  • 《遙遠的鄉愁》:小時候,玩過騎秫秸「跑馬」、「過家家」遊戲嗎
    《遙遠的鄉愁》之十九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沒必要攀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風有風的自由,雲有雲的溫柔,沒必要模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之後任你我如何修行,也無法更改初時的模樣……捲起來捆巴好了,放在閒屋子裡的乾燥處,就等著幾年後蓋房子時使用。有時,打一領箔時秫秸不夠,會缺一點,就跟鄰居借點。雖然日子都窮,但不急著蓋房的鄰居,也會讓給鄰居一些。
  • 《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的樂趣,半個世紀後依然記憶如新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八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有一塊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的風水寶地,像一顆晶瑩閃亮的明珠,鑲嵌在逶迤西去的罕山腳下,明澈如鏡的霍林河畔……一個個麥捆被抖開時,還散發著麥稈的潮溼和清新麥香。層層的麥浪,層層攤開,厚厚地覆蓋了整個場院。
  • 《遙遠的鄉愁》:那個一陣風就能颳走的姐姐,你在天堂還好嗎
    《遙遠的鄉愁》之六人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也是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生老病死,是人在紅塵翻滾中不可避開的節點和坎坷。當時,為了對付大家最怕的天花病,孩子們已經在開始讀書時就「接種牛痘」了。在胳膊上劃個「井」字形,注入藥水,疼得孩子「霍霍」地叫。過後,胳膊那裡還要紅腫幾天,最後留下一個深深淺淺的「井」字形的疤。
  • 《遙遠的鄉愁》:無數年後,暴雨突襲的「雨沫」聲,還是讓我驚魂
    《遙遠的鄉愁》之一百零二閒門向山路,清輝照衣裳。時間的馬車踏過歲月從不停步,我們似乎卻在人海浮沉中,悄然失去了原本的模樣。孩子們都在心裡嘀咕著:「老天爺怕是做了錯事,被王母娘娘抓住小辮子,好好修理了一番,以至於被嚇得大小便都失禁了……」但是,這些話在風雨狂暴的夜裡,只能在心裡翻滾,是不敢講出口的。
  • 《遙遠的鄉愁》:撿不到糞的孩子,只好去牲口棚裡「借兩抔牛糞」
    《遙遠的鄉愁》之五十二每一枚玫瑰都有刺,正如每個人的性格裡,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愛護每一朵玫瑰,並不是得努力的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學習如何不被她的刺刺傷。3‍說是去拾糞,但孩子們玩心大到快要回家時,才發現糞籃子裡基本上還是空的,就一個個愁眉苦臉地磨蹭半天,才溜索著回家。有的搗蛋的孩子,實在沒招了,就溜到生產隊的頭棚(牲口棚)那裡。
  • 《遙遠的鄉愁》:在農村打圍,往野兔前面開槍,土槍才會命中兔子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四「打野兔」故事系列之一莊子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達到極致的快樂是在內心深處,是沒有表現的。真正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合、與天地相感應的樂;真正的榮譽是沒有讚揚、沒有名譽的榮譽。也只有在那時候,家裡的孩子們才能跟著多少啃兩塊野兔肉
  • 《遙遠的鄉愁》:那位「超級獵手」,居然將土槍丟出去狠砸那兔子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五「打野兔」故事系列之二看晚霞時,我們往往喜歡把眼睛盯著太陽落下的地方,而忽視了左右尤其是背後。後來才發現,晚霞未必只有西邊才有,其他方向的晚霞,雖然沒有夕陽周圍那麼耀眼,卻也不失美麗。
  • 《遙遠的鄉愁》:我家的表親數不清,不細算都不知道有多少個?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七一段路,走不通,那就改變方向;一件事,太糾結,那就選擇放下;一些人,不真誠,那就選擇離開;一種活法,很累,那就換個方法試試。據說,剛娶了現在的舅母時,他也曾擔心:舅母能不能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前妻的孩子。為此,每年的冬天,在舅母為前妻的孩子做好棉衣後,大舅還會趁舅母睡下後,悄悄用剪刀挑開一點她給前妻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做的棉衣,看看裡面的棉花是新的還是舊的,然後再小心地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