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村西的那座墳,傳說是一個公主墓

2020-10-03 萍漂雲南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八


青春是什麼?青春就是莫名其妙,就是幹傻事,就是愛上不該愛的人;就是互相嫉妒,只想成為對方,不想變成自己;就是告別,永不再來,永遠懷念。

其實,人生有很多東西,都是過期不候。

我們,不可能拿著現在的心情,回到最初的選擇。昨天的太陽,永遠晾不幹今天的衣服。

因此,多要求自己,你會更加獨立;少要求別人,你會減少失望。

寧願花時間去修煉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費時間去期待完美的別人。



1‍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漫步時間迴廊,往事如沙,記憶和希望自大漠破土而出……

在我們村西,有一座很大的墓。

原來,據說很高,佔地也有一兩百畝。

很早以前,據說還有屋宇建在上面;後來,在近代軍閥爭鬥時毀於炮火。但最高處,還是很平整的,隱約能看出當初屋宇的地基痕跡。

那座墓,傳說是一位皇帝公主的墓。

當然,也有很多其他的傳說。

但當時還小,就很納悶:整不明白皇帝的女兒死後,為什麼會葬在我們這個平原的小村落外面。

那座墓,後來還被縣裡列為文物保護起來,在墓前立了個石碑,寫著墓的名字「堠堌冢」。

但是,這座墓還有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叫青龍山。

文明有脈動,萬物有靈犀。

在平原,大家都沒有見過山;有這麼一個很高的土堆,大家就叫稱它為山了。

原來,靠近「堠堌冢」的村民,建房取土,基本上都是挖墓的邊緣;加上很多年前的開山整地,導致土地出來了不少,但也使原來佔地一兩百畝的「堠堌冢」,變得只有二三十畝的面積了。



2‍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無處可去,就一幫一幫地約著來爬「堠堌冢」,也算是「登高望遠」了。

「堠堌冢」上面,也經常因此人頭攢動。

一些老年人,經常就坐在「山頭」上,悠悠地端著菸袋鍋,添油加醋地給身邊一群拖著鼻涕的孩子,講關於青龍山的種種「傳奇」。

這個「登高望遠」的習俗,在跨過了一個千年、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還保留著。

被踩得凹下去的山間土道,也見證著周邊村落裡若干年來的變遷。

小時候,經常跨過一條縣與縣連接的柏油路,跑上幾百米路,就到了「堠堌冢」。

孩子們經常在山下看大人挖土,因為經常會挖出一些紅土燒成的小人和車馬,孩子們就爭著搶。

大人們早已見得多了,就隨孩子們搶奪。

那時,孩子們就很奇怪,說這個土疙瘩不是墳墓吧,咋還有那麼多小磚人和車馬啊!

雖然在遠處看著「堠堌冢」不高,但要爬上去,還真是要累得氣喘籲籲。

每到這時,就會想起一句話:「無論倒下去多少次,只要最後的姿勢是站立的,才是最重要的。」



3‍

在「山」上,還有不少洞穴。

當時,孩子們不知道這些洞穴是怎麼形成的?

等若干年後才明白,或許,這些洞穴就是盜墓賊挖出來的。

有幾個洞穴,據說可以從山的這邊鑽到那邊去。

當時大家都小,很少有敢深鑽進去的。但也有幾個膽大的孩子,敢來回鑽幾趟,然後向其他孩子炫耀。

後來,下雨次數多了,一些洞穴裡面的土方就被積水浸泡坍塌了,只有靠近洞口的一二十米可以進去。

我曾經和幾個孩子鑽過北面和東面的兩個洞,但都不敢深鑽進去,就連滾帶爬地鑽出來,身上還蹭了不少土。

最奇怪的是,整座「堠堌冢」都是土堆成的,沒有石塊,只有零星的磚角。

碰到雨水好的季節,山上都會萌發出一層綠茵茵的細草,在遠處看到也蔚為壯觀.

在雨水稀少的季節和年頭,山上的草就像禿子的頭髮,左一片右一片的,很是煞風景。



4

但是,即使在很乾旱的季節,在山上的旮旯處和洞口周圍,也隨處可以看見一些蝸牛,就粘在幹土上,居然還都活著。

孩子們從硬土塊上摳下來蝸牛帶回家去,泡在水盆裡養著。

但奇怪的是,在山上的幹土上,這些蝸牛生活得很好;一旦放在水裡,卻反而很快就死了。

所以,後來,大家就不帶蝸牛回家了。

在雨水多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很多小蝸牛,有的還在地上爬。孩子們再去,也就只是看看。

乾旱的季節,往往能看到一些空蝸牛殼,裡面的蝸牛卻不見了。

傳說,在軍閥混戰時,山上的屋宇裡曾經駐紮過軍閥吳佩孚的兵馬。

村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幾句順口溜:「老吳(村民對吳佩孚的簡稱)的兵,憨騰騰,讓他往西不敢往東,讓他捉雞不敢拔蔥……」

類似的笑話還有很多,只是那時候小,對一些東西不感興趣,就沒用心記。

但那時候,蜿蜒神秘的山洞、上面活著的蝸牛、土裡埋著的小磚人……都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沒事時,就約著到山上去玩,「堠堌冢」也算是那個時代孩子們的「探寶聖地」了。



5‍

對這座神秘的「堠堌冢」,老輩人還流傳著一個神秘的傳說。

在那個年頭,是作為迷信被禁止傳播的;只有沒人時,大人們才敢偷偷對孩子講,主要意思是:不要輕易動山上的東西,因為山上住著「神仙」。

據說,很早以前,山上就住著一位「大仙」。

因為村民們生活困難,在有紅白喜事時,要設宴招待親朋和村民,就在各自的院子裡擺設宴席。

每次搞類似的活動,都要擺上十桌甚至幾十張桌子,大家就只好來回拆借桌椅板凳。

在活動前一天,左鄰右舍就去幫忙,到附近各家去借桌子板凳和鍋碗瓢盆。

當時,大家都相對困難,有的人家盆子倒是能拿出兩個來,但就是拿不出一張像樣的八仙桌。家裡的八仙桌搖搖晃晃,只有靠牆跟擺著才勉強站得穩。

很多人家的板凳都是三條腿的,只好在家裡湊合著坐坐。

所以,每逢過紅白喜事時,這些搖晃的桌子、三條腿的板凳,是絕對拿不出門去的。

即使勉強抬出去了,也說不定會被哪個人一屁股下去就壓散架了。

因此,過紅白喜事,借桌椅板凳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後來,據說山上的「大仙」發了善心,感到大家來回借桌子板凳太麻煩,有時候還因破損引起不少爭端,他就主動借桌子給村民。

但凡家裡有事的村民,就提前到山下跪拜,說有事要用多少桌子板凳。

到第二天一早,「山」下就擺著正好數目的桌凳;村民們用完後,再如數送去就行了。

隔了一夜再去看,這些桌子板凳就不見了,據說是被「大仙」收回去了。



6‍

這樣一來,村民們就方便了很多。

但後來,有些村民貪心,借去的桌凳不如數歸還.

「大仙」就非常生氣,往往現身到十字街頭的滾駝子(方言:石磙)上坐著去罵。

有些村民說,「大仙」長的像只猴子,一身的毛。

被罵的村民理虧,就抓緊趁著晚上將私留的桌凳送去。「大仙」也就不再計較,繼續為村民「免費」借用桌凳。

但是,後來一個貪心的村民還是沒如數歸還桌凳,「大仙」又來罵。

而這位村民也狡猾得很,預先在「大仙」常坐的滾駝子上抹上了膠。

「大仙」才一屁股坐下去,就再也起不來了。

後來,還是用力掙脫跑掉了,滾駝子上沾了不少毛。

從那以後,「大仙」盛怒,再也不肯借桌凳給村民。

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村民只好再像以前一樣挨家挨戶地去借。

這個傳說不知流傳了多少年代,大家代代相傳,也就深信不疑了。



秋風起時,枝葉搖擺,落葉紛飛,大自然開始刪繁就簡,「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而路邊秋天的樹,經歷過熱烈的陽光,細碎的風聲,還有夏日的急雨……用年輪勾勒著的一生,該生長時生長,該落葉時落葉,寵辱不驚。

時光荏苒,九月來了,這一年已悄悄過去了三分之二。

輕輕的問了問自己,過得還好嗎?

在時光回眸的一瞬間,八月匆匆收了尾,九月慢慢開啟新篇章。

相關焦點

  • 三妹墳傳說:鳳凰再生
    最近在寫一部關於我家鄉真實故事傳說。小說是根據我們村附近的一座山上的三妹墳真實故事所寫,我們村有座大塘山,山上有一座方圓幾百公裡的三妹墳,聽說裡面埋著南越國時期的一個將軍之墓,死前叫人做好墳墓,死後找來三個活生生的美女賠葬,裡面有三大缸米,三大缸水,三大缸油,總之什麼都是三大缸,吃完就沒有,那個墳墓只能進出不來,就是個活人墓。每一年清明節姓謝的人都去哪裡拜祭。
  • 西王母國是真實的古國!文成公主竟是西王母真身?
    除了和穆天子、漢武帝有瓜葛之外,還與后羿和燕昭王有著感情傳說。1993年3月出土的《歸葬》記載,可知西王母有不老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之後」。從這個記載來看,后羿應該是第一個得到西王母歡心的男人,大概也是唯一一個拿到不死藥的男人。
  • 周口淮陽民間傳說——傷心墳的傳說
    商辛墳的傳說古時候,淮陽還叫陳州的時候,城南窪地裡有個商家莊,離著大湖不遠,老百姓打漁種田方便,日子還算過得去。入秋了,牲口都缺青飼料,辛氏記掛鄉親們的恩情,便讓家裡有牲口的鄰裡都到丈夫墳頭割草,這片三尺方圓的墳頭草,竟養活了全村百十頭牛羊牲口,大家都非常感謝辛氏,有一個老人家大頭,讓大伙兒湊錢供養小青天讀書。辛氏母子趕緊跪下感謝大家。小青天是個聰明孩子,十年之後,學有所成,進京趕考,臨行前,小青天到父親墳前磕頭,發誓要考取功名,為父親申冤報仇。
  • 河北清河有座懸棺墓,據說墓主人是「武大郎」的原型
    武植,字田嶺,明朝永樂年間清河縣武家那村(古稱孔宋莊)人,祖籍是山西晉陽郡人,元代由山西遷至河北清河武家那村。當年武植遷居孔宋莊之後,街坊鄰居都以「武大」稱呼他,那其實是一種尊稱,於是後世也稱其為「武大郎」。武植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武大郎聰明好學,曾做過染房學徒,深得老闆賞識。他聰明好學,知識淵博,能文善武,中年中進士,任山東陽穀七品縣令。他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愛戴。
  • 《遙遠的鄉愁》:那塊蹭來的貢品點心,多年後依然還香甜著我的夢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九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秋天,充滿細節的完美。1‍關於老家的那座「青龍山」,再後來,還有另外一個神秘的傳說,也是傳得沸沸揚揚,在十裡八鄉都引起了轟動——說有家的孩子得了病,沒錢治療。
  • 《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
    《遙遠的鄉愁》之八十四《遙遠的鄉愁》:後來農村的土炕慢慢換成床,燒炕的習慣也消失了隨著氣溫下降,許多生活在北方的鳥,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遷徙1‍那時候但人多的時候,一個暖炕壺就不夠用了。也感慨,縱算水盡山窮,葉落成空,那老去的年華依舊可以風姿萬種。縱算歲月朦朧,天涯西東,依然可以覓尋當年遺落的影蹤。
  • 《遙遠的鄉愁》3、你還記得上個千年的故事嗎?
    《遙遠的鄉愁》之三「千載難逢」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成語。20年前,當時間的巨輪從公元1999年邁入2000年這個節點時,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鄉愁」就成了一個奢侈的詞彙。只有夜靜更深和生活坎坷時,才會想到故鄉,才會想到「詩與遠方」,才會想起心底遙遠的夢。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多年前,很多古建築、古村落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建築,安全而牢固。但是,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和改變,現在也搶救性地保留了很多倖存的古建築和古村落,為我們追尋鄉愁留下了些許痕跡。
  • 小說中活死人墓與現實中瓦罐墳,文學源於生活,卻遠沒有生活殘忍
    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現實始終沒有小說中那樣神乎其神,金庸小說中的活死人墓中沒有活死人。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曾經出現過一種殘忍的喪葬習俗,稱之為「瓦罐墳」。
  • 《原鄉》,那三十八年的鄉愁!
    這就是思念家鄉親人的感覺,這就是鄉愁。最近看了一部由張國立主導主演的電視劇《原鄉》,著實讓我感受了一把撕心裂肺、痛徹心扉的鄉愁。三十八年的骨肉分離,三十八年的音信全無,三十八年的望眼欲穿,三十八年的血淚春秋,這鄉愁就是海峽兩岸間深不見底的海水,這鄉愁就是壓在兩岸親人頭頂上的厚厚的雲霧。他們本來都是一群沒念過多少書,根本不識政治為何物的小人物。
  • 契丹奧古公主!《尋龍訣》女墓主真實存在!出土真身不腐被灌水銀
    這部電影中最後進入的墓穴是傳說中一個很有地位的公主,由Angerla Baby,他手持一塊隕石雕刻而成的變化石盤,而這塊石盤能讓人產生幻覺,而且能夠打開時空之門,能夠復活死人,讓人獲得永生不滅,最後被主角胡八一突破心結,將石盤變化打碎,從此過上了平淡的生活。
  • 遇墳三尺不動土的傳說
    到了乾隆年間,人們都已經漸漸淡忘了當時發生的事,老一輩的人都年紀大了,年輕人也不太記得這位縣官了,很多人都也不太清楚那座立在小山坡上的墳包裡到底埋的是誰了。村裡面靠種地吃飯,誰地多,種的莊稼也就越多,收穫的也就越多。
  • 《遙遠的鄉愁》:生產隊的那把地瓜秧子,讓我惦記了半輩子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能在平凡的日子裡,過著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的心簡單,那麼這個世界也簡單。那時候,社員們過日子都節儉,一般家什不注意打壞了,都會修修補補繼續使用。那時候,也有一種專門鋦鍋鋦碗的手藝人,走村串戶地招攬生意。誰家的水缸打壞了,哪怕摔成了八瓣,只要能拼湊起來,鋦大缸的就能鋦在一起。
  • 鄉村記憶之遙遠的橫河村
    史鐵生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總會讓我想起我那遙遠的橫河村。橫河村,這是我2007年大學畢業後當大學生村官的地方。當年因高校大擴招,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國家鼓勵大學生到村任職,作為一個就業緩衝期,這就出現了風靡一時的大學生村官。作為山西省遴選的第二批大學生村官,我們當年自稱「黃埔二期」,可見大家對於這個新興職業的期待,都盼望著能從此走上仕途。
  • 三「孝」子爭墳
    幾天前,縣裡主管招商的於副縣長帶著一位投資商來到渠首村。這位投資商姓畢,是海外一位億萬富翁。他的老家是渠首縣的。於副縣長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說服畢董事長回家鄉投資。可是,畢董事長提出了一個條件:縣裡得把他老父親的墳找著,遷移到縣烈士陵園。 原來,畢董事長的父親叫畢國寶,是渠首縣的一位移民幹部。1967年,丹江大壩建成蓄水。丹江水夜進渠首村。畢國寶為救兩位兒童,被水淹死了。
  • 《遙遠的鄉愁》:那種鄰裡間互相體諒的濃濃感情,其實一直都在
    《遙遠的鄉愁》之三十七「捉知了」的故事(3)舊時光活在舊靈魂當中,欲望過敏開始由癢變痛,憐憫時的樣子光潔如初。那時候,農村藥鋪裡或者供銷社的收購站,都會收購「蟬蛻」。雖然價格還不錯,但那勞什子殼子實在太輕了。
  • 故事:民間傳說:三王墓
    汝南縣和孝鎮紀橋村西頭有座大墓冢,「三王墓」。於是他藏起了雄劍,只獻那把雌劍。臨走時,幹將交代夫人莫邪道:「你已身懷六甲,若生女則罷,如若生男,長大後取出雄劍,為我報仇。」莫邪問:「劍在哪裡?」幹將說:「你只告訴他『出門見南山,松生山石上,劍在松樹背。』」幹將拿著那把雌劍向楚王交差。一個奸臣向楚王進讒言:「幹將不能留,留下他會為別人造出更好的劍,到時大王就難以稱雄天下了。」楚王聽信奸臣的話,就把幹將殺了。
  • 小說:村頭有5座墳,碑上刻著同一名字,誰家生了孩子都抱來上墳
    小時候我總是跟著村裡的幾個小孩子一起玩,從村東頭跑到村西頭。村子裡所有的地方我們都去過。而我們村頭有5座墳,奇怪的是,墓碑上都刻著同一個名字,還有更奇怪的是,誰家生了孩子都先抱來上墳。慢慢的,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所以我就問我的爸爸媽媽。我爸媽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兒,所以至今也沒有一個解答。
  • 小說:村頭有4座墳,碑上刻著同一名字,誰家生了孩子都抱來上墳
    小時候我總是跟著村裡的幾個小孩子一起玩,從村東頭跑到村西頭。村子裡所有的地方我們都去過。而我們村頭有4座墳,奇怪的是,墓碑上都刻著同一個名字,還有更奇怪的是,誰家生了孩子都先抱來上墳。慢慢的,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所以我就問我的爸爸媽媽。我爸媽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兒,所以至今也沒有一個解答。
  • 《遙遠的鄉愁》:打麥場上的樂趣,半個世紀後依然記憶如新
    《遙遠的鄉愁》之四十八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有一塊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的風水寶地,像一顆晶瑩閃亮的明珠,鑲嵌在逶迤西去的罕山腳下,明澈如鏡的霍林河畔……每天,天還不亮,生產隊的破鍾,就像催命符一樣地在村角響起。這時候,老隊長敲鐘的節奏就明顯急促了一些。睡得迷迷瞪瞪的社員們,一邊詛咒著,一邊哈欠連天地到村角走去,晃晃悠悠地往打麥場上集合。
  • 《遙遠的鄉愁》:那位「超級獵手」,居然將土槍丟出去狠砸那兔子
    《遙遠的鄉愁》之七十五「打野兔」故事系列之二看晚霞時,我們往往喜歡把眼睛盯著太陽落下的地方,而忽視了左右尤其是背後。後來才發現,晚霞未必只有西邊才有,其他方向的晚霞,雖然沒有夕陽周圍那麼耀眼,卻也不失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