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終南山下的活死人墓可以說是書中的一大亮點。林朝英、王重陽、楊過、小龍女都曾住過其中。
而現實中的活死人墓,位於古都西安市重陽宮邊。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
活死人墓
相傳,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
詩中說「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
現實始終沒有小說中那樣神乎其神,金庸小說中的活死人墓中沒有活死人。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曾經出現過一種殘忍的喪葬習俗,稱之為「瓦罐墳」。
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母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母。
相傳起源於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了一道命令:「六十還甲。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
因有規定「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因此也稱之為「花甲葬」。
影視作品中的瓦罐墳
在實際的正史中,沒有「瓦罐墳」的相關記載,只有唐朝韓鄂所作的《歲華紀麗》說道:「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砌青磚,頂部用磚發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此得名。」
當時人看來,父母的壽命一旦超過六十歲,就是在享受後世子孫的生命。況且由於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老人老了根本都沒有勞動力,還要去享受這些有限的資源,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減少社會上的無用人口。
《歲華紀麗》
這樣的傳統甚至流傳到了日本、韓國,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靜寂的墓場》中,便提到了日本古時流傳,將年邁的母親背負至棄母山丟棄的故事。
據清朝的史書《閱世編》記載,當時開封府接到一個案子,就是山中有怪物經常騷擾民眾的生活,長期不得安定。最後經過查案探訪,包拯在進入深山尋找怪物時,發現是瓦罐墳墓中的一個老人,也成功將這一怪物抓獲。後來包拯上書宋仁宗,最終廢除了這一制度。
《楢山節考》中被丟棄的老母親
古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也有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但是這樣一種違背人倫習俗,在某個時間段卻能在封建落後地區盛行,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