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頭條更新了一篇腦洞文:如果讓梁山好漢吃自助,到底誰能吃垮店鋪?
錯過的親們,快點這個連結觀看:如果讓梁山好漢出馬,到底誰能吃垮自助餐店鋪?答案你猜對了嗎?
本來想著就是圖個熱鬧,結果這篇文章發出後,不論是在頭條上,還是在公眾號上。
都有不少讀者留言評論,或者給我發私信說了一個問題:武松其實是喝了18碗酒。
我腦子當時就有點懵了,我明明記得就是15碗啊?因為這是《水滸傳》原文裡寫的啊。
講道理來說,我從上初三時候,第一次通讀了《水滸傳》,就記著武松在景陽岡上。
喝酒的確切數據了,就是喝了15碗,這個原文寫的清清楚楚:「前後共吃了十五碗。」
如下圖顯示:
中華書局出版的百回本《水滸傳》
這裡一定要說一句,我說的《水滸傳》原文,是百回本的《水滸傳》。
小猹之前所有對水滸的解讀,都是以百回本為主,如果是引用百二十回本,會標註的。
於是我不禁有些好奇與疑惑,原文明明寫的是十五碗,這十八碗的數據到底是哪來的?
1、百二十回本的十八碗
其實看到十八碗這個數據,我第一時間就想到是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於是趕緊查了一下。
果然沒有讓我失望,上面的確寫的是十八碗,原文如下:
「前後共吃了十八碗。」
武松的的確確是吃了十八碗酒。如下圖顯示:
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十八碗
那麼問題就來了,武松到底吃了多少碗酒呢?是十五碗還是十八碗呢?
在對比了武松在酒店裡喝酒的內容後,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的描述,其實沒有多大差別。
只是個別字句不同,總體上一模一樣,沒有太大的改動。
於是我決定幫助武松數一下,他到底在景陽岡酒店裡,喝了多少碗酒。
2、不數不知道
咱們直接看原文幫武松數數,或者說是幫施耐庵數數,看看那個數據更準確。
武松來到景陽岡的酒店後,就招呼店主人上酒上菜,店主人立馬給他安排上了:
「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
店主人在武松面前放了三隻碗,並且在其中的一隻碗裡,倒滿了一碗酒等武松喝。
武松也不跟他客氣,直接端起這碗酒,一張嘴,一抬手,一仰脖,一飲而盡了。
【這是他喝的第一碗酒。】
武松喝完之後,一個勁兒的誇這酒力氣大,喝著很是過癮,店家見他喝完,又給他滿上一碗:
「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
武松喝下一碗酒,店家就很有眼色的跟他滿上一碗,到這裡武松已經滿滿吃了三碗酒。
【這是武松的第一波三碗。】
三碗酒喝完之後,店家按照規矩就不給武松倒酒了,這武松就不爽了,什麼三碗不過岡?
你給我倒酒就完了,咱爺們又不能少你酒錢,店家犟不過他,只好接著給他倒酒:
「酒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武松又把這三碗酒,一仰脖給喝了個精光。
【這是武松的第二波三碗,現在總共是六碗酒了。】
眼看武松喝的有些超標,店主人就勸他點到為止,你在我這喝個好歹了,我以後怎麼做生意?
但是武松不鳥他,你幹啥不讓我喝酒,別說你這酒勁大,就是在裡面下蒙汗藥,我也不怕。
店家一看武松說話這麼衝,也不好再勸什麼,良言難勸該死的鬼,你願意喝就喝吧:
「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端起來,一口氣又給喝乾淨了。
【這是武松的第三波三碗,總共是喝夠九碗了。】
喝酒完了
喝到這裡武松屁事沒有,店家也就放棄掙扎了,你願意喝就喝吧,武松又點了二斤牛肉下酒。
牛肉到位後,店家又給武松滿上了:「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
一口肉一碗酒,武松端起酒一仰脖,又把剛倒滿的三碗酒給喝乾淨了,喝的老得勁了。
【這是武松的第四波三碗,現在合計是十二碗了。】
喝完了十二碗酒之後,武松把酒錢往桌子上一拍,剩下的酒我一個人包了,給我滿上。
因為還剩下五六碗,所以店家怕武松真喝多了,就不想再給他倒,但是武松很men的說:
「要你扶的不算好漢。」我要是喝醉了,我就跟著你姓,少廢話,把剩下的酒都給我滿上。
而且武松還威脅店家說:「休要引老爺性發,通教你屋裡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來!」
那沒轍了,這誰惹得起啊?店家趕緊再給武松倒酒,不怕喝醉你就喝,立馬給他續杯了。
「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武松把剩下的六碗酒給喝了,然後才心滿意足的離開。
【這是武松最後一波喝酒,一次性喝了六碗,合計是吃了十八碗酒。】
其實到這裡帳目已經算出來了,武松的的確確是吃了十八碗酒,百回本這裡確實寫錯了。
當然也不能說是百回本寫錯了吧,頂多就是疏漏,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一不留神就給數錯了。
白璧微瑕,不算是錯。當然也不排除是店家少給算了三碗,畢竟武松一直用著三個碗喝酒。
一次三碗,一次三碗,店家還要忙其他的事,腦子裡少記一波三碗,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樣反而顯得更加生活化,更加寫實與正常些,畢竟在武松之前,沒有人喝過這麼多碗。
平時店家就數三碗酒就夠了,現在一下子要數十多碗,數不過來記不住,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3、最早給武松數數的人
其實以前讀水滸的時候,從來沒想到過這個問題,以為作者說十五碗,就記著十五碗就行了。
現在看來,我讀書還是讀的不夠細緻,很多小的問題,也沒進行過質疑取證,以後要改正。
後來又查了一番資料之後,其實再金批版中,金聖歎也質疑過這個問題,而且他給武松數了數。
「第一碗。第一番,逐碗寫;每二三四番,逐番寫;第五六番,兩番一頓寫。」
武松每一波喝夠三碗後,他就在邊上批寫第幾碗,第幾碗,最後一共是喝了十八碗酒。
如下圖顯示:
所以儘管金批版《水滸傳》是以百回本為主,但在金批版裡,白紙黑字的寫武松喝了十八碗。
這就是他讀水滸就讀的比較細的地方,大師到底是大師,總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
大概也只有金聖歎這樣的讀法,才真正讀到書中的物外之趣,讓人是望塵莫及,值得點讚。
金聖歎
儘管在金批版中,有對水滸原著的大量改動,甚至為了黑宋江而黑宋江,讓人有些無語。
但金聖歎讀書的要旨,確實是值得我學習,尤其是再評水滸方面,他的確是泰山北鬥。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