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空間作為創新型孵化器,是一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目前全市擁有市級以上的眾創空間26家,但是這些眾創空間是否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效果又是如何?
記者來到位於黃海大廈的易創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在樓層索引牌上,記者看到這家眾創空間分布在5層,14層和18層。隨後記者來到5層,發現眾創空間的企業服務中心等辦公室均已上鎖,無人值班。隨後記者找到一家入駐企業詢問,但這名入駐企業的員工僅僅知道眾創空間值班人員的辦公室,但是對他們提供的服務卻並不了解。
一名易創入駐企業員工說:「就那個辦公室有人。你問他們就行。」
記者來到這名入駐企業員工所說的辦公室,發現門牌上標註著某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入駐企業名稱。當記者向這名工作人員諮詢時,這名工作人員卻說他也不是易創眾創空間的工作人員。
隨後記者又來到14層,記者發現的牆面上標有易創眾創空間的信息,但整個樓層只有3人辦公,而且都不是易創的入駐企業員工。
記者在這家眾創空間的宣傳欄看到,整個園區投資3億元,擁有由各行精英組成的運營服務團隊50餘人。而記者在5層、14層和18層三個樓層,不僅沒有找到運營服務人員,而且發現大部分房間均已閒置許久,有的甚至已變成雜物堆放間。隨後記者諮詢了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局工作人員,得到了這樣的答覆:「它也是有運營團隊,服務的話應該能跟上,它那邊閒置房間肯定是有。他們都是民營的孵化器(眾創空間),政府干預的也不是很多。」
除了部分眾創空間運營不規範,也有部分眾創空間在運營上遇到了難題。在墾利區一家名為創智空間的眾創空間內,記者看到入駐企業的工作人員及應屆畢業大學生正在進行項目的研究與交流,他們主要進行VR全景、人工智慧大數據服務、電商網絡、新媒體等項目,但缺乏有經驗有實力的導師對他們進行指導。
這家創智空間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們能夠提供辦公地點等配套設施,而對於入駐企業急需的專業導師等服務卻是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