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媒體札記
家校矛盾的本質,其實是當代社會上普遍性的「教育焦慮」的一種外在表現。因此,要破解這項矛盾,還需釜底抽薪,打破基礎教育領域的「內卷」。
自從進入網絡時代以來,我們總能聽到有人哀嘆:傳統意義上的人際往來,正在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淺。然而,得出這個結論的人,恐怕從沒見識過一個上班族要在手機裡同時面對多少個群的「社交折磨」。
單位組織的文體活動或許少了,工作群裡討好領導的人卻明顯多了;親戚之間的走動未必頻繁,家族群裡的謠言卻永遠不斷;鄰裡之間可能不再噓寒問暖,業主群裡的「互撕」卻常看常新……這一切的一切,導致不少人患上了「微信恐懼症」,巴不得自己的社交圈子能簡單一點。
這些給人帶來壓力的微信群,在名目與形態上可謂變化多端。不過,如果要在其中選出「殺傷力」最大的一種,不少正值盛年的為人父母者,恐怕都會毫不猶豫地把這一票投給學校老師組建的「家長群」。儘管從表面上看,家長群裡的氣氛往往是一片和諧,家長們時不時就會排成「隊形」,對老師發起熱情洋溢的讚美,但所有人都清楚,家長這種討好乃至諂媚的態度,不過是為了孩子作出的「表演」,暗流湧動之下,許多工作已經很忙的家長,都對老師通過家長群布置的各種任務早有不滿。
平日裡,家長們的情緒就算積累如山,也未必敢在群裡對老師正面發作。也正因如此,當有人在公共領域捅破這層「窗戶紙」時,立刻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共鳴。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收穫了數以億計的點擊和成千上萬條的討論。在媒體和網民針對此事發出的聲音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長群裡的種種積弊由來已久,要化解這些矛盾,絕沒有局外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在視頻中「退群」的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在視頻結尾,這位家長問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對此,教育專家熊丙奇在《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不少家校群變為了教師給家長布置作業群,這是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的混淆,讓家庭教育圍著知識教育轉,把學生包圍在知識教育中,既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又讓親子關係異化為分數關係、成績關係,加劇家長的焦慮情緒。」
面對與「家長群」有關的討論,許多網友都回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的家校關係,為此,一名網友在微博上問出了一個贏得海量點讚的問題——沒有手機和微信的時代,老師們都是怎麼過的?對此,《新京報》表示:「(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其依仗的確實無外乎兩點:一是通訊發達了,打段文字發個通知,就可以把家長給安排了;二是現在的一些家長,比之以往有了更高的學歷和能力。但家長群提供的應該是便利,而非壓力;建立的應該是高效的溝通和和諧的關係,而不是低效的糾纏和壓迫的關係。」
其實,說句公道話,過去的老師沒有家長群,並不意味著家長群的存在就毫無必要。畢竟,信息技術在進步,家校關係藉助新技術與時俱進,也是理所應當的事。對此,在《北京青年報》刊登的另一篇評論中,作者苑廣闊寫道:「從布置作業到家長給孩子請假、學校組織活動需要家長配合,再到家長就班級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提出建議和意見,供學校和老師改進工作等等,都可以在『家長群』裡面來完成,隨時隨地、省時省力。」
不過,說完這些之後,作者筆鋒一轉,隨即寫道:「在一些家長看來,很多家長群已經淪為了『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既讓人生厭,又讓人無奈。」對此,他提出的方向性建議是:「在建立家長群之初,就不妨訂立群規,約法三章,以避免以後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同時也提出,家長群的「減負」,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縱觀整個輿論場,不難看出,不論是主流媒體、自媒體還是普通網民,大多數聲音都站在家長一方,控訴著家校關係中的扭曲之處。但與此同時,本著平衡的原則,我們也不妨聽聽身處教學一線,每天都在與學生和家長打交道的老師怎麼想、怎麼說。對此,《南方都市報》旗下公號「南都觀察家」刊登了一名老師的來信,其中不少觀點,倒也頗具參考價值。
在這封來信之中,作者表示:「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說,公眾對教師這個職業、對教育和家校關係都抱有極大的誤解。」對於家長群「異化」的現象,作者一方面表示,他也反對將批改作業的責任強制性地轉嫁到家長身上,但他同時指出:「主課老師沒有清閒一說……基層一線教師,尤其是教學任務很重的語文教師,平時要備課、寫教案、批改作業,以及應付連篇累牘、形式主義為主的安全檢查、教務檢查、黨務檢查,一天工作滿滿當當。」
在他看來:教師布置作業,絕對不是跟家長或孩子過不去,而是教師擔心孩子沒能完全掌握知識。如果教師撂擔子,與其說是推卸責任,不如說是教師的工作方法出了問題——教師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也是為學生好,只是有時未能與家長達成良好的溝通。
當然,這名老師的觀點,未必能代表所有老師,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矛盾,恐怕也不是只靠「互相傾聽」就能順利和解。歸根結底,家校矛盾的本質,其實是當代社會上普遍性的「教育焦慮」的一種外在表現。因此,要破解這項矛盾,還需釜底抽薪,打破基礎教育領域的「內卷」。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周時事,我們下期再見。
撰文/楊鑫宇
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