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納小說:優秀的科幻作品,是真實生活與思維突破的完美結合

2020-08-21 讀書話生活

在19世紀的法國,一個偉大人物的誕生,開啟了無數青少年的科幻之夢,他就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之父」儒樂·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

凡爾納的一生通過超越時空、大膽而新奇的想像力,集合了神秘浪漫與科學性於一體,創作出六十多部傳奇而又充滿知識的科幻作品,比如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還有《地心遊記》、《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等,每部冒險小說都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官衝擊,關鍵是在這種刺激之下還充滿了合理的科學知識,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藝術價值。

列夫·託爾斯泰曾高度評價道:「凡爾納的作品簡直其妙無窮。我在成年讀它時,都使我大開眼界,他的構思非常新穎,情節十分引人入勝,他是一個天才的大師。」

是的,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科技發達的今天,凡爾納創造的科幻世界依然吸引著每個沉浸其中的人,在其心中編織著自己的科幻夢。凡爾納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是由其本身的創作特點所決定的。


源於現實生活的科幻,其背後是現實的真實寫照

雖然號稱「科學幻想之父」,凡爾納的作品思維也遠遠超出常人的想像,但細細品讀他的作品及了解創作之後的背景會發現,凡爾納的一切想像,其實都來源於現實。

《地心遊記》

以《地心遊記》為例,它的創作絕不是凡爾納的憑空想像,而是源自當時的社會背景。地心遊記講述的是一場從火山口出發進入地底世界的冒險,而當時的社會恰好處於探險活動火熱的階段,歐洲殖民者出於建立和擴張殖民地的目的,不斷向新的地域探索;同時,在當時的世界,考古學和地質學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的階段,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才有了凡爾納創作這樣一部地心探險的想法。

真正促使他開始寫這部小說的是他的一位地理學家朋友,這位朋友去過多處火山,對於各地火山的構造、火山噴發的原理多有了解。當他眉飛色舞且繪聲繪色地給凡爾納說起這些常人從未見過的景象,包括火山噴發時那瑰麗壯闊的場面時,立刻引起了凡爾納極大的興趣。恰巧當時他還從別人的理論中獲取了另一種奇妙的靈感,那就是地球是空心的,並且開口處於極地。雙重激髮結合之下,在凡爾納的大腦中逐漸建立起地心冒險的構思,經過長久的醞釀,這部《地心遊記》才終於問世,引起一陣對探險的熱愛。

《地心遊記》

同時,他的作品內容也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而構建的。比如《地心遊記》以火山為口,逐漸深入地下,拋去地底那些奇特的景色,本質上其實和尋常地質探險沒什麼區別;又如《海底兩萬裡》,講述的是尼摩船長與鸚鵡螺號潛艇在海底的奇幻故事,故事背景海洋和主體對象鸚鵡螺號潛艇實際都沒有脫離現實事物的範疇;而《八十天環遊地球》則更貼近現實,以環繞地球的旅程為內容,這就給讀者一種可能存在於世的真實感,大大增強了可讀性和信服力。

《地心遊記》

立足於現實和科學的合理想像,以科學為基礎的適當延伸

如果凡爾納小說脫離了現實基礎,那就會變得誇張、虛幻;而如果它僅僅依據現實,或者只是將現實世界的冒險以文字的方式重新完整地記錄一遍,那凡爾納的小說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精彩和吸引力。凡爾納在他的科幻小說中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點。

在《地心遊記》中,原本對於現實的地底探險而言,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一片漆黑和寂靜,探險的過程極其枯燥,甚至有些恐怖。然而,這一切,在凡爾納繪聲繪色的描述下,完全變了樣。《地心遊記》中凡爾納筆下的地下世界是個恢宏而夢幻般的地方:波濤洶湧、電閃雷鳴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兇猛的遠古海獸,甚至一群上古猿人在放牧乳齒象……當然,火山的地底下自然少不了攝人心魄的巖漿崩裂。在通常的認知中,地底下是不可能存在這些在地表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凡爾納的精彩描述卻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憧憬:我們的腳下是不是真的存在那樣美妙的世界?

《海底兩萬裡》鸚鵡螺號

同樣的,在《海底兩萬裡》小說中,作者借尼摩船長和被囚的阿龍納斯的視角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我們從來都無法想像的海底世界,其中有一段是他們一行人在海底行走時所看見的美麗海底景色:

在這些像溫帶樹木一般高大的灌木中間,在它們的溼潤的陰影下面,有許多帶有生動花朵的真正叢林,植蟲動物的籬笆行列,上面像花一般開放出彎曲條紋的腦紋狀珊瑚,觸鬚透明的黑黃石竹珊瑚,草地上一堆一堆的石花珊瑚,並且又有蠅魚,它們像成群的蜂雀,從這枝飛到那枝,至於兩腮聳起、鱗甲尖利的麥蟲魚,飛魚,單鰭魚,那簡直就像一群鵪鶉,悠閒自得地生活。

當親自置身於浩瀚的大海之中,人所感受的除了自身的渺小,只剩下無限的畏懼,而《海底兩萬裡》卻讓讀者對神秘的海底世界又再次充滿了幻想,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樣,派在黑夜中靜靜地漂浮在晶瑩剔透的海面上,而水面之下,發光的水母將整個海洋照亮,宛如流光溢彩的水晶宮一般,令人沉醉其中。

《海底兩萬裡》

同時,凡爾納的小說中還充滿了科學知識,比如尼摩船長給阿龍納斯介紹如何以海水作為鸚鵡螺號潛艇的電能的來源,如何提取海水中的鈉,如何應用到電池中;還有尼摩船長陪阿龍納斯去海底森林散步時給他介紹蘭可夫燈的原理,以海水中的氯化鈉作為電池發電的原材料,燈中使用二氧化碳氣體來發光……將豐富的科學知識融入情節內容中,富有科普性。

激發人的思維,將想像具化為現實,突破自我限制,使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曾說過:「所有現今被證實的,曾經都只是被幻想的。」想像雖然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但同樣的,未來的現實往往是在過去超前的想像的基礎上,通過將想像一步步具化為現實而形成的。縱觀人類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新發明的不斷湧現,沒有一個不是將原有的想像轉化為現實從而實現生活條件飛躍的。比如瓦特的「蒸汽機」,當別人只是把蒸汽當作燒開水的壺裡壺蓋被頂起來的一種常規現象時,他卻想像蒸汽是否可以推動機器,於是「蒸汽機」就誕生了。還有貝爾的電話、人造衛星的升空,以及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誕生,無不是從想像一點點變為現實的有力佐證。

想像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的成功,亦是在於他在小說中通過合理的想像,向人們描繪了未來很有可能實現的科學技術,從而給了許多科學家以靈感,進而創造出極大推動世界發展的東西。

他所處的19世紀尚且還是個相對落後的時代,此時的他就在作品中描繪到巴黎具有全自動的地鐵系統、低音的汽車和電力照明系統等,在他作品中還「發明」了潛水艇、電報、電視、飛機等,這在當時也都是難以企及的,然而到了今天,他當初所描繪的東西一個個在現實中出現並被大量應用,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科幻的未來

凡爾納被世界人民稱讚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後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自己是受凡爾納作品的啟示,才走上了科學之路,比如潛水艇的發明者之一西蒙·萊克、無線電發明者之一馬科尼等科學家,發明了凡爾納在作品中幻想的東西。可以說,凡爾納的想像,既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認知未來世界的大門,也由此吸引著他們突破自身固有的局限,不斷向前探索、創新,將不可能逐漸轉化為可能與現實之物;同時,走在思維前端的他們,又不斷地創造自己的想像給後世,讓後世人從他們的想像中獲得啟發並進行新的一輪的突破和前進。這種連鎖式效應如同「蝴蝶效應」,將是無止境且爆發性的,這就給人類的未來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當生活因平淡與無聊而失去動力時,當思維靈感陷入乾涸枯竭時,當陷入迷茫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的時候,不妨來讀讀凡爾納的這些科幻作品,這裡有你需要的輕鬆愉快,有你驚嘆的遠見卓識;有你需要的神秘夢幻,也有指引你未來的希望光明。它不僅僅是青少年科幻思想的啟蒙書,也是成年人突破固有思維定勢的夥伴,因為從這裡,你能看到精彩的現在,還能看到無限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三部《三體》改編劇,科幻作品頂端題材,有望突破國內科幻天花板
    一部《流浪地球》打開了國內科幻電影的大門,《流浪地球》這部科幻電影無論在特效方面,還是宇宙概念的描述上,都做到了科幻電影該有的水準。而《流浪地球》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以上這些因素以外,不得不提下《流浪地球》的作者劉慈欣。如果喜歡科幻作品的觀眾,對於劉慈欣應該不會陌生。
  • 海底兩萬裡:科幻大師凡爾納經典作品改編,腦洞大開的科幻電影
    電影《海底兩萬裡》分為上下兩集,共計158分鐘,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航海科技的科幻故事。1868年,整個航運界人心惶惶,因為各大洋經常有海怪出沒,頻頻襲擊過往船隻,各大航運公司損失慘重。於是各國只好派遣軍艦維護航道安全,同時也對海怪一事展開調查。
  • 科幻巨製,這部小說終於被改編成電視劇了
    阿西莫夫是一個全能型作家,他的作品涉及人類各種領域,上到科幻宇宙,下到通俗小說羅馬帝國史,從聖經到科學指南,甚至到兩性生活,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成為他寫作的題材。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終結者》等都深受該本小說的影響,《我,機器人》更是直接改編自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說。
  • 我們都應保存一顆科幻之心
    凌晨著的《離開地球表面》是科幻短篇作品集。凌晨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著名的科幻與科普作家,代表作也不少,如長篇《月球背面》《鬼的影子貓捉到》,短篇《信使》《貓》《潛入貴陽》等,本部書就是短篇小說合集,我之前沒有讀過她的作品,所以看到讀者對她的作品評價是「善於將虛幻的未來與現實生活融合,營造獨特氛圍,將讀者帶入她的故事」後,我就迫不及待了。
  • 把中國科幻文學突破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好看到讓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催更,看過的人都表示,自從看了這本書,思維和格局都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突破。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因為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設立的,在全世界科幻迷的心中,都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說:我本人就是看著雨果獎的作品長大的,過去的獲獎作品,幾乎100%都是英語作品,翻譯的作品幾乎沒有,特別是長篇小說,《三體》是第一部。
  • 4天寫一篇科幻小說,在著名科普雜誌發表,我是如何做到的?
    >凌晨老師在課程中向我們展示了科幻小說的各種類型,提到了很多優秀作品。「人類科幻200年」真是科幻小說大咖課的完美拍檔,凌晨老師在課上提到的很多優秀作品,「人類科幻200年」裡都有詳細解讀,我越看越感興趣,還做了思維導圖,自己的素材靈感庫也逐漸豐滿起來。
  • 這位從川大走出的科幻才女真優秀
    從少年出道到獲獎無數,從家中書房到川大課堂,從天真學子到職業作家,程婧波認真記錄自己腦海中躥出的每一幕場景,再將它們編織成一個個天馬行空卻真實溫暖的世界。而她的「科幻之旅」,也詮釋了「興趣+思考的力量」。
  • 《三體》走紅海外怎麼看——中國科幻贏得世界目光
    前不久,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第一部)日文版由日本最大科幻圖書出版社早川書房在日本全國公開發行。上市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並在一周內連續加印10次。這並不是《三體》在海外市場的第一次「火爆」。截至目前,《三體》三部曲在全球範圍內出版19種語言版本,銷量突破2100萬冊,其中海外銷量超過150萬冊,僅英文版就超過100萬冊。對於一部翻譯文學作品,尤其是偏小眾的科幻作品,這種「火爆」在全球出版市場都是現象級的。傳播「火爆」自然建基在《三體》作品分量之上,甚至有評論者稱,劉慈欣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級水平,《三體》躋身當代科幻經典當之無愧。
  • 中國東方科幻故事畫集《星淵彼岸》開始預售,文明的輪迴盡在其中
    中國科幻史發展起步較晚,而這些年隨著各類優秀作品的問世《星淵彼岸》故事畫集超燃首發「中國首部具有東方思維的科幻視覺作品集《星淵彼岸》故事畫集收錄從2012年開始為《科幻世界》創作的多幅封面,以及為國際知名科幻小說羅伯特·索耶科幻小說《星叢》,格雷格·貝爾硬科幻小說三部曲《天使女王》《移動火星》《永世》,德裡克·昆什肯《量子植物園》等創作的封面。
  • 《三體》裡最牛的一個科幻設定,你肯定想不到
    《三體》雨果獎獲獎,星雲獎提名,軌跡獎提名,普羅米修斯獎提名,約翰—W—坎貝爾紀念獎提名,是當代科幻小說歷史上,也是整個人類科幻小說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在我眼裡,他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之一。三體文學性《三體》其實文學性很強,很多人都讀不下第一部,認為第一部文學性太差,其實整體來說,《三體》的文學性還是很強的,之所以很多人不喜歡第一部,是被傳統小說束縛了思維
  • 2019年度科幻小說:《呼吸》
    這是一部短篇科幻小說集,作者是美國華裔特德·姜,他還寫了《降臨》。(《前路迢迢》篇)科幻小說中隨處可見人造生物,就像從宙斯頭部跳出的雅典娜,這些人造生物一出現就完全成形。但意識並不是這樣工作的,軟體體真實的生命周期是什麼樣?(《軟體體的生命周期》篇)如果平行空間的確存在,且可以發生對話,你會用怎樣的方式窮盡生活的可能?
  • 上海書展延續科幻熱 麥克尤恩、劉慈欣新作首發
    「我認為最優秀的科幻小說寫的並不是未來,寫的就是當下。」伊恩·麥克尤恩曾這樣表述對科幻作品的理解。在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的麥克尤恩新作《我這樣的機器》發布會上,作家小白表示,80年代是麥克尤恩進入英國作家圈的時期,也是機器人的概念最初出現在他腦海的時間,帶有作者強烈的個人印記,雖然這是一本科幻作品,但亦可理解為一本群體自傳。
  • 這些科幻小說你絕對不可以錯過
    」;◆ 世界科幻小說史上第一部以時間旅行為題材的作品;◆ 阿西莫夫、喬治·歐威爾、博爾赫斯、納博科夫深受影響◆ 五次改編為廣播劇,四次改編為電影,更有數十個其他衍生作品◆ 生活大爆炸中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出現的時間機器,就是1960年電影版《
  • 奧術神座:一部中國人眼中的法師故事,披著玄幻外衣的科幻小說
    、而這也是筆者眼中,這部優秀作品距離神作最大的差別。我們要感嘆烏賊大神淵博的知識積累,從音樂到數學、從生物到物理,作者將地球的音樂史和現代物理史完美地融合進了他自己框架下的玄幻世界裡。我們要感嘆主角的腦洞大開,要佩服主角淵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敬佩主角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 小姐姐教我們拆解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
    4條「弱者思維」助你逆襲、突破困局原文連結:https://m.toutiaocdn.com/i6779154147695395342/?amp;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from=groupmessage一、拆解選題:拆解文體:書評我們這次拆解的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
  • 伊恩·麥克尤恩科幻新作《我這樣的機器》聚焦人工智慧
    16日下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伊恩·麥克尤恩新作《我這樣的機器》新書發布會在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小說家、翻譯家、科學家齊聚,共同為讀者揭秘這本與眾不同的科幻作品。與大多科幻小說描繪未來不同,伊恩·麥克尤恩將《我這樣的機器》故事線放在了1982年的倫敦,但作者悄然改變了歷史的發展進程:英國輸掉了福克蘭群島之戰,「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也並沒有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蘋果身亡,而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推出首批機器人產品——男合成人亞當和女合成人夏娃。
  • 《海伯利安四部曲》:科幻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奇書
    科幻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奇書,史詩級故事完美融合太空歌劇、生物病毒、奇點、人工智慧……與《銀河帝國》並稱為科幻文學不可逾越的兩座豐碑!——《聖彼得堡時報》★丹•西蒙斯將科幻小說中的所有關鍵元素:太空歌劇、時間旅行、賽博朋克、軍事科幻、生物病毒、奇點、人工智慧……都完美地結合在這本書裡,令人嘆為觀止。★《海伯利安》是一部經典的太空歌劇,也是一部浩瀚壯美的星際史詩,它的經典不僅在於學識上的淵博,還在於它在美學上的高度,有人說「沒有比《海伯利安》更美的科幻小說」。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科幻小說與世界。它們創造了彼此,而這個共生的過程,正是本書所關注的。外部世界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顯然更加巨大,但科幻小說對世界的影響卻更有針對性。兩者扯平了。況且,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這一點毫無爭議。我們周圍隨處可見新秩序的種種跡象:我們的生活和父輩相比大不一樣,與父輩的父輩更是截然不同。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我們不是被它裹挾向前,就是被拋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