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
清朝鹹豐年間,四川順慶府蘆溪鎮,有個叫周森的秀才。他家雖然算不上非常富有,但也是書香門第。周森曾祖父雖是舉人,但也做過一任縣令的。返鄉後置辦了一些田地,並留下一處頗為寬敞的院落。
可是在周森爺爺和父親這一輩,連個秀才都沒有,他們家無比期盼能再出一個舉人,甚至中進士的後輩,才能保證周家不衰落下去。
周森出生時,幾個時辰沒有哭出聲來。家裡人都慌了,覺得很邪門,忙去請附近一個精通五行八卦之術的先生來。那先生看了看,把孩子生辰一排,長嘆一聲說,這孩子本來是個富貴命,但卻難以活過二十歲。
家人大驚,苦苦哀求先生想辦法解救。
這先生無奈,讓家裡人拿一個木盆兒,把孩子放進盆中,他拿出兩塊桃木板,在孩子面前連拍幾下,大喝一聲,這娃才一下哭了出來。
先生也說了孩子不哭的原因,因為這孩子八字缺木,僅有一水,五行不暢生機難存。先生幫他取了個森字,說是對命裡有補益。
先生提出的建議是,周森想要熬過劫難,就要近木而遠金,這樣過了二十歲後,才可能成就功名。周家大院屋後不遠,有一棵古老的槐樹,據說上千年了。
家人商量一番後,決定圍著這棵大樹,蓋起小院子,讓周森就住在這裡,他們問那先生,先生也表示贊同。不久後,小院就建好了,後來周森吃住都在這院子裡,雖然自小體弱,但卻沒有什麼大病,就這樣長到了十幾歲。
周森住的小院,早就改成了書房。
這孩子自小聰明,三歲開始讀經,十四歲就中了秀才。因為鄉試要去州府參加,他沒滿二十歲之前,不敢在外面久留,也都怕他出事。
周森對此不是太在意,不過他也聽從父母意見,就在家用心讀書。
轉眼十七歲了,媒人上門來說親,介紹了鎮上一個姓王的女子,王氏姑娘不但人漂亮,也有些才名。周森很快同意了,不久就將王氏娶進了門來。
婚後夫妻倆很恩愛,感情也極好。因為槐樹小院較小,不適合夫妻兩人同住,他們的新房還是在前面的老院裡。
甜蜜的過了兩個月後,王氏說,夫君還是當以學業為重,白天你就到後院去讀書吧,我們夫妻倆日子長久,也不爭朝夕。周森聽妻子的話,又開始到後院讀書,兩人約好隔幾天回去一次。讀書時間,王氏每天給丈夫送飯過去。
周森對讀書有一股痴勁,一讀就鑽進到了書中,腦中就是書裡的世界。
他大多時間在書房讀書,每天也會寫一些八股文章,以便將來參加科考。有時屋中坐得有些乏了,便來到院中,在天井槐樹下,背詩經和唐詩宋詞,這樣的日子,對他來說也別有滋味。
轉眼過了三個月,這天王氏照例把飯菜送到書屋外的石臺上,但並沒有立即離開,有十天沒有看見丈夫了,也很想念他。
聽見開門的聲音,周森從書桌前扭頭過來,王氏一見丈夫的樣子,頓時大驚失色。十天不見,他面若死灰雙目泛紅,身子也瘦了一大圈。看他站起來的樣子,就飄飄欲倒,王氏連忙過去扶住,問相公是怎麼了?
周森一把推開妻子,說沒事,讓她趕緊出去,不許進入書房來。王氏很委屈,覺得丈夫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她又不敢違拗丈夫。
到了半夜,王氏獨自摸到書房外,來聽聽丈夫屋子裡有什麼異常。
初時只聽到丈夫翻書的聲音,王氏暗暗心疼,難道他這麼用功?累壞了身體啊!看來得給相公弄點人參補補身子了。
王氏正想離開時,聽到外側的門吱呀一聲,像是被風吹開了。接著一個女人的聲音傳來,這女人和周森調笑著分外親密。不一會就熄了燈,上床睡去了。
王氏在外面聽著書房裡折騰的響聲,心中非常難過,丈夫呆在書房裡,竟然背著她,有了一個相好的女人。
突然,王氏心中一驚,這女人怎麼來的?書房小院,四周是圍死的啊!她一女人,難道能翻過數尺高的院牆!王氏身上冒冷汗,這肯定有問題。
第二天一大早,王氏就去了附近的清風觀。那觀中的道長,正是當年為周森取名的先生,後來他妻子去世後,就潛心修道了。
王氏把昨夜之事給道長說了,道長掐指一算,心中明白,他跟著王氏來到了周家。王氏帶著道長來到後院,道長一下推開書房門。
周森見進來一個道長,怔住不知怎麼回事。道長對他一聲大喝,周森仰面栽倒,暈了過去。王氏連忙將丈夫扶住,和老媽子將他抬到外面去了。
道長退出了槐樹小院,和周森父母商量後,讓家人搬來許多乾柴,把槐樹下滿滿的堆了起來,一把火點燃了。
槐樹下燃起熊熊大火,冒出滾滾濃煙,很快淹沒了整棵槐樹。
突然,槐樹上方的黑煙,凝聚成一個巨大的惡鬼,青面獠牙,看起來極為嚇人,在空中拼命掙扎慘嚎著,但卻聽不到一點聲音。
大火燒了三個時辰,槐樹化成了一堆灰燼,上方的黑煙也完全消散。
周森醒來後恢復了正常,聽說此事深感羞愧。他無意結識的佳人,竟是一個不知男女的槐樹老妖。若非王氏發覺,此劫怕是難以度過。
周森20去參加鄉試,順利考中了舉人,接著第二年的京城會試,也榜上有名,成了進士在京中做官,周家也更加興旺發達起來。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阿飛),民間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目的是借古喻今、以故事明事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喜歡請關注@靜月齋文化。
微信公眾號:靜月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