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8期
■魏煒
這日午後,大學士張居正在書房裡研讀,忽然聽到外面傳來一聲聲叫賣:「長果,賣長果啦──」張居正還是頭一次聽到長果這個名字,想不出是什麼東西,就喊過了家丁張三,讓他去買二斤來。
好半天,張三才氣呼呼地回來了,進門就說:「大人,您可得給我做主。我讓人給欺負了!」張居正忙問他是怎麼回事。張三從身後拎出柳條筐來,卻見筐裡裝了半筐花生,個個都癟眉瞎眼的。張三說,他奉命去買長果,出門喊住了那個小販,問清了價錢,也不算貴,就說要買二斤長果,然後就給了小販銀子。小販掀開蓋著籃子的布,卻見裡面裝著這麼不著眼的花生,張三不幹了,就跟小販理論,可小販嘴尖牙厲,他說不過呀。小販給他稱了二斤花生,丟到地上,說他愛要不要。他拿起花生,趕緊回來求援了。
張居正一愣。張三雖不是個辯才,但嘴巴也不是太笨,怎麼會被個小販氣成這樣呢?倒不知那小販有啥本事,他真想見識見識呢。他讓張三拎上那半筐花生,跟著出了門。
小販沒走,還在那裡吆喝著。張居正喊住了他,那小販笑嘻嘻地湊過來問:「大叔,您要買長果嗎?」張居正拎過那半筐花生,問道:「這就是你賣的長果呀?」小販看了看,仍舊是不急不惱地說道:「是我賣的。」張居正說:「這明明就是花生,怎麼能叫長果呢?你這不是在騙人嗎?」
小販聽了,笑呵呵地說:「大叔,你可別說我騙人。你管它叫花生,我們那裡就管它叫長果。難道許你叫它花生、不許我們叫它長果嗎?」張居正還沒說話,張三在一旁急切地說道:「你吆喝的是賣長果,我哪知道是花生啊?這麼破,還賣那麼貴!」小販仍是不疾不徐地說道:「不知道是啥就談好了價錢,你說這賴誰呀?再說了,你喊住了我,跟我談價錢,又看貨,我還給你稱了貨,你又不要了,還跟我吵了好一陣子。你說說,你耽誤了我多少工夫?耽誤我這麼多工夫,你怎麼賠?不賠我工夫錢,那就把貨拿走,咱們貨款兩清。教你個乖,再買東西的時候千萬別不懂裝懂啊,這就吃虧了不是?」
張居正說:「你早就知道我們不知道你賣的長果就是花生,那你早就該告訴我們,這才是經商的正道兒啊。」那小販狡黠地笑著說:「我要是跟你們說了,你們還會買嗎?大叔,幾個小錢買個教訓,那也不吃虧了。」
張三怒極,衝過去就要打小販,張居正忙著喝住了他,對小販說:「謝謝這位小哥啦。幾個小錢買了經驗,確實是值得啦。」小販得意地看了張三一眼,一邊吆喝著一邊走了。張三驚疑地問張居正,就這麼放過他了?張居正說,那小販說的有道理啊,確實是咱們不懂裝懂。
嘴巴裡這麼說著,可張居正讓一個市井小販給說得理屈詞窮,那真是燒雞大窩脖。但他畢竟不是粗魯的張三,他有他的辦法。
第二天中午,他就帶著那半筐花生到衙門裡去了。他把花生放到案上,叫來了幾個下屬,問他們老家都管這個叫啥。那幾個下屬來自不同的地方,對花生倒有不同的叫法,一個滄州下屬就說,他們老家管花生叫長果。張居正再看那些花生,果然細細長長的,叫長果,倒也形似。張居正又問那個下屬,滄州所出長果是否都是如此樣貌。那個下屬說,滄州所出的長果是極好的,這些當是挑出來的。張居正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幾天之後的一個下午,張居正又聽到小販叫賣長果,他叫過張三,讓他再去買二斤,看那小販還能想出什麼花招兒。張三應了一聲,提著柳條筐就出去了。張居正也悄悄地跟著。
張三出了門,喊住了小販:「賣長果的,過來!」小販果然是上次那個,笑嘻嘻地湊過來:「兄弟,你要買長果?」張三傲慢地說:「不買我叫你幹嗎?先讓我看看貨。」
小販提著籃子走到他跟前,放下籃子,掀開上面蓋著的布。張三看了看,那些花生飽滿鮮亮,一看就是上品。他還特意翻了翻下面,也都是好貨,說定了價錢,就讓小販給他稱了二斤。小販稱完花生,倒進他的筐子,收下了銀子,提著籃子就要走。
張居正叫住了他:「慢著!」小販就站住了,不慌不忙地看著他。張居正叫過了張三,從筐子裡抓過一把花生,只覺入手很沉,剝了一顆,這才發現花生很潮,一看就是讓水浸過了,但外皮卻顯得很乾。他問道:「小哥,你這花生是怎麼回事啊?」
小販笑笑說,他不過是用水浸了花生,再用文火烤乾。這樣,花生外面的皮看上去摸上去都是很乾的,但裡面的花生米卻是溼的,壓分量啊,他好多賺些銀子。
張三發覺自己又上當了,在張居正跟前丟了人,握著拳頭想撲過去打小販,張居正喝住了他,對那小販說:「你這樣做生意,不怕砸了招牌嗎?」小販笑嘻嘻地說:「大叔,我就是個遊商,哪有招牌可砸?多賺一個是一個。」張居正一揮手,讓他走了。張三氣呼呼地說:「大人,如此奸佞小人,該當懲處,您怎麼讓他走了?」
張居正輕輕搖了搖頭說:「他的潛臺詞還在後面呢。咱們把他送官,他只說這花生存下來就是這樣的,他未曾做過手腳,咱們又沒證據,反倒被動了。賣個花生就想出這麼多花花腸子,也真難為他了。他還會再來,你先想好了,到時候定要先揭穿他,滅了他的威風。」張三忙著點頭應了。
幾天之後,小販又在外面叫賣。張居正和張三一道來到門外,叫住了小販。小販又笑嘻嘻地來到他們面前。這回,張居正可不敢大意了,親自挑起了花生。所謂再一再二不能再三,若是三次都栽在這個小販手裡,他可就太沒面子了。
這幾天的工夫裡,張居正和張三各自都在想著小販還能在花生上做什麼手腳。張居正是從書裡去查詢花生方面的知識,張三卻不光是想,還找賣貨的去問。他們都覺得小販會耍的手段都瞭然於胸了,這次小販是必敗無疑。
兩個人左看右看,都看不出毛病。那些花生不光粒粒飽滿,而且還特別幹松。兩人互相對看了一眼,互相點了點頭,然後就買了二斤。小販給他們稱了花生,又收下銀子,高高興興地正要走,張居正叫住了他:「能不能告訴我,這回你又耍了什麼手段?」
小販狡黠地說:「大叔,我能耍啥手段啊。我這回是老老實實做生意了。」張居正說:「你不是老老實實做生意的人。這樣吧,你說出了今天使的手段,我給你一兩銀子。」小販聽他這麼一說,就顯出貪婪的本性來,說他確實使了手段。張居正給了他一兩銀子,問他到底使的什麼手段。小販說他這回使的手段很簡單,就是用了八兩秤。他料到張居正和張三的注意力全都在花生上,所以不會注意秤,他就用了八兩秤,這就少給張居正幾兩花生。
張三怒道:「你三番兩次欺騙我們,我們哪還能放過你?大人,咱們抓他報官吧!如此奸商,不懲不成啊!」張居正卻擺擺手道:「如此奸商,哪還會有客戶?就讓他自己接受懲罰吧。」
張居正不把小販送官,卻並非是有心要姑息他,而是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當下,皇上讓他主持大明和韃靼的互市事宜,他正想著該訂立什麼條款,才能讓這個舉措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讓雙方百姓獲益。從小販的伎倆上,他忽然想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誠實信用,切不可欺。於是,他在紙上寫下了第一條:無欺。
大明和韃靼互市後,雙方都遵守誠信原則,紅紅火火地執行了數年之久,那是大明王朝北方邊境最為安定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