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今天咱們聊聊聊齋先生。
說聊齋先生你們應該都知道是誰了吧?自清朝開始,《聊齋志異》就開始一步步走向中國走向世界,如今的聊齋志異已有二十餘種語言的譯本,而最大的功臣,就是明末清初優秀的小說家蒲松齡。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對於蒲松齡啊,貓南印象最深的就是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抑揚頓挫的在課堂上念著「《狼》,蒲松齡」這是貓南最早開始認識的蒲松齡,在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中,在枯燥乏味的作者簡介中,貓南看到和認識的,只是一位古代文學家。而在知道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寫的之後,貓南對蒲松齡的認識,發生的質的變化。
蒲松齡生於明末死於清朝,享年七十五歲,十七歲結婚,七十二歲歲才考得貢生,跟現代公務員差不多吧。此前,蒲松齡從十九歲開始,前後共五次參加鄉試,三次未中,兩次違規被黜。從這個數據來看,著實是挺慘的。二十五歲之前,蒲松齡就沉迷於寫鬼怪小說無法自拔,這對一心想要的中舉的蒲松齡來說實在是耽誤學業,不少朋友親人曾多次勸說蒲松齡放棄鬼怪小說放棄寫聊齋,不過蒲松齡仍是不改。
貓南也不知道蒲松齡沉迷志怪小說是對還是錯,沉迷鬼怪小說導致他多次不能過鄉試,可也是志怪小說,讓他為往後的百年裡創造了巨大貢獻,這才有了他現在的成就,不過人死了好像現在的成就也沒什麼用哦。
據說蒲松齡的故事都是從街上聽來的,或從雜役口中,或從說書先生口中,還有一些,不過是他路途中的聽聞。貓南最感動的一點就是蒲松齡筆下的小狐狸,小妖精,大都是美麗,聰明,善良,勇敢,能幹的女性,如,辛十四娘,嬰寧等,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對婦女極大的尊重。可為什麼,這些女性,看上的都是窮書生呢?且一大部分故事,都是發生在進京趕考的途中呢?
首先,貓南不否認蒲松齡本人就是窮書生,蒲松齡出生時恰逢家道中落,所以到他長大時家裡也只能算是普通人家了。蒲松齡一生寫詩文雅集無數,也為後人廣為流傳,可尷尬的是,五次鄉試都沒過,到七十二歲才得貢生,更尷尬的是他七十五歲就死了。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在故居聊齋「倚窗危坐而卒」。(嘿死的還挺有意境)
蒲松齡一生仕途不順,不過十七歲結婚的他妻子劉氏溫柔婉約大方得體,想必蒲松齡如此尊重女性也與他的妻子有離不開的關係吧。貓南認為,蒲松齡當時在寫聊齋的時候,多少有把自己帶入的嫌疑,永遠在趕考的路上,永遠的仕途不順,以及妻子永遠的包容,而那些書裡被狐妖相助,一考中舉,之後平步青雲的故事,也是蒲松齡曾做過的大夢一場吧。
聊齋志異共四百九十餘篇,其中大部分都在寫真實感受,反映了很多社會現象,揭露官府腐敗,貪官汙吏一度橫行;鞭撻豪紳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譏諷科場考官昏庸,黜佳士而進庸劣;嘲謔炎涼世態、澆薄風俗;體現人生經驗哲理,讚美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寄託理想追求。
很顯然,這些都是蒲松齡在現實生活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的,而那些讀這些書的人,也大多都是十年寒窗成灰的年輕人,而將鬼神之說加上人類化的情感,在那時的鬼怪小說裡也是史無前例的。導致看書的人與作者蒲松齡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聊齋志異不僅是蒲松齡的大夢一場,也是當年無數寒窗苦讀年輕人的黃粱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