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鵰英雄傳》小說第三十五回,眾豪傑齊聚浙江嘉興煙雨樓,了結恩怨。郭靖要報殺師之仇,和嶽父黃藥師打得不亦樂乎。歐陽鋒渾水摸魚,想除掉所有對他有威脅的人,他與完顏洪烈聯手,調兵包圍煙雨樓,並在外圍布置蛇陣,想殺死眾人。
煙雨樓
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在柯鎮惡的帶領下,眾人逃出了包圍圈,但因為大霧的關係,彼此失散,黃蓉與柯鎮惡遇到一起,由於柯鎮惡受傷,黃蓉就把柯鎮惡弄到附近的鐵槍廟,並把鐵槍廟裡的鐵槍送給柯鎮惡做武器。
鐵槍廟
這鐵槍廟,供奉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名將王彥章,因為他的外號叫「王鐵槍」,所以他的廟叫鐵槍廟。王彥章就是本文要說的主人公。
王彥章是五代時鄆州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人,少年從軍,加入了朱溫的隊伍。他天賦異稟,擅使一桿鐵槍,因此軍中有「王鐵槍」的稱號。其實他還有一雙鐵腳。在他剛從軍的那會,和他一起報名的有幾百人,他申請做這幾百人的隊長。結果沒人同意。於是,他就露了一「腳」功夫,光腳在有蒺藜的地上走了三五趟,自身毫髮無損。憑這一「腳」,他折服了眾人,同時,也得到了朱溫的賞識。
王彥章
『
在朱溫時代,由於他手下名將不少,所以王彥章顯得並不那麼突出。王彥章直到梁太祖朱溫末年才漸漸得到重用。其實也是沒法的事,後梁的名將此時已經凋零得差不多了,此時能拿得出手的大將,也就王彥章了。公元911年(乾化元年)王彥章兼任行營左先鋒馬軍使,並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及檢校司空。次年(公元912年),王彥章又被加封為檢校司徒。公元913年(乾化三年),王彥章被委任為濮州刺史及馬步軍都指揮使。次年(公元914年)遷任澶州刺史,並被封為「開國伯」。
王彥章的作戰對象基本上就是和朱溫敵對的李克用。由於李克用麾下的大將李存孝後來被李克用處死,因此在王彥章拿著一桿鐵槍往李克用的隊伍中衝鋒時,幾乎無人可擋。他的「王鐵槍」的稱號,就是這麼得來的。
「王鐵槍」
李克用死後,王彥章繼續對李存勖作戰。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兒子,後唐的開國皇帝。論個人的勇猛,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中,也是數一數二的。李存勖有個特點,喜歡孤軍冒險,數次陷於危險之中,但總是能逃脫。對這種打不死的小強,按照李存勖那一方的理解,就是「王者不死」。李存勖更是以李世民為榜樣,因為後者也有相同的經歷。但事情到了王彥章那裡,就是另一套理解了。「李存勖就是一個鬥雞小兒,沒什麼可怕的!」。這就是王彥章對李存勖的評價。
李存勖
由於王彥章瞧不起李存勖,所以當他的家屬不慎被李存勖俘虜後,他拒絕了李存勖的招降,堅定的為大梁服務。鑑於王彥章的忠誠,加上能力確實強,公元920年正月,他正式擔任許州匡國軍節度使,加封「開國侯」,隨後擔任北面行營副招討使。公元921年(貞明七年)正月,改駐滑州。
在五代十國時期,作為武將,能爬到節度使的位置,那真是幾乎達到職業生涯的頂峰。五代十國的皇帝們,除了小部分接父親班的,哪一個不是節度使出身。按照一般邏輯,爬到這個位置,只要是沒有進一步的需求(皇帝),那基本上可以安享晚年了,何況王彥章此時已經57歲了,在古代,這算是高壽了。
可惜的是,此時的後梁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給他節度使的頭銜不是讓他安享晚年的,而是讓他拼命的。
好在王彥章也不計較這些,他確實有一顆報國之心。公元923年(後梁龍德三年)四月初,後唐軍隊攻佔鄆州,這是王彥章的老家。宰相敬翔在梁末帝朱友貞面前自殺被阻,隨後向朱友貞建議起用王彥章。王彥章不計生死,慨然應允。前次家屬被俘,這次老家被佔,國讎家恨集於一身,王彥章這次要向「鬥雞小兒」討個公道!
王彥章要去的地方是德勝城,在今河南濮陽附近。這裡是後梁和後唐爭奪的焦點地帶。梁末帝朱友貞委任王彥章為北面招討使,取代戴思遠,並派段凝作其副手。李存勖這一方兵強馬壯,不說麾下將領,連皇帝都有五個,分別是他自己,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漢高祖劉知遠。當然,後面幾位暫時還是李存勖的打工仔。王彥章看看這些神一樣的對手,再看看自己身邊,只有三個豬一樣的隊友段凝、趙巖和張漢傑。
「豬」隊友
段凝的妹妹是朱溫的妃子,他本人也很聰明,一步步靠著諂媚爬上高位。他的缺點是不會打仗,優點是會打小報告。王彥章不太在意這個,在他看來,僅憑他一人就能搞定後唐軍。臨出發前他就誇口說三天擊敗敵人。這話幾乎沒人相信,以為他在吹牛皮。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沒有吹牛。其實就算是吹牛也還好,從小到大,誰沒吹過牛。要命的是他還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他說等他得勝還朝,他就要肅清朝廷裡的奸臣。所謂的奸臣就是當時後梁的兩個執政大臣趙巖、張漢傑,後梁的朝政在他們的胡搞下越來越敗壞。王彥章這話是對「親信」說的,但「親信」拆開了說就是「親,別信」。這位「親信」轉頭就告訴了趙巖和張漢傑。趙巖、張漢傑和段凝三個豬隊友一合計,由段凝負責找王彥章的錯誤,再打小報告,趙巖和張漢傑負責根據段凝提供的報告搞掉王彥章。他們最後成功了,當然,這是後話。
上文說過,王彥章的對手中包含五位皇帝,這仗可不好打。但王彥章胸有成竹。他於兩天後到達滑州,然後設宴開吃,大家其實是邊吃邊看笑話,畢竟三天時間快到了。但他們很快就會笑不出來了。王彥章暗中派遣六百名斧手,及冶鐵人員,乘船前往德勝口。他本人在宴會中途藉口「更衣」(上廁所)離場,率領數千人沿黃河往德勝口。船上士兵燒斷鐵鎖、並以斧斬斷浮橋,王彥章則率兵攻破南城。剛好三天破敵。估計那三個豬隊友會大罵王彥章「佔著茅坑不拉屎」。
李存勖見德勝南城被奪,馬上拆掉北城,退守楊劉,沿途與王彥章隔河對戰超過一百次,擁有「五皇」的後唐軍也沒佔到便宜,後來差點連楊劉也丟了。要不是後來李存勖的手下郭崇韜獻奇謀,在德勝口南岸建立了一個渡口,讓王彥章吃了一點小虧,那誰勝誰負還不好說。
力鬥五皇
郭崇韜在德勝口南岸建立一個渡口,初始的目的,只是要支援正在鄆州的李嗣源,減輕楊劉城的壓力。王彥章率兵沒打下來,反而吃了些小虧。這本來是小事,但善打小報告的段凝喜出望外,這邊小報告一打,那邊趙巖、張漢傑馬上同意,撤了王彥章的職,由段凝代替。王彥章還不服氣,回朝還據理力爭,得到的結果是回家當老百姓。
由於段凝無能,李存勖在郭崇韜的建議下大膽採取「斬首行動」,直撲後梁首都汴州。這時候後梁精兵都給了段凝,沒辦法,只好臨時招募了500騎兵,讓王彥章帶領,讓他去兗州防守,還給他派了個監軍,正是張漢傑。可以想像,這仗怎麼打得贏。但王彥章沒有計較這個,他想到的的只是國家。考慮到自己兵少,且李存勖也是傾巢出動,後方空虛,他決定去打鄆州,但不幸失敗了。
王彥章只好撤退至中都。但李存勖馬上趕到,與王彥章軍交戰。後唐軍將領夏魯奇曾為後梁效力,與王彥章相識,聽到王彥章說話後將他認出,以槊刺傷他後將其擒獲。
而代替王彥章作為軍隊統帥的段凝,也沒高興多久,後梁在他就任後不到100天就滅亡了。
後唐滅梁示意圖
當初郭崇韜在德勝城南岸建立渡口的時候,大概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渡口,會導致王彥章被撤換,段凝上位,後梁滅亡,這一切,只發生在短短幾個月裡面。
王彥章被俘後,李存勖想勸降,但沒有成功。王彥章說段凝還有6萬精兵,大梁朝不會亡。李存勖不死心,又派李嗣源勸說他。王彥章直呼他的小名「邈佶烈」,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李嗣源很生氣,可以預見,李嗣源的勸降是否會成功。
由於王彥章一心求死,李存勖最後還是成全了他。王彥章活著的時候常說「人死留名,豹死留皮」,現在他終於做到了。不過王彥章到死都沒有看透段凝,只能說他的覺悟實在是低了點,和他的軍事能力不成正比。
在五代十國時期,王彥章雖然不是最著名的將領,但他的忠義,那是首屈一指的。很多地方都有以他的兵器命名的鐵槍廟。
後人也寫了不少詩詞讚頌王彥章,比如下面這首:
《題汶陽王太師彥章廟》
元·郝經
不許乾坤屬李唐,孤軍直與決存亡。
大梁僅得延三日,匹馬猶能敵五王。
誰意人間有馮道,幸因身後遇歐陽。
千年豹死留皮在,破冢風雲繞鐵槍。
上面這首《題汶陽王太師彥章廟》裡面有一句「幸因身後遇歐陽」。這裡的歐陽,指的就是歐陽修,歐陽修很推崇王彥章,他寫的《新五代史》中關於王彥章的部分很多都是取材於王彥章的孫子王睿寫的家傳。歐陽修還寫了一篇《王彥章畫像記》來記錄這件事,裡面充滿了對王彥章的敬佩之情。歐陽修的《新五代史》雖然是他自己私修的史書,但在他身後歷代皇帝都很推崇,逐漸取代了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的地位。
歐陽修如此推崇王彥章,但對狄青,這個功勞和忠誠度都不遜於王彥章的宋朝大將,卻不怎麼待見。狄青作為一個武將當上樞密使,更是於公於私讓都當時的文官集團感到難堪,處處針對狄青。比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但文彥博說宋太祖何嘗不是周世宗的忠臣。文彥博作為狄青的老鄉,說出這番話,頗有一種「大義滅親」的氣概,宋仁宗也動搖了,外放狄青到陳州。歐陽修雖然不像文彥博那樣對狄青尖銳的批評,但也用「青本武人,不知進退」等詞語形容狄青。狄青被流放到陳州,就有歐陽修的「功勞」。而《宋史》上說歐陽修此舉是在保護狄青,我想,相對於其他文臣對狄青的態度,歐陽修尚算溫和,也算是一種保護吧。
狄青
宋朝的文官們乃至皇帝,始終有一種矛盾的心態,既希望有能力強的名將來保衛國家,又不希望名將們威脅他們的地位。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名將宣傳對象,就是像王彥章這種,既有一腔愛國之心,又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同時還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性。在宋朝,只有「王彥章」們才活得很好。狄青,嶽飛的下場一個不如一個。
滿江紅
有宋一朝,「重文抑武」始終存在,國人的血性,就這樣一點點的被消磨光了。自宋開始,這股風氣就成了主流,假如能有漢唐那樣的氣概,那麼哪裡會有「靖康恥,猶未雪」,又哪裡會有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