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最早接觸的武俠小說和電視劇主要都來自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張口即來。
或許學校教科書、電視上向我們灌輸的那些愛國情操、那些道德規範,沒多少孩子真的聽進心裡,但金庸的武俠英雄夢卻早已深入人心。
在那個年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強有力的薰陶下,對人物的定義劃分,非正即邪,非黑即白。
長大後回頭看金庸的所有作品,卻發現這裡頭夾帶了不少金庸自己的私貨,看得出他是個民族主義者,或者說他是一個反民族主義者。
他的第一大英雄人物是契丹人喬峰,英雄事跡可歌可泣;第一大美女是個維吾爾族少女香香公主,國色天香,傾國傾城。在《射鵰三部曲》裡面,金庸對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趙敏等人也很友好,除了政治立場外,他們為人都很端正。
他的小說裡對兩個民族的人有著赤裸裸的不喜歡,除了「俠之大者」的典型郭靖、楊過,其他漢人在其筆下,就顯得比較狹隘,也比較傻。比如《天龍八部》中的丐幫或《鹿鼎記》中的天地會,典型的「大漢」主義者,每次看到他們出場都一言難盡。
另一個特別不友好的就是藏族了,一般充當各個作品的反面人物:
《天龍八部》裡的鳩摩智,
《射鵰英雄傳》裡的靈智上人,
《神鵰俠侶》中的金輪法王,
《鹿鼎記》裡的桑傑大喇嘛,
當然,也可能不只是對藏族,而是對所有出家人的不友好,畢竟少林派、全真教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也都是各種暗黑。
以《天龍八部》裡的鳩摩智和《神鵰俠侶》中的金輪法王為例。
吐蕃國師鳩摩智,要學六脈神劍、易筋經等武功,成就武林第一人;
蒙古國師金輪法王,要當中原的武林盟主,成就武林第一人。
金輪法王是鳩摩智的進階版,這兩位僧人對武功的欲望都極其強烈,因為這種欲望,他們開始燒殺搶奪……
妥妥的大反派!
雖然只是武俠小說,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可對於「喇嘛教」、「道教」,一下子就列入了黑名單中。
就跟原生家庭一樣,先入為主的概念很可怕,要洗去這種印記需要花更多的時間。
2004年初到拉薩時,QQ群裡有網友說,3650米的海拔,比峨嵋山還高,那每天不都是雲裡霧裡的?是每天騎著犛牛去上班嗎?
人比較喜歡活在自己的見知裡吧,殊不知,當時的拉薩,也是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樓房雖然不是很高,除了偶爾流串到城裡的幾頭犛牛,真沒人騎著犛牛去上班,計程車和公交車倒是滿大街跑。不過在八廓街,藏曆新年還是可以看到少年騎著馬兒,保留著舊時的傳統。
在一個地方久了,會受到那裡的人,所散發出來氣息的影響。一個人再怎麼整容,形象再怎麼改變,那一雙眼睛是不會變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慾望有多強,可以從他的眼神流露出來。那時,這裡許多人的眼睛就和小孩一樣清澈。
從小孩到長者,他們的眼睛真誠淡然,沉靜溫和。
與藏族朋友接觸多了,也慢慢了解到一點,能出家的僧人,享「清福」是前世修來的福報,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不操心生活經濟上的瑣事,對金錢沒有概念,一心一意修行,證悟成就大道,方度眾生,是他們的追求。
「偏見來源於無知」,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心中是早有定見的,別人做的事情,說的話,不過是對自己心中那個「定見」的佐證而已。
我們所能知曉的大部分信息,通過書本,別人的講述,目前更多是通過網絡獲得的信息,都是經過別人加工過的。我們無從知曉那加工者的本意,他編發信息的出發點,或者他被這條信息觸動的點,可能與你尋求真相的道路相悖,就可能會構成誤解。
佛法在傳入各地以後,分南傳(緬甸、泰國、斯裡蘭卡)、漢傳(中國、韓國、越南、日本)及藏傳(西藏地區、尼泊爾、不丹),或多或少都因為風俗文化而演變,成為具有地方色彩的宗派,但其教義與本師釋迦牟尼佛弘傳的並無分別,只是在表達及儀式上有所不同。
藏傳佛教常被人以為是一種最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許多人把它稱為「密宗」或「喇嘛教」,其實這些稱呼並不恰當,也令人誤解藏傳佛教的教義。
密宗只是藏傳佛教的一部分,而喇嘛的意思,和漢傳的「和尚」一樣。
下面引用百科的解釋:
喇嘛(音譯自藏文:བླ་མ,藏語拼音:lama),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對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稱,長老、上座、高僧之稱號。
「嘛」是對待一切眾生猶如母親呵護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無上的意思,有這樣至高無上慈愛的人,叫做「喇嘛」。
無論你是否信仰佛教,都應該在稱呼上尊重,回歸「藏傳佛教」吧。
END
題外話:有多少人的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深受金庸武俠影響?
大家可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