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背上行囊,離開家鄉,仗劍天涯,去一個地方,有古道西風瘦馬,有酒肆劍客美人。這個地方,叫江湖,這種情節,叫武俠。
而讓我們能夠做這樣夢的人叫金庸。金庸的武俠小說大抵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之中都會必讀的一類書,儘管書中的世界離我們那麼遙遠,也並不妨礙讀者對它的喜愛。
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上面的成就無人可與之比肩,但有這麼一個人,卻一直在各個方面批判金庸,這個人就是李敖。李敖對金庸的罵戰持續了二十年,那麼,到底李敖是真的不屑於金庸的文採,還是二人發生過什麼不為人知的齟齬,我們慢慢道來。
既然說到李敖對金庸意見甚多,那麼我們細細道來,在李敖達二十年的批判中,他不止一次批評過金庸性格中的偽善成分。
首先,在李敖看來,金庸是典型的利己主義人格,凡事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向,包括武俠小說的創作,也是為了豐厚的報酬以及小說給他帶來的名氣,作為一個歷史系出身的學術性文學家,金庸這樣的創作態度顯然遭到了李敖的鄙夷。
其次,金庸的兒子去世以後,金庸選擇皈依佛門,李敖在拜訪他的時候,曾經問他,從古至今,但凡是遁入空門者,大多都是捨棄所有,皈依佛門,那金庸為何不把自己的財產全都捐給有需要的人,當時金庸被堵的啞口無言。
不得不說,李敖的這個問題實在是非常犀利,世人大多如此,在不碰到與自己利益切身相關的時候,總能淡然自若,一旦危及了自己的得失,就會不知所措。
就好比前段時間有一個採訪,記者隨機問路人,如果有一千萬,願不願意捐給有需要的人,大多數路人都選擇了願意,但是等到記者再問,如果有一百塊願不願意捐給需要的人時,很多人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可能會考慮被捐贈者是不是騙子。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一千萬,但是真的有一百塊。
李敖受胡適影響很深,所以他一直覺得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不算是正經文學,相反屬於文學創作中的不入流作品,並且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一路走紅,使得他越來越覺得憤慨。
或許在他看來,武俠小說的暢銷對他一個學術性歷史文學家來說,可能是一種侮辱,這也導致了他為何二十年來致力於罵戰金庸,並且樂此不疲。
但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罵戰中,一直都只有李敖一個人的發言,金庸對此卻從沒有回應,很多人都在揣測其中的原因。
其實原因並不難解釋。首先,李敖和王朔不同,王朔被稱為&34;,他罵金庸的話就像一個小孩子在罵大人一樣,沒有邏輯,經不起推敲,而李敖卻正好相反,他思維嚴謹,經常劍走偏鋒,他罵人的話特別高級,甚至讓人無法反駁。
金庸在武俠小說上的成就確實非常高,但是如果正兒八經的辯論起來,他不一定是李敖的對手,與其在罵戰中落了下風,不如以不變應萬變。
除此之外,儘管李敖一直在批評金庸,但是二人私下還是有一定的交情的。
李敖曾經多次去金庸的家中拜訪,或許在金庸看來,二人雖然對文學創作的觀念不合,但是其他方面還是有值得相交的地方,因此,對於李敖的批評,他不回應,既周全了雙方的交情,不至於在見面時太過尷尬,也用沉默的態度來應對故友的批判。
所以,金庸為什麼不回應李敖,既是不想,也是不敢。
不想的是因為二人是故交,或許在金庸心裡,李敖對他的批評中,也有他自己認可的一部分,而且他也不願意為了這幾句口舌之利失去這個故交。
而不敢的是,金庸知道,李敖是一個狠人,他可以罵一個人是王八蛋,他就可以證明這個人為什麼是個王八蛋,這樣的辯論式罵戰,金庸並無必勝的把握,因此,不回應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近幾年,文學創作領域經常爆出種種醜聞,尤其是幾部被搬上熒幕的大製作,其原創作者幾乎都惹上了不少的官司,究其原因,幾乎是清一色的有抄襲傾向。
像李敖這樣直來直去抨擊當紅作者的也不在少數,但是目的動機卻不單純,大多都是為了蹭熱度,宣傳自己的作品,而並非像李敖這樣,從文學創作和立身處世出發,絲毫不為了吸引眼球,博取關注度,大抵這就是文學創作圈的風氣越來越浮躁的原因。
從前的文人圈,幾乎個個都非常高傲,因為他們自負自己的才華,骨子裡有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傲氣,所以他們從不稀罕抄襲他人的作品。他們將自己的創作看做自己的生命和信仰,所以不敢有絲毫褻瀆。
但是在經濟文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人們卻丟失了這樣的傲氣,他們追逐流量,追逐爆紅,文學創作成為了很多人的工具,他們失去了初心,開始迷失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直到最後丟掉了一個文人所有的傲骨。
這是現狀,也是事實,我們在回顧從前那段歷史時,也衷心希望所有努力追逐夢想的人,能夠保持初心,不迷失,不忘本。
李敖和金庸,糾纏了整整二十年,他們一個不避諱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的不滿,一個堅持二十年來不作回應,無論是哪一個人,都體現了那段時期文人的骨氣,他們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一個創作者。
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啟了一個時代的流行,讓無數人有了一個武俠夢,鮮衣怒馬,仗劍天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是他留給我們後人的精神財富;而很多像李敖這樣嚴謹的文學家,也讓我們在追求潮流的同時保持了一絲清醒,不至於沉迷於此,不可自拔。
他們,都是文學史上的一個代表,他們都是我們應該記住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