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蕭峰胸懷坦蕩、心憂黎民,是真正的英雄。雁門關外,折箭自盡,引得無數人悲痛惋惜。
蕭峰為何必須死?有人說,他為江湖武林所不容,為堵天下人悠悠之口選擇自盡。有人說,他因挾持契丹,對義兄和契丹軍民有愧而死。
真相卻並非如此。
與金庸筆下其他主角對比,蕭峰沒有張無忌的優柔寡斷,不似郭靖的木訥迂腐,倒是與楊過在性格上有相似之處。
楊過從少年時期叛逆的狂放孤傲,成長為對世情冷暖的看淡和不屑,蕭峰與十六年後的楊過有些類似,他們都經歷了世人的冷眼,為世人所不容。
聚賢莊一戰,蕭峰毀了曾在杏子林許下的「不殺漢人」諾言,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束手就擒、引頸就戳不是蕭峰的為人。
他喝到五十餘碗時,向望海走上前來,端起酒碗,說道:「姓喬的,我來跟你喝一碗!」言語之中,頗為無禮。
喬峰酒意上湧,斜眼瞧著他,說道:「喬某和天下英雄喝這絕交酒,乃是將往日恩義一筆勾銷之意。憑你也配和我喝這絕交酒?你跟我有什麼交情?」說到這裡,更不讓他答話,跨上一步,右手探出,已抓住他胸口,……
蕭峰有自身堅定的是非善惡觀念,在少林一戰中,面對被全冠清、遊坦之把持的丐幫,蕭峰絲毫沒有委屈求全的意思,面對慕容博父子的挑唆,更沒有一己私念的憤怒和不甘——
慕容博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是大遼國大臣,卻只記得父母私仇,不思盡忠報國,如何對得起大遼?」
蕭峰踏上一步,昂然說道:「你可曾見過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過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鐵騎侵入南朝,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於非命?」……「我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功立業。」
因此,掃地僧贊他宅心仁厚,以天下蒼生為念。
最終的雁門山一戰前夕,蕭峰曾向少林僧人打聽父親近況,並將心中藏了許多的疑問提出:
蕭峰道:「我想請問他老人家:倘若遼兵前來攻打少林寺,他卻怎生處置?」玄渡道:「那自是奮起殺敵,護寺護法,更有何疑?」蕭峰道:「然而我爹爹是契丹人,如何要他為了漢人,去殺契丹人?」
宋遼的世代宿仇,並非一人之力可以扭轉乾坤,蕭峰此時必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在此時此刻提到皈依少林的蕭遠山,未必不是一個暗示——對蕭峰而言,遠離紅塵紛爭,避世歸隱,不失為一條出路。
至少,蕭峰並不是無路可退,實在不必為絕人話柄而死。
蕭峰身在遼國,一直明確表示只做個喝酒的南院大王,絕不做攻打宋朝的先鋒。在這一點上,蕭峰從未對耶律洪基虛與委蛇,一直言明立場。
對此他心中亦有歉疚,因此才會決定帶阿紫離開,前往靈鷲宮尋虛竹,以避開兩國紛爭。
耶律洪基對蕭峰即想利用又有疑心,因此利用阿紫對他下毒,並囚禁以防破壞自己伐宋的計劃。蕭峰在被大理、西夏和中原群雄合力救出時,與耶律洪基在交情上,已經等同絕交。
若說他因怕耶律洪基將來毀約,才以死相挾,文中已即刻給出明確答案:
這時雁門關上的宋軍、關下的群豪……均知契丹人雖然兇殘好殺,但向來極是守信,與大宋之間有何交往,極少背約食言,何況遼帝在兩軍陣前親口頒令,倘若日後反悔,大遼舉國上下都要瞧他不起,他這皇帝之位都怕坐不安穩。
若說蕭峰因愧對契丹軍民,以死謝罪,文中又給出明確答案:
……眼光從眾士卒臉上緩緩掠過,只見一個個容光煥發,欣悅之情見於顏色。
眾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師,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既無萬裡徵戰之苦,又無葬身異域之險,自是大喜過望。
最終,耶律洪基立誓後嘲笑蕭峰,「為宋立了大功,高官厚祿,指日可待。」
前面的種種疑問都已推翻,蕭峰真的會為這一句話而自盡嗎?
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箭,內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故事中蕭峰助耶律洪基平定皇太叔之亂的時間,被推後了30年,這一細節使得文中的另一歷史人物——金的建國者完顏阿骨打與耶律洪基在時間上拉近了。
大家都知道,《天龍八部》裡的故事,在歷史時間上雖然早於《射鵰》三部曲,但在寫作上,實際在《射鵰》之後。在這裡提到金國的創建者,是故事上與《射鵰》的銜接,金庸在此埋下的一處伏筆。
20年後,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並於10年後滅遼,再10年後滅北宋,故事因此繼上了《射鵰》開始的靖康之恥年代。
為何金庸要在《天龍八部》裡提到完顏阿骨打,並讓他在蕭峰死前再次出場?
從歷史的角度看,耶律洪基當時不攻北宋是失誤的決策。《天龍八部》裡提到北宋太皇太后死後,小皇帝趙煦的急功近利,雁門關外的將士嘴臉,結合歷史上北宋向遼納歲貢等情況來看,若遼攻宋取得勝利,在完顏阿骨打還未成勢前,遼的國力增長,有可能會改變被金國滅掉的歷史軌跡。
金庸安排了蕭峰與完顏阿骨打相識,並安排他在最後出場,意在暗指,蕭峰阻止耶律洪基攻宋,導致遼國兩百多年的歷史被金國毀滅。
這個未來,蕭峰不知,但金庸知道,為了不讓蕭峰背這個大鍋,成為契丹的千古罪人,只好讓他以悲劇英雄的結局收場。
若蕭峰最終避世歸隱,待30年後金國滅遼,豈非又要在耶律和完顏這兩位義兄之間,再經歷一次忠義兩難全。
倒不如:自古英雄如美人,不使人間見白頭。
—完—
由於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眾多,本文中對人物的點評,均來自三聯版小說原著的內容。【趣味讀經典,通透品人心。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記得點讚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