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 通俗小說外殼下裹不住的悲劇內核

2020-08-28 葉知秋章

孔慶東教授曾言:「《天龍八部》可以說是一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又是一部中國的《罪與罰》。」 龐大的支脈,眾多的人物,讓這部初寫於1963年的《天龍八部》,歷時4年方才完成。

作為金庸轉型時期的重要巨著,《天龍八部》不再僅僅將視角停留在社會本位上,開始探索更為本我的人性本身。在這部宏偉悲壯的作品中,金庸寫盡了人性,悲劇色彩濃厚。

美藉華人學者,著名文學批評家陳世驤先生曾在1966年寫給金庸的信中盛讚《天龍》,認為其有悲天憫人的古希臘悲劇色彩,並評價其:有情皆孽,無人不冤。八個字將這金庸筆下的婆娑世界,一言道盡。


01 有情皆苦,遍嘗人世的人間八苦


金庸小說中常常充滿深厚的佛教意蘊,「天龍八部」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而《天龍八部》,則將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法苑珠林·八苦部》),這人間八苦歷述的令人心痛。正所謂:天龍八部,有情皆苦。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在所難免,但金庸筆下的主人公的悲劇更多的來自這後四苦。


l 愛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離死別,自是人間至苦。

金庸筆下的英雄人物極多,但若論意氣之豪邁,行筆之光明,胸襟之廣闊,唯有喬峰。然而,喬峰的一生,註定是悲劇,生離死別盡皆隨身。

遇到阿朱,是喬峰在身世撕裂後的救贖。愛上一個人,就像多了一個軟肋。然軟肋易碎,塞上牛羊空許願,一掌之下,喬峰何曾想過,那個相約塞外牧羊,一生相隨的女子就此香消玉殞。從此,又成孤家寡人,無人知他懂他,無人再許白頭。

除卻死別,生離又何曾不苦?

自小離於父母,蕭峰從來不知道蕭遠山一直就在身邊。

自雁門關外一役,蕭遠山喪妻失子,了無生意。然自殺未果,一生便為了仇恨而活,哪怕再遇愛子,也不過做了兒子心中的「大惡人」。自此,生不能相見,直到最終相認之時卻又是分別之日。

親情、愛情,生離、死別,所謂愛別離,遍嘗其中。


l 怨憎會

「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

和愛別離相對的,是怨憎會。相對於無法和相愛之人相守,和相憎之人相守,卻又是不得之苦。

《天龍八部》中多有相厭之人相遇,但最為典型的怨憎會,當屬段譽和鳩摩智、喬峰和康敏。

段譽和鳩摩智自天龍寺中初相見,一套絕世的六脈神劍便成了鳩摩智糾纏段譽的禍因。兩者雖同習佛法,興趣取向卻大相逕庭。糾葛從鳩摩智挾持段譽開始,兜兜轉轉,最後鳩摩智卻因段譽得以悟道終得解脫。

鳩摩智之於段譽是為怨憎會,而康敏之於喬峰卻是怨憎會苦。

人說「一遇楊過誤終身」,喬峰卻是「一遇康敏毀終身」。不過是一場百花大會,喬峰也不過是直男本直,想必做夢也不會想到,只是一個本能的忽略,會讓康敏記恨如斯。本該統領群雄,開創一番豐功偉業,奈何無意中得罪的卻是最陰狠的女人。從此,眾叛親離,落得孤苦半生。

與所厭之人相聚、相遇,果然是苦不堪言。


l 求不得

如果沒有人格意志的顯現,命運的無常帶來的只是苦難,而不是悲劇。「求不得」三字便是完美概括。

《妙色王求法偈》:「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喬峰自幼長於宋,出場之時,已是英雄氣概,豪氣萬千。誓做殺胡除虜的英雄,卻不想命運讓自己成了宋人眼中的「契丹遼狗」。遼宋開戰,選大宋,就要背叛和遼帝的結義之情,選耶律洪基,就要面對和大宋刀兵相見,一面是刻在骨中的儒家傳承,一面是流在血裡的骨肉血脈,如何求得一份和解?

不想學武的段譽卻在無意中學會了六脈神劍和凌波微步。而所遇女子,但凡情意相投,總會「情人變親人」,當終心繫於一人,卻偏偏王語嫣心繫他人。

虛竹只想當一個小和尚,卻陰差陽錯下得逍遙三老的內力,練成絕世武功,情牽西夏公主,成為縹緲峰靈鷲宮主,統領三十六洞七十二島。

段正淳處處留情,留下女兒眾多,偏偏養了二十年的兒子不是自己的。

遊坦之苦戀阿紫,阿紫苦戀喬峰,而喬峰心裡卻只有阿朱,阿朱偏偏又因他而死。

李秋水和天山童姥為了無崖子鬥的你死我活,可無崖子偏偏喜歡李小妹。

莫容復一心復國,為了招兵買馬去西夏參選駙馬,卻失人失心,最為可悲的是,一生除了一個復國夢,竟不剩分毫,卻連一個復國夢也只是一個泡影。

……

金庸告訴我們——命運這東西遑論公道,它最殘酷的一面,不是給你一個坎坷的身世或者多舛的命途,而是把你不想要的東西統統給你,你想要的始終得不到。

虛竹的故事最妙和最諷刺的就是,求佛竟也求不得?一部天龍八部,寫盡佛教思想之能事,卻能得出這個結論,也是很了不起了。


l 五陰熾盛

色想受行識為五陰,集眾苦為一身,入色身苦擾不得脫,此為五陰熾盛苦,倉央嘉措在《問佛》中將五陰熾盛苦解為 「放不下「

段延慶的奪位計,段譽的相思情,慕容復的復國夢……一局珍瓏棋,除了糊裡糊塗的虛竹,哪個又能放得下?

金庸小說中充滿了佛法的悲憫,天龍裡講了太多的恩怨情仇,家國武林,各色人物最後或生或死,或解脫或受苦,都在於「放下」二字。

鳩摩智放下了武功,蕭遠山放下了仇恨,慕容博放下了復燕之夢,段譽放下了「心魔」,鄧、公冶、風放下了家臣誓言,他們都解脫了。

慕容復,耶律洪基,康敏……或瘋或死,卻也解不了,盡在貪嗔痴。


02 時代變遷下的身份認同


上世紀5、60年代,處於英國殖民下的香港由於戰後大量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人口問題變得更為複雜。一方面黑幫叢生,政府腐敗,另一面又處在經濟騰飛的前夜。

各種思想的碰撞,使得金庸筆下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糾結於自身身份的認同。在這場身份的糾結中,最甚者,自是蕭峰。

一出場,便是萬人敬仰的喬幫主,喬大俠,誰料以一場杏子林,轉眼變蕭峰,成了萬眾唾棄的「契丹狗」。

中國人向來的概念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是身世有異,所有的過往便均被抹殺,人還是那個人,情卻不再是那個情。

自有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喬峰,一心只想做殺胡除虜的大英雄,但胸口一個狼圖騰卻清楚表明他是一個契丹人。不同於之前的臉譜化,在《天龍八部》的創作上,金庸對民族矛盾及民族國家之間的衝突,有了新的思想認識和新的處理方式。

十九回「雖萬千人吾往矣」,聚賢莊一場大戰,喬峰出招,便是那江湖流傳頗廣的「太祖長拳」,精彩處在於,

喬峰凜然道:「我是的是本朝太祖的拳法,你如何敢說『卑鄙』二字?「

群雄一聽,登時明白了他所以要使「太祖長拳「的用意。倘若他以別種拳法擊敗「太祖長拳」,別人不會說他武功深厚,只有怪他有意侮辱本朝開國太祖的武功,這夷夏之防、華胡之異,更加深了眾人的敵意。此刻大家都使「太祖長拳」,除了較量武功之外,便拉扯不上別的名目。

可見即便武功招式,也充滿了夷夏之防,華胡之異。

諷刺的是當玄寂使出「天竺佛指」時,喬峰所言:

」你這也是天竺胡人的武術,且看是你胡人的功夫厲害,還是我大宋的本事了得「,說話之間,「太祖長拳」呼呼呼的擊出。眾人聽了,心中滿不是味兒。

孰是孰非?孰黑孰白?在世俗的眼中標籤大過一切。而錯位的身份難容於那些所謂的正統人士的眼中。但在喬峰的追問下,也不禁啞然。


跳出恩怨情仇,《天龍八部》的格局之大,在於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矛盾,對戰爭與和平有了嶄新的思考。

雁門關外,阿朱一句,「你是漢人也好,契丹人也好,與我全無分別。」終於讓喬峰放下心結,成為蕭峰。「從今以後,不再以契丹人為恥,也不以宋人為榮。」

但終究蕭峰為了宋遼和平,雁門關外,自戕而亡,在一段民族無法融合的時代前,似乎只有死亡才能為自己無法融合的身份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天龍八部無疑是一部優秀的悲劇,每個人在這無常的世事、暴虐的命運前,被蹂躪、擠壓,甚至毀滅。而根其淵源,卻無人不冤。


03 結語


較之寫射鵰時候的「青澀」,《天龍八部》裡,金庸寫武俠的功底已經爐火純青。而小說中所涉情節之複雜、人物關係之繁瑣、時代背景之宏大、立意之深刻已非早期作品所能比。

不同於一般的通俗小說,《天龍八部》,在這愛恨情仇中裹著的是社會和人性中無法逾越的悲劇。

相關焦點

  • 天龍八部——兄弟三人的悲劇人生
    《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於1963開始創作的小說。為何說《天龍八部》是一部悲劇色彩較濃的小說,可以從小說的書名隱喻、人物經歷和歷史背景分析知曉一二。在小說的描述中,不難看出,金庸先生筆下的喬峰、虛竹和段譽三兄弟皆歷苦難,可謂江湖裡的難兄難弟。
  • 天龍八部之蕭峰之悲劇
    此種結局迥異於金庸其他小說的一貫的圓滿結局風格。 亞里斯多德以前總結過,悲劇當引發觀眾對劇中人的憐憫,以及對命運無常的體會,且當嚴肅,完美,有宏大行為的模仿。,成就了自身的完美和終極英雄的形象,將小說主題升華!
  • 《天龍八部》是個悲劇嗎
    悲劇,顧名思義,結局不盡人意,不是大家所期盼的大圓滿,可也正如生活一般,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的大圓滿,所有人在社會上掙扎,都有自己的煩惱。所以,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悲劇,只不過看的人不同,站的角度也不一樣罷了。
  • 《天龍八部》:多維度論證喬峰之死是無可避免的悲劇
    文:清南一、《天龍八部》與喬峰其人1.《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於1963年開始動筆,歷4年而成。而所謂「天龍八部」本是佛經用語,原意為八種神道怪物,引申為世間眾生,作者以此為書名,旨在象徵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小說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審視和細緻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奇、涉及人物之眾、歷史背景之廣、想像力之豐富堪稱金書之最,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 《天龍八部》金庸改了兩處細節,蕭峰三兄弟最後全都成了悲劇
    《天龍八部》是金庸的鴻篇巨著,儘管倪匡的文筆功力值得信賴,但是倪匡先生的思路過於天馬行空,以至於《天龍八部》的情節和金庸先生的原本設計出了一些偏移。當然,這些文字在金庸先生的數次修訂中,也基本都被刪去。每次修訂,《天龍八部》都首當其衝,尤其是最後一次修訂,《天龍八部》更是被金庸改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天龍八部》。因為,曾經的所有武俠夢,都被金庸先生自己給打破了。比如蕭峰三兄弟的結局,亦是如此。
  • 《天龍八部》:同樣是備胎,為何段譽成功上位,遊坦之卻悲劇收場
    導 言:《天龍八部》:同樣是備胎,為何段譽成功上位,遊坦之卻悲劇收場?世家之事,唯有愛情最讓人難以捉摸。《天龍八部》這部小說充斥著愛恨情仇,當我們在欽佩蕭峰的大義之時,也不得不為一些小人物所憂桑。大英雄的愛恨情仇引人注目,小人物的愛恨情仇依舊精彩。
  • 《天龍八部》中,為何喬峰的人氣比男一號段譽高?小說受眾是關鍵
    其實《天龍八部》的第一主角段譽,也是一位「反武俠」人物。說到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的第一主角,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喬峰,因為他人氣最高,而且幾乎所有版本的影視劇,都以他為男一號來拍。但實際上,真正的第一主角明顯是段譽,前面所說的「反武俠」人設,其實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是金庸先生小說寫得後期的感悟。
  • 深度解讀金庸史詩級武俠巔峰之作天龍八部,一個多姿多彩江湖世界
    金庸先生作為一代武俠大師,構建了多姿多彩的武俠江湖虛擬世界,受到華人世界的高度認可和讚譽,金庸小說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在其創作的15部小說中,《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小說中的鴻篇巨製,史詩級武俠小說。此書所描繪出的江湖世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其影響力日益深遠。本文將深度解讀《天龍八部》這部小說的內容和創作思想,與讀者一起分享。
  • 天龍八部:究竟是哪八部?
    金庸在《天龍八部》開篇介紹道:「本書內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說,主旨也不在宣揚佛教。因書中角色信仰佛教者甚多,且有出家之僧侶,因之故事不能不帶到佛教。大乘佛教含義極廣,不單以人世為然,天上地下,無所不包。做人固然苦,做牛做馬、做鬼做神也都苦。
  • 《天龍八部》名字的含義是什麼?
    小時候看《天龍八部》,以為段譽是主角,在大理還有天龍寺的存在,總感覺結局太悲壯,幻想著蕭峰跳崖後還能像蕭遠山一樣不死,期待著後面七部的故事,現在想來也是十分搞笑。今天番茄就為大家解釋一下,金庸的《天龍八部》到底有​何含義。
  • 解讀《天龍八部》(3)阿朱的死亡背後所蘊涵的人生現實無奈悲劇
    就影視劇《天龍八部》來說,雖然它是根據金庸的同名小說所改編,但在改編過程中,必然也會體現某些改編者和導演的理解;同時,不同於文字形式的藝術表達,影視這種藝術形式也必然有其它內在的表達內涵。因此,我們根據影視版《天龍八部》的分享點評,也會與原著小說有所不同。所以,在這裡特別做個說明。如果大家覺得我們對影視作品下分享內容,如果與小說原著有所不同的話,還請大家見諒。
  • 新版《天龍八部》製作完畢,憑這幾位主演你覺得能超越經典嗎
    《天龍八部》被翻拍了無數遍,去年于榮光版已經殺青,今年年初後期剪輯製作也將要完成,等待上線時間。天龍八部是金庸所有小說中設定最繁瑣的一部,全篇情節交差很多,在結構上採取了寫完某一個人之後,再寫另一個人,而又前後交錯,將不同的人聯結起來的一種獨特結構。金庸創作多年才有了這樣一部浩淼如海的小說,設計的每一個人物都及其出色。
  • 遊坦之對阿紫的畸戀,藏著《天龍八部》主題: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因為其中藏著《天龍八部》的主題。在虛竹的醫治下,阿紫移植了遊坦之的雙眼,復明了。金庸先生寫了這麼一個故事,是想凸顯出《天龍八部》的主題。當年陳世驤先生閱讀了《天龍八部》後,給金庸寫了一封書信。信中,陳世驤將《天龍八部》概括為「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四個字。所謂「有情」,是一個佛教術語,指的是大千世界中的芸芸眾生,包括人、神、畜生、鬼等等有神識的生物。有情皆孽,意思是《天龍八部》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在造孽,造成了自己或他人的悲劇。
  • 吃醋和出軌的女人,無腦和不負責的男人,天龍八部是一段孽緣
    《天龍八部》是著名小說作家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巨著,講述了一段離奇的愛恨糾纏故事。然而,《天龍八部》中發生的故事起源,還有後來三位主角身上發生的種種故事,都與吃醋和出軌的女人,無腦的男人、不負責的男人有關。
  • 《天龍八部》中的那些插畫
    金庸的小說是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碰觸的,自從看了《倚天屠龍記》的第一本後,就開始搜集所有的金庸小說,幾年之後終於有了一整套。所以金庸的書裡面我都挑字比較少的作品來讀,像是《碧血劍》、《飛狐外傳》這些,倒是看了很多次了,而《天龍八部》這麼大規模的小說,印象中我竟然只有看過一次而已。前段時間,趁著疫情期間閒來無事,我又看了一次《天龍八部》,但這一次感觸跟其他的金庸小說非常不同,我看的非常慢,天龍所有的情節我都在我腦海中演練過一遍,任何畫面我都看的津津有味。
  • 第一遍讀完《天龍八部》。感想諸多,請書友大佬開導
    在讀《天龍八部》之前,先後看了《碧血劍》,《鹿鼎記》,射鵰,神鵰,笑傲。《碧血劍》剛出場就武功蓋世,新修改的還和阿九糾纏不清,真正要寫的是夏雪宜和袁崇煥沒多少筆墨。《鹿鼎記》譽為金庸先生語言的出神入化之作,射鵰情節近乎完美,神鵰曠世絕戀感情最深,笑傲政治寓意最深。
  • 這些影視劇其實是同一個內核,換個馬甲再讓你追一次
    《慶餘年》、《天龍八部》、《琅琊榜》等貌似不同,但故事內核都是一個少年橫空出世,一鳴驚人。《天龍八部》的核心線索,就是喬峰的父親為了報老婆和家人被宋朝十幾個門派誤殺的仇,攪得天下大亂。《回家的誘惑》,講述被拋棄的妻子,最後復仇婆家。復仇的劇,一方面可以展現出復仇者的智慧和沉著,另一方面一步步復仇成功,伴隨著作惡者現出原形時的氣急敗壞,觀眾也感覺到爽快。
  • 《天龍八部》:七種不同類型愛情的幸福指數分析
    文:清南一、《天龍八部》情始情終《天龍八部》是一部氣魄宏大的小說,金庸先生用他的如椽妙筆和悲天憫人為我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巨著。書中包羅萬象,雖然主體描繪的是武林風雨,而於細微處無不體現著世間百態。
  • 吃醋和出軌的女人,無腦和不負責的男人,天龍八部孽緣的愛恨情仇
    《天龍八部》是著名小說作家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巨著,講述了一段離奇的愛恨糾纏故事。然而,《天龍八部》中發生的故事起源,還有後來三位主角身上發生的種種故事,都與吃醋和出軌的女人,無腦的男人、不負責的男人有關。
  • 《天龍八部》中,段譽為王語嫣命都不要,為何最後還是娶木婉清?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面有三大主角,段譽就是其中一個,作為鎮南王世子,可以說他從小就錦衣玉食,但是他這個人從小就部喜歡武術,只對那些佛經感興趣,為了躲避父親逼迫練武,只能逃出家門在外遊蕩,遊蕩過程中無意間與王語嫣相遇,見到王語嫣的第一眼就墜入了愛河,因為王語嫣和他的神仙姐姐幾乎長得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