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究竟是哪八部?

2020-08-27 武俠小不懂

金庸在《天龍八部》開篇介紹道:「本書內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說,主旨也不在宣揚佛教。因書中角色信仰佛教者甚多,且有出家之僧侶,因之故事不能不帶到佛教。大乘佛教含義極廣,不單以人世為然,天上地下,無所不包。做人固然苦,做牛做馬、做鬼做神也都苦。大乘佛法原是從印度部派佛法的「大眾部」演變而來,其中包含了不少古印度民間的原始傳說和信仰,現代人或覺其若干部分為迷信而不可信,但古老信仰常為象徵,往往含有更廣泛的真義。」

在金庸最開始的構思中,《天龍八部》是八個短篇故事,其中的人物又有天、龍、夜叉等綽號。然而,開始正式創作之後,短篇又變成了一氣呵成的長篇,主人公喬峰、段譽、虛竹等,也沒有「天」字、「龍」字等響噹噹的外號,於是,二版修訂時,金庸又重新將《天龍八部》的釋名大為修改。即便如此,仍有讀者熱衷於將「八部」和書中的八個關鍵人物對應上,就像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的「召喚結構」理論中指出的,「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或許這種「不確定」的樂趣正是讀者們想要探尋書中每個人物背後行為的出發點和動機。那麼在讀者心目中「八部」都分別對應誰呢?

天龍八部像

Tianlong Babu Images

「天龍八部」是佛教術語,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Tianlong babu (Sanskrit: Astagatyah or Astauparsadah) is a Buddhist term, referring to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with special powers. They are called tianlong babu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in Chinese because tian (devas) and long (nagas) are the highest-ranking among the eight classes, including deva, naga, yaksha, gandharva, asura, garuda, kinnara and mahoraga.

——《敦煌文化關鍵詞》

天眾

Deva

天眾為天龍八部之一。在佛教中,天神並沒有超脫生死輪迴,仍有墮入惡道的可能,因為他們仍和人、畜生處在同一個大的等級上。在敦煌彩塑、壁畫中,天眾中的梵天與帝釋天常作為佛陀的脅侍出現。

In Buddhism, as one of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devas include heavenly beings and celestials who live in realms of bliss, and who are, as a rule, invisible to mortal eyes. They are bound, however, to the same cycles of samsara (cyclic existence) and rebirth like all other sentient beings. In Dunhuang art, the Hindu deities Brahma and Indra of the deva class are often depicted attending to the Buddha.

帝釋是眾天神的領袖。在《天龍八部》中,「天」當屬蕭峰無疑。全書最能打的就是蕭峰。不管對手內力如何,手段如何,名氣如何。真打起來沒有一個是蕭峰的對手。基本上見了他先害怕三分。出場一句沒說直接嚇的段譽酒杯都掉了。

龍眾

Naga

龍眾為天龍八部之一,意譯為蛇,由於中國人對龍特別偏愛,所以漢譯佛經中譯作龍。這些龍眾時而在天上,時而在海中,有時為龍身,有時為人身龍首,能變化雲雨,護持佛法。

One of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nagas are serpentine deities with the power to bring clouds and rain. Becaus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ffinity for dragons, they were rendered as long (dragon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hey were believed to dwell in the sky sometimes, and inhabit the water other times. Rendered as having a serpent body or as having a human body with a snake head, they are considered beneficial Dharma protectors in Buddhism.

「龍」是指龍神。佛經中的龍,和我國傳說中的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時大蟒蛇也稱為龍。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一部分從佛經中而來。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很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陸上生物以象的力氣最大,因此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之為「龍象」,如「西來龍象」,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人、高僧。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曆本上註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為男身,現成佛之相(印度人重男輕女,認為女身不能成佛,女子要成佛,須先轉男身)。她成佛之時,為人及天龍八部所見。

段譽是大理皇子,正是龍的象徵。而大理又是佛教文化興盛,歷代帝王出家為榮。段譽本人也是飽讀詩書,算是得道吧。段譽內功深厚,對應龍的力氣大。

《天龍八部》以「天」和「龍」兩部為首,所以稱天龍八部。書中蕭峰和段譽是全書戲份最多的人物。側面也說明,段譽就是龍。

夜叉

Yaksha

敦煌壁畫

「夜叉」又稱「藥叉」,源自古印度民間的自然崇拜,是守護山林水澤的精靈,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之一。敦煌石窟中出現的夜叉像,北朝時碧眼赤鬢、手託大地,至唐代則成為鋸齒獠牙、青面豎發的形象。

One of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yakshas are transliterated in Chinese as either yecha or yaocha. They originated in ancient India as a broad class of nature spirits, connected with water, fertility, and trees. They were later adopted into the Buddhist pantheon. Early images of yakshas in Dunhuang, dating back to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D 386-581), were depicted as green-eyed red-haired deities holding the earth in their hands. By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they had changed into fiercer images with protruding teeth, a green face, and straight hair.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夜叉就很難對應到具體的人身上了。「敏捷、勇健、輕靈、秘密」,&34;,這些品質書中很多人都有。「夜叉」有八大將,十六大將,有好有壞,那更是可以把很多書中的非主角人物也囊括進去。

乾達婆

Gandharva

乾達婆在佛教中是天龍八部之一。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種以香味為食的男性神,能表演音樂節目。在敦煌壁畫中,其像容多為戴虎冠之武裝天部形。

One of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the gandharva is a kind of celestial male musician, originating in Indian religion. The name, meaning 「fragrance-eater」, derives from the belief that they feed on fragrance. Believed to be good singers and dancers, they are often depicted as wearing a helmet in Dunhuang art.

「乾達婆」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男性神,是服侍帝釋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有人認為阿朱是乾達婆,乾達婆是隱喻非常明顯的部眾之一,特徵如下:

第一,變幻莫測。阿朱善易容,書中多次易容,對應的就是變幻莫測。

第二,香氣,乾達婆「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阿朱初次登場便是以易容姿態登場。鳩摩智抓住段譽去燕子塢,要殺了段譽祭慕容復。阿朱捉弄他們。同去的鳩摩智和崔百泉被騙了,但段譽看穿了她,看穿的方式是聞到了她身上的香氣。

阿修羅

Asura

阿修羅在佛教中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提婆神惡戰,但阿修羅也奉佛法,是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其形象多為三面六臂,上舉二手擎日月,其餘手臂持物不定。

Asura is a kind of god or demigod with unusual strength in the Kamadeva (World of Desire). Irritable and skillful, they were known to fight against Indra. They are also Dharma protectors, belonging to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Asuras are often depicted as having three faces and six arms, with two raised hands holding the sun and the moon respectively, and the other four hands holding various other objects.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常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往往打敗。有一次他大敗之後,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蓮藕的絲孔之中。

阿修羅

對於阿修羅對應的是書中的哪個角色其實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是慕容復,也有人認為是段延慶,主要就是因為段延慶很醜,慕容復沒那麼醜。概括起來,阿修羅(王)有這麼幾個特點。男醜女美,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常常和帝釋戰鬥,輸多贏少;性子暴躁,執拗,善妒,多疑。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喜歡天下大亂。

慕容復有美女(王語嫣),但是卻不珍惜。和蕭峰打架也打不過。性子執拗,剛愎自用,手下人勸告不停的時候居多,當段延慶乾兒子這種事都能做得出。兩次都想自殺,至少少林寺被蕭峰擊敗想自殺那次確實執拗。多疑,懷疑王語嫣。能力很大,不和蕭峰比,武功還是很高的。喜歡天下大亂,自不必說。

關於無美好食物,有一種說法說,慕容復以興復大燕為己任,沒有權力就是沒有美好食物。反觀蕭峰,先是丐幫幫主,後來和大理王子,西夏駙馬成為拜把子兄弟,和完顏阿骨打至交,官居遼國南院大王。反差巨大。雖然慕容復不醜,但慕容復確實是最符合阿修羅的了。

迦樓羅

Garuda

迦樓羅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巨型神鳥,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溼奴的坐騎,在佛教中為天龍八部之一。在敦煌壁畫中其像為戴金翅鳥冠之武裝天部形。

One of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the garuda is a giant bird in the mythology of ancient India and also the flying mount of Vishnu, one of the three major gods in Hinduism. In Dunhuang art, it is depicted as wearing a helmet and having golden wings.

「迦樓羅」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精忠嶽傳》中說嶽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每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迦樓羅有莊嚴寶色,鳩摩智也是。以龍為食,正是鳩摩智欺負段譽或者大理段氏的表現。段譽是龍,大理段氏也差不多。他們出家的寺廟就叫天龍寺。鳩摩智一出場就是在天龍寺力戰群僧,包括大理皇帝段正明。鳩摩智後來綁架段譽去燕子塢,在少林寺時還不忘暗地裡打段譽一掌。

迦樓羅

迦樓羅以為龍食,最終因龍龍太多,反而中毒而死。正對應了鳩摩智因為練少林寺七十二絕技而經脈錯亂,幾乎喪命,最終被段譽吸取內力。

迦樓羅「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鳩摩智大徹大悟,終成一代高僧。

緊那羅

Kinnara

「緊那羅」意為「人非人」「疑神」,在佛教中是天龍八部中的樂神和歌神,形象似人而頭上生有角,故名「人非人」,能以種種美妙音樂、歌舞歡娛。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緊那羅往往與緊那麗女神成雙成對出現,奏樂歌唱。

One of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the kinnara denotes a kind of celestial musician whose body image is partly celestial, partly human, and partly animal. In its name, 「kin」 means 「doubt」, while 「nara」 means 「human」. Thus, the name means 「dubious human」, or 「human yet not human」. In Dunhuang art, the kinnara is often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his female counterpart kinnari in singing and dancing.

「緊那羅」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歌舞神。在敦煌壁畫中,緊那羅往往與緊那麗女神成雙成對出現,奏樂歌唱。

對於這個角色有人認為是阿紫,其實是有那麼一些牽強的,但她和阿朱兩姐妹倒是很符合緊那羅和緊那麗成雙成對出現的形象。阿紫是人,但性格殘忍,心狠手辣,「人非人」。緊那羅也是侍奉帝釋天的。阿朱死後,陪伴蕭峰的就是阿紫。

阿紫似乎和音樂沒啥關係,但書中有一處細節很有意思。阿紫想討好蕭峰,但蕭峰很氣她,幹什麼都不允許。

論語裡有「惡紫之奪朱也」。紫是惡,朱是善。名字已經暗示了阿朱和阿紫的性格和命運。書裡面讓人印象很深的阿紫用毒針射蕭峰,結果被蕭峰誤傷差點殺死。這段插曲幾乎貫穿了蕭峰和阿紫的相處。

摩睺羅迦

Mahoraga

摩睺羅伽為佛教天龍八部之一,意譯大蟒神,印度佛教中一種人身蛇首的神。敦煌壁畫中的摩睺羅伽頭戴蛇冠,作歌唱狀。

One of the Eight Class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the mahoraga is a deity originating in Indian Buddhism, with a human body and the head of a snake. 「Mahoraga」 means 「God of the Pythons」 in Sanskrit. In Dunhuang art, it is depicted as posing to sing and wearing a snake helmet.

有人把蛇稱為「地龍」,「地龍」也是龍,龍的力氣大。和段譽一樣,虛竹也是身懷絕技,內功深厚(怕是「天龍八部」裡第一了吧)。

摩睺羅迦「智力較低而無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這不說的正是虛竹傻人有傻福。

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這部小說裡沒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徵一些現世人物,就像《水滸》中有母夜叉孫二娘、摩雲金翅歐鵬。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無常,眾生(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除非修成「阿羅漢」,否則心中都有「貪、嗔、痴」三毒,難免無常之苦。本書所敘的人物都是常人(喜、怒、哀、樂、愛、惡、悲、愁等感情不異常人),書中所述史事大致正確,人物有真有假,故事則為虛構,人物的感情力求真實。但書中人物很多身具特異武功或內功(有許多是超現實的,實際人生中所不可能的),又頗有超現實的遭遇(有些人性格極奇極怪),因此以「天龍八部」為書名,強調這不是現實主義的,而是帶有魔幻性質、放縱想像力的作品(許多武俠小說都是這樣)。

「天龍八部」本來就是神話性的,佛陀說法也多半以神話性的人物作譬喻,有一種比較抽象的含義。抽象則內容較為廣泛,包含的範圍較大,不像具體之人與事有特定所指。從「接受美學」的理論出發,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讀者的賦予。更有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觀點,在作品完成之際,作者就已經死亡,剩下的文化創造工作。就是讀者的權利了,這也是為什麼,才會有我們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天龍八部」究竟對應著小說裡的哪八位人物金庸先生也不一定能夠給出準確的答案,讀者們也不需要一個確切的答案,畢竟這也正是經典文學作品歷久彌新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天龍八部意為芸芸眾生,這9版《天龍八部》哪一版是你心中的經典
    金庸老先生一生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其中格局最大,意境最高的,當屬《天龍八部》,書名出自佛經,意為芸芸眾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各個影視版的《天龍八部》。1977年香港上市公司出品的電影版《天龍八部》,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天龍八部》,影片故事並不是完整的《天龍八部》,主要講述了
  • 天龍八部後期的段譽和虛竹究竟誰更強大,蕭峰一語說明
    《天龍八部》這一部武俠劇想來大家都聽過,由於它是早已與世長辭的金老頭作品的一部經典武打小說改寫的電視連續劇。這一部電視連續劇能夠 說成大家童年的記憶,那時候大家在看這一部武俠劇的情況下,內心也是擁有 一個武俠江湖夢的,以前理想著自身能」仗劍走天涯「,但是伴隨著年紀的提升,這一理想也伴隨著觀念的完善而逐漸遺忘,而今日大家就來追憶一下這一部經典的武俠電視劇《天龍八部》。
  • 《天龍八部》名字的含義是什麼?
    小時候看《天龍八部》,以為段譽是主角,在大理還有天龍寺的存在,總感覺結局太悲壯,幻想著蕭峰跳崖後還能像蕭遠山一樣不死,期待著後面七部的故事,現在想來也是十分搞笑。今天番茄就為大家解釋一下,金庸的《天龍八部》到底有​何含義。
  • 天龍八部——兄弟三人的悲劇人生
    《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於1963開始創作的小說。為何說《天龍八部》是一部悲劇色彩較濃的小說,可以從小說的書名隱喻、人物經歷和歷史背景分析知曉一二。在小說的描述中,不難看出,金庸先生筆下的喬峰、虛竹和段譽三兄弟皆歷苦難,可謂江湖裡的難兄難弟。
  • 《天龍八部》新結局很完美,你怎麼看?
    《天龍八部》,金庸重修時改了結局。段譽是最初設定的主人公,也是有歷史原型的人物。 根據時間看,創作《天龍八部》時,金庸大約39-43歲。這個年齡的人,無論人生閱歷,還是對事物的看法,都不能說成熟,理想主義還是佔據心靈大部的。
  • 《天龍八部》中的那些插畫
    所以金庸的書裡面我都挑字比較少的作品來讀,像是《碧血劍》、《飛狐外傳》這些,倒是看了很多次了,而《天龍八部》這麼大規模的小說,印象中我竟然只有看過一次而已。前段時間,趁著疫情期間閒來無事,我又看了一次《天龍八部》,但這一次感觸跟其他的金庸小說非常不同,我看的非常慢,天龍所有的情節我都在我腦海中演練過一遍,任何畫面我都看的津津有味。
  • 天龍八部之十大高手排名
    Hello,大家好,在小編心目中黃日華版本的天龍八部是經典之作,所以今天就以這個版本為基礎來跟大家討論下十大高手的排名。第一位,掃地僧武力值:10顆星成就:以慈悲之心修得少林派易筋經和若干項少林七十二絕技,以絕對優勢領先其他人,天龍八部第一高手
  • 知道這些,你才算初讀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這四個字來源於佛教《法華經·提婆達品》中的一句話:「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人與非人」實際上包含了芸芸眾生,「天龍八部」又稱「神龍八部」、「八部眾」,其實就是八種神道怪物,八部者,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 天龍八部之蕭峰之悲劇
    (選自金庸《天龍八部》)  遼軍中鼓聲擂起,一通鼓罷,立時止歇。  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徵之舉作罷。」他頓了一頓,又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說罷,寶刀一落,遼軍中又擂起鼓來。
  • 天龍八部武功排行,結義三兄弟究竟誰更勝一籌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其內容場面,國讎家恨,愛恨情仇,一個武林的描述卻把人生的境遇展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其中的武功,更是集金庸武俠之全面,無論是內功還是拳腳。這也是最不好排名的一部小說,裡面各個高手的實力都很強大,隨便拿出一位都是天下無敵的人物。糾結萬分,三聞還是依據原書及個人的見解排出一版,供大家娛樂欣賞。
  • 《天龍八部》與《水滸傳》
    《天龍八部》與《水滸傳》文/蕎麥花開 金庸《天龍八部》,塑造人物,段譽學賈寶玉,蕭峰學武松——嫂子情挑,戰神形象,命運不公,內心悲苦……豈非一樣一樣的?
  • 《天龍八部》真正的大BOSS,為何得以善終?
    《天龍八部》中有反派麼?很多人覺得可能是丁春秋吧。不管是他還是他的星宿派都帶著一股邪氣,而他最後也被種下生死符,關進了少林寺牢房。可丁春秋真的就是最終的大反派麼?比起他,《天龍八部》裡其實還有一個更黑暗的BOSS,可這個人最後卻得到了善終,他就是慕容復的父親慕容博。
  • 天龍八部武力排行榜
    天龍八部的世界,是一個高武世界,裡面的高手相較於後面的射鵰三部曲,要多很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整理一下天龍八部中那些絕世高手們吧。排名第七:大輪明王鳩摩智,吐蕃國師,精研佛法和武學,天賦之高,在整個天龍中都能排進前三
  • 《天龍八部》金庸改了兩處細節,蕭峰三兄弟最後全都成了悲劇
    《天龍八部》是金庸的鴻篇巨著,儘管倪匡的文筆功力值得信賴,但是倪匡先生的思路過於天馬行空,以至於《天龍八部》的情節和金庸先生的原本設計出了一些偏移。當然,這些文字在金庸先生的數次修訂中,也基本都被刪去。每次修訂,《天龍八部》都首當其衝,尤其是最後一次修訂,《天龍八部》更是被金庸改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天龍八部》。因為,曾經的所有武俠夢,都被金庸先生自己給打破了。比如蕭峰三兄弟的結局,亦是如此。
  • 天龍八部女子群像之薄情美人王語嫣:我不是你的神仙姐姐
    金庸先生自196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天龍八部》,歷時4年完成該作品。「天龍八部」一詞本出自佛經,原有「世間眾生」的含義,這部巨作也恰恰印證了這個名字,描繪了一幅恢弘壯闊的眾生像,而書裡的女子更是各盡其妍,婀娜多姿,性格迥然不同。
  • 天龍八部第一美男子,竟然是這位配角
    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最經典的武俠作品之一,可能很多朋友對天龍八部的認識來自於電視劇,並未真正讀過原著。從電視劇來看,男主角段譽是最受女孩子喜歡的花花公子,飾演段譽的演員長相帥氣,可能都認為段譽是天龍八部最美男子。
  • 《天龍八部》是個悲劇嗎
    悲劇,顧名思義,結局不盡人意,不是大家所期盼的大圓滿,可也正如生活一般,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的大圓滿,所有人在社會上掙扎,都有自己的煩惱。所以,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悲劇,只不過看的人不同,站的角度也不一樣罷了。
  • 《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共有六位主角,其中誰的武功最差?
    《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共有六位主角,其中《射鵰三部曲》中有郭靖、楊過、張無忌三位主角,《天龍八部》中也有喬峰、段譽、虛竹三位主角。因為《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參照物對比,來看一下這六位主角的武功究竟孰高孰低。
  • 《天龍八部》中的武功到底有多猛?
    金庸先生的武俠劇中,《天龍八部》中的武功最讓人嚮往,北冥神功、六脈神劍、凌波微步、鬥轉星移、降龍十八掌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就和您一起聊一聊《天龍八部》中的武功到底有多猛。六脈神劍不但時有時無而且我覺得慕容復都躲得過那麼多招,東方不敗肯定也行),內力沒處使(東方不敗使繡花針,不會跟你拼內力,北冥神功是沒用的,後果可能和任我行的吸星大法一樣),對吧.唯一一招可行的就是只要一看見東方不敗就撒腿就跑,再也不回頭,由於段譽這個人物我很喜愛,所以給他一個忠告,不忍讓其喪生妖人之手.直到天龍八部寫完
  • 《天龍八部》:七種不同類型愛情的幸福指數分析
    文:清南一、《天龍八部》情始情終《天龍八部》是一部氣魄宏大的小說,金庸先生用他的如椽妙筆和悲天憫人為我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巨著。書中包羅萬象,雖然主體描繪的是武林風雨,而於細微處無不體現著世間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