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職場劇《平凡的榮耀》劇照
「大家看過太多商業報導裡的成功人士,容易形成一種錯覺。似乎這些人的成功,就是因為勤奮、專業、天資過人。這其中有誤解的部分。有時不是你這個人太厲害,而是這個時代太偉大。不是有個段子嘛——一群人在電梯,手伸出來、腳抬起來,電梯門打開,到了88樓。轎廂裡所有人都說,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到了88樓。其實,是搭上了時代的電梯。」80後陳佳勇,在影視公司打拼浸潤多年,見識了商界形形色色的老闆們,「不吐不快」的他寫出都市商戰題材小說《老闆不見了》。
小說中,大四學生林子昂被班主任推薦入職一家控股公司,擔任老闆杜鐵林的貼身助理。八年來,跟隨老闆周旋於各類政商關係之中,他也將老闆的「用人之術」與「管理之道」盡收眼底。眼看公司在資本市場洗禮下搶灘成功,然而一次事先暗流湧動、爆發毫無徵兆的突發事件,卻令杜鐵林高歌猛進的步伐戛然而止:老闆不見了,老闆失聯了……
「林子昂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杜鐵林是作者的鏡子。從奔跑到信步,從思辨到安然,從青年到中年,從老闆到《老闆不見了》,我仿佛看到了老友佳勇這麼多年的親身經歷。」編劇申捷如是評價。在上海圖書館的分享會上,《小別離》編劇何晴認為,這部小說的一大亮點在於,人物立體、豐滿,展現了這個時代不同的樣式,而不是套路化、符號化的堆砌。「有時,職場商界的電視劇往往被詬病『懸浮感』,或是打著商業的幌子談戀愛,但《老闆不見了》的故事如果改編成電視劇,會是一個紮實有質感的行業劇。」
小說中的「老闆不見了」,是陳佳勇早就設定好的結局,隨著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許多過去他認識的,或者只是一面之緣的「老闆」,紛紛變成了另一種「新聞人物」,此時他才意識到,他們真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小說」。「但真正動筆寫作的時候,有過不少掙扎。因為,無論是現實的老闆還是小說中寫到的『老闆』,人性都有複雜的一面,沒法分得清楚,非黑即白。」在陳佳勇看來,一些常規的商戰小說,多凸顯利益糾葛的一面,濃墨重彩於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但真實的商界故事並沒有那麼複雜,甚至很枯燥。
「我更想表達商戰故事背後的人性反思。小說人物放在世俗評價體系裡,絕大多數都是成功人士,但除了人前風光,他們如何安放焦慮與不安?尤其是光鮮背後不被外人所理解的痛與無奈,那種擁有世俗成功之後的荒涼感,我也希望能有所展現。」他直言,各種故事見得多了,放置於比較長的時間軸來系統觀察,就能清楚看到老闆們如何起,如何升,如何降,如何滅,「是時候把這些故事和感受寫成小說了。」
事實上,20多年前,陳佳勇就曾以一篇《來自沈莊的報告》獲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老到的文筆驚豔了評論界,後保送北京大學。這篇作文被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評價為「用超越作者年齡的文化批判目光,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我的閱讀視野,也拉近了我和這一代青年的距離」。他還著有隨筆集《所謂青年》《在北大散步:胡四的故事》等。陳佳勇袒露道,發表文章、甚至出書,對他而言,並沒那麼難。「在寫作並獲得名聲這件事情上,我沒有受過太多『苦』。雖然沒有走既定的做學問或專業寫作的路子,但我並不懊悔。畢竟如果沒有後來17年在影視圈一線的親歷,我也寫不出這樣的小說。」
恰如作家袁敏在朋友圈感慨的——「其實,佳勇從未真正離開過寫作,他手中一直有兩把板斧,只是他在商海裡的出色,暫時掩蓋了他寫作的光芒罷了。」
在作家楊葵看來,如今出版市場上,文藝小說不缺,商場小說也不缺,文藝+商場的小說卻比較缺。「佳勇以一篇作文進北大的底子,加上市場大潮的遊歷,兩者都遊刃有餘,信手拈來。惟其如此,才是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