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會不會也是慕容垂的心願呢?
慕容垂在平城呆了十天,病情越來越重,估計大限已到,於是命人倉促修了座城,取名燕昌城。名字的寓意挺好,燕國昌盛,不過實際情況卻非人所願。
慕容垂匆匆趕回中山,但最終沒能活著回去,在途中的一個叫沮陽的地方死去,享年70歲。
慕容垂走了,在十六國時期的皇帝中應該說是善終了,而且70歲在當時絕對算高壽。
13歲上戰場,19歲獨立掌軍,28歲封吳王,43歲叛燕投秦,57歲脫秦自立,58歲稱王,60歲稱帝,70壽終。這在當時絕無僅有,慕容垂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慕容垂的人生軌跡也可劃分為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徵伐。戰場殺敵,為父兄效命。
第二階段:退讓。面對殺機,一味退讓,直至出逃秦國。
第三階段:隱忍。在秦國低調求生存,伺機而動。
第四階段:奮起。抓住淝水之戰的機會,起兵自立,興復燕國。
不知道死前的那段短暫的時間裡,慕容垂是清醒的,抑或昏迷的。他的腦海中會不會閃現那些他所愛的、所恨的那些人,慕容皝、慕容翰、慕容恪、段氏、慕容令、慕容儁、可足渾氏、慕容評、苻堅、王猛……對了,還有那個黃毛小子,野心不小的拓跋珪。
他會感到心滿意足嗎?畢竟,燕國在他手中興復了。
他會感到遺憾嗎?畢竟,他還沒有為子孫掃清障礙。
他會感到愧疚嗎?畢竟,那麼多燕軍將士為他而死,而他背叛了苻堅。
他會感到欣慰嗎?畢竟,他雖歷經艱險劫難,但還是活到了70歲,人生可謂長久。
慕容垂走了,讓我們簡單對他做一個評價吧。
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首先,他是個「戰神」,這個應該沒有人會反對。慕容垂少年成名,勇冠三軍,和老將對峙,人家還要怕他三分;成年後,他審時度勢,有眼光有見地,例如建議慕容儁伐後趙、不坑殺降卒等;用兵出神入化,打跑桓溫、嚇走桓衝、聲東擊西滅丁零、疑兵計滅西燕、突襲北魏等,無不凸顯出其用兵如神的軍事才華。
其次,他是個叛將。他有過兩次叛將經歷,第一次是窮途末路之下叛燕歸秦,第二次是風雨飄搖之下叛秦復燕。雖然他沒有殺苻堅,但對有大恩的人背叛,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叛將的身份在任何時代,都不會為人所喜的。他叛燕歸秦時,燕國人肯定會罵他,而秦國人防備他;他叛秦復燕時,秦國人罵他。總歸兩邊都不討巧。
再次,他是個性情中人,有恩必報,有仇也必報,不是個精明的政治動物。他因才受忌,也因才受到歡迎和優待。當被打擊時,他沒有選擇曲意逢迎,而是選擇隱忍退讓,直至退無可退,即使有機會也沒選擇武力殺戮來解決,只好出逃。被優待時,他也沒有高調,而是竭力為新主服務,做好份內事。對於秦土,他無意侵佔,而是恢復前燕的版圖,因而他的心中,對於苻堅應該還是有著那一份感恩的情義的。當然,當他最後做了皇帝,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時,他就不用那麼隱忍了,而是一切「簡在帝心」,演繹自己的真性情了,這也間接導致了後燕國祚不長的命運。
最後,他不是個合格的帝王,而是更適合做個軍事統帥,他的天賦更多體現在軍事上,而興復燕國,也主要依託軍事成功。立國可以靠軍功,但治國還靠軍事,那是肯定不夠的。他死之後,繼承人不能很好地頂上去,加上內訌和分裂,整個後燕很快就崩塌了,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他在繼承人選擇上,很容易被後人詬病,並不是因為沒有備選人,而是他選中的慕容寶太平庸。在治國施政上,他也沒有建立起來相應的文官體系,主要靠他自己和慕容子弟,導致後燕缺乏一套治國施政的機制。他一死,慕容子弟接不上,國家就垮了。而在對北魏的處理上,他明顯缺乏戰略眼光和政治手腕,一直扶持卻無遏制,導致北魏最後坐大並分庭抗禮。與四哥慕容恪相比,慕容垂的政治素養和手腕差了不是一個等級。其實,最好的組合是,慕容恪做皇帝,慕容垂管軍事,那樣的燕國會令人恐懼,一統天下都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我們安排一次慕容垂臨終前採訪,他會做出如下的回答嗎?
最愛的人?段氏。
最恨的人?可足渾氏。
最怕的人?王猛。
最感恩的人?苻堅。
最遺憾的人?慕容令。
最欣賞的人?慕容恪。
最氣憤的人?拓跋珪。
……
上天給慕容垂的時間其實不少,有70年,但是他可以自主支配的太少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受制於人,而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而當他獲得自立時,他可以肆意馳騁的時間也就只有人生的最後十幾年了,也是衰老的十幾年,能夠興復燕國,已經是莫大的功業了。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會不會也是慕容垂的心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