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獨一無二的太后又如何,甄嬛真的累了。
因四大疑案前後各有關聯,閱讀此文之前,請先重溫:
四大疑局一:瑛貴人為何一定要死?
四大疑局二:宜修輸的冤不冤(上)
四大疑局二:宜修輸的冤不冤(下)
四大疑局三:朧月為什麼要撒謊?
四大疑局三:三阿哥是怎麼被放棄的(上)
四大疑局三:三阿哥是怎麼被放棄的(下)
四大疑局四:孟靜嫻對甄嬛有威脅嗎?
四大疑局四:孟靜嫻如何逆風翻盤
四大疑局四:剪秋根本不想害六阿哥
四大疑局四:孟靜嫻到底死在誰的手上?
四大疑局番外:四阿哥與甄嬛的最終博弈(上)
自雍正試探了甄嬛不久之後,雍正就封四阿哥為寶親王。
基本上,就是內定四阿哥為太子人選,只不過為了保護他,沒有把這件事昭告天下。
四阿哥喜出望外,連忙來向甄嬛「報喜」,其實是來探聽甄嬛的真實想法。
特別是那句:可是六弟還沒有被封親王。
他心裡還是不放心,他不相信甄嬛會放棄為她自己的兒子爭取皇位的機會。
為了讓四阿哥寬心,甄嬛說:本宮希望,他的親王之位由你來封。
只有皇帝才可以封親王,甄嬛這麼說,一個是表示雍正只承認你為太子人選,所以他不會封六阿哥為親王。二來,也是表達她自己的願望,我也沒有為兒子奪嫡的野心,我的兒子要是能封親王,還得仰仗你這個(未來的皇帝)。
但是因為上次的博弈,四阿哥的咄咄逼人,的確傷了甄嬛的心,我覺得甄嬛對四阿哥的態度越來越客套和敷衍,也越來越虛情假意,笑起來整張臉都是僵硬的,眼神更是寒氣逼人。
甄嬛還說:喜怒不行於色,心事勿讓人知,更別叫人可以輕易揣測你的喜惡。
既是在教導四阿哥,也是在敲打四阿哥。
甄嬛的意思是,被封親王當然值得高興,但是你忌憚自己弟弟的言行太過明顯,太容易讓人抓住把柄,以後當了皇帝可千萬不能這樣。
四阿哥是個很聰明的人,甄嬛的教導他句句聽到心裡去,後來登基之後,他再敲打甄嬛,就不會直接說,而是學會了用典故,用暗示,讓甄嬛自己說。
四阿哥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雍正亡故之後,因在世的時候沒有明著立太子,所以各宗親就吵了起來。
據我的猜測,在雍正生前,應該就已經寫下繼位詔書,封於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等著自己死後開啟。
這繼位詔書就是雍正留的,並非甄嬛偽造。
因為雍正中晚年身體不濟並非一日之功,他一定會為自己留下後路,以防不測。
雍正死後,甄嬛在宮裡一家獨大,她是有機會可以偽造詔書,但是沒必要。
她的最終目的是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自己的兒子,如果讓自己親生兒子做皇帝,何況是果親王的血脈,那無異於把自己的兒子放到油鍋裡翻滾。
四阿哥不會饒了她,王族宗親不會放過她,朝中老臣也必定看不下去,甄嬛雖在宮裡有些權勢,但是在朝中毫無根基,儲位這件事太大,不是她一人可以控制的。
所以包括甄嬛、包括慎郡王,甚至包括蘇培盛,都是事先獲知並贊同,讓四阿哥繼承皇位的。
只有四阿哥自己心裡惴惴的,他怕甄嬛偏心自己的兒子,可正是因為母愛,才讓甄嬛決心要讓自己的親生兒子遠離權謀紛爭。
自然,四阿哥登基成為乾隆之後,也投桃報李,尊甄嬛為獨一無二的聖母皇太后。
甄嬛好不容易當上太后之後,去見了宜修最後一面。
宜修極為詫異:你竟然不讓自己的兒子做皇帝,天下間竟然有你這樣的額娘?
面對宜修的質疑,甄嬛的唇邊露出了一抹似有若無不屑的微笑。
這是對宜修智商的蔑視,也是對宜修自以為是「母愛」的蔑視。
宜修最想要的的,自始至終都是權力和名位,她雖然愛雍正,也許她有自己的小孩以後,也可能愛小孩,但是她更愛權力,她一定會把自己所愛的人壓榨成為她攝取權力的「工具人」。
所以她不會懂甄嬛的選擇,甄嬛也不需要她懂。
甄嬛只是覺得,為了自己的虛榮心和野心,就把自己的孩子推下地獄,這樣的人不配談「母愛」。
從宜修那裡回來,看見自己和果郡王的孩子在凝暉堂的合歡樹下讀書,甄嬛感慨萬千。
在甄嬛的心目中,這些合歡花就代表著果郡王和她的愛情。
後來果郡王為她而死之後,雍正要砍掉凝暉堂的合歡花,甄嬛還痛心不已,還好當時葉瀾依說要以合歡花入藥,才保留下來,等雍正死後,甄嬛又把移除的合歡花再挪到凝暉堂。
甄嬛希望自己的兒子六阿哥和果郡王一樣,做一個平安閒逸,安享尊榮的王爺就可以,不要太多接觸到人性的險惡,也不要為了權力太過於精於算計,從從容容的過完一生(當然結局要比果郡王好),這樣甄嬛作為母親真是餘願足矣。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就算甄嬛和六阿哥根本沒有奪嫡的野心,但是剛登基的乾隆生性多疑,又不是甄嬛的親子,他放心不下這事。
這不,第一天登基,他就迫不及待的到壽康宮來找甄嬛,說慎郡王想要元澈入繼,那這樣果親王一族就變成無脈了,所以乾隆的意思是,以後再挑「好」的,繼承果親王后嗣就是。
但是接下來,乾隆就和甄嬛提了《鄭伯克段於鄢》的典故。
而這個典故,在以前甄嬛要鬥倒華妃的時候,也和雍正提過,這個典故的重點就是那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我就看你現在如何猖狂,但我終有一天要你死。
當時甄嬛這麼說華妃,那是因為她們兩個是絕對的敵人,現在乾隆卻用這個典故來威脅甄嬛?
而且還說出:親子尚且如此,若是養子又該如何?
說實話,當乾隆登基第一天就說出這樣絕情的話來說,我覺得甄嬛對他以前的好意和教導,都餵了狗了,養出那麼一個冷酷無情,狼子野心的養子。
但甄嬛畢竟是甄嬛,現在也不是傷心的時候,乾隆已經登基,若是不打消他的疑慮,我怕以後六阿哥的性命堪憂。
所以甄嬛就接著前面乾隆的話頭,乾隆特地在她前面提到果親王無嗣,就是方便甄嬛自己提要將六阿哥過繼給果親王,他已經深得雍正和甄嬛的真傳,喜怒不行於色,心事勿讓人知,明明是他自己疑心重,自己下的套,卻還好似是甄嬛自己提出的,免得讓人說他兄弟相殘,剛剛登基就趕著自己的同胞兄弟去旁支。
甄嬛遂了乾隆的心思,乾隆低頭淺笑,頗有得意之色,連小虎牙都忍不住露出來。
還說會封六阿哥為親王,一生榮華,又說甄嬛如此為自己考慮,他必定會孝順,要以天下養來報答甄嬛的養育扶持之恩。
甄嬛的臉上只有冷笑而已。
生在帝王家,也許是某些人的大幸,也許是某些人的不幸。
只是這幸與不幸,往往也不是人力可以強求和挑選的。
甄嬛當時選秀的時候不願入宮,一個是想求一個一心人,白頭到老,另外一個也知道宮裡兇險,不願一生都如履薄冰,活在爾虞我詐的算計之中。
可惜天不遂人願,她的一張純元臉一眼就被雍正相中,讓她不得不入宮。
她心氣高,聰明機智又有才華,一開始又真愛雍正,斷斷不甘居於人下,等到真的捲入宮鬥的漩渦,已是身不由己,形勢比人強。
從結果來看,甄嬛最後當上獨一無二的太后,可以說是宮鬥的唯一贏家。
但在向上攀爬的過程中,友情、愛情,親情不斷的從她身上剝離,心底柔軟的部分一處一處被填平,一處一處變堅硬,甚至於當她當了太后之後,還不得不為了保住兒子的性命,讓她過繼旁支(雖然不一定是壞事,但是也意味著甄嬛以後很少能看到六阿哥),但她真的累了。
這種疲累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過盡千帆之後的了無生趣,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都留在了過去,餘生只餘榮華富貴的黃金枷鎖和「狠而無心」的無邊孤寂。